小学六年级语文12课《为人民服务》课堂笔记、练习题及阅读题
【一】课堂笔记
【二】阅读题
长征路上尝百草(节选)
1936年夏天,张思德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过大雪山,开始过草地。
艰难地走了二十多天以后,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带头“尝百草”的庄严号召。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被那些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带头尝草的勇气所感动,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主动加入“尝百草”的活动中。只要看到以前未见过的草,他总是先尝一尝,一旦找到一种能吃的草,就马上去告诉其他人。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 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看上去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去,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他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肚子-阵绞痛,随之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时时处处想着别人,直至最后为保护人民利益光荣牺牲。
(选自《中外和谐楷模100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第2自然段中“看齐”一词的意思是( )
①整队时,以指定人为标准排齐站在一条线上。
②以某人或某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
③把某东西和某某摆放整齐。
2.第3自然段中,对张思德的两处语言描写前都加了“急忙”,由此可以看出 。
3.这篇短文重点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从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张思德怎样的高尚品质?
【参考答案】
1.②
2.当时的情况紧急,张思德的心情非常急切
3.这篇短文重点讲了红军过草地期间,张思德主动尝百草的事。
4.从个故事中,我感受到张思德舍己为人、奋不顾身、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当官的不能搞特殊
1930年夏,彭德怀带领红五军转战鄂东南,由于战事频繁,加上生活艰苦,他的身体日渐(削 消)瘦起来。
警卫员看到这种情形很是焦急。有一天,警卫员暗地里让炊事员下了一碗汤面端到了彭德怀面前。看到面汤里还有几片猪肝,彭德怀问:“哪里来的?”“我看到你连日(敖 熬)夜操劳,怕身体拖垮了,特地请炊事员做的。”警卫员回答。
彭德怀听后,非常严肃地说:“谁给你这个权力?我一再强调,红军官兵平等,当官的不能搞特殊!”
警卫员还想再解释,彭德怀猛地站起命令道:“不要说了!你快给我送回去!”这时炊事员连忙过来打圆场:“军长,面已做熟了,不吃也是浪费,还是吃了吧!下不为例就是了!”
“不能就是绝对不能!这个先例决不能开!否则就不能说服人。我彭德怀闹革命不是为个人吃好的。如果只为享福,我就呆在国民党里,享受好吃好喝的了!”说完,他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茶缸子掉在了地上。
炊事员看到军长怒气冲天,顿时不敢(枝 吱)声了。过了一会儿,彭德怀才缓缓地说:“同志哥,你将这碗猪肝面送给重伤员吃吧。”转头又批评警卫员,“以后约法三章,谁也不准违反。”
(选自《文史博览》2017年第12期有改动)
1.用“\”画去括号里错误的汉字。
2.本文中,“打圆场”的意思是
3.彭德怀与警卫员约法三章,“约法三章”指的是
4.文章主要是抓住( )进行描写,表现彭德怀高尚的品质的。(多选)
A.外貌 B.语言 C.动作 D.神态 E.心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画去:削 敖 枝
2.炊事员出面替彭德怀和警卫员缓和气氛,处理尴尬局面。
3.彭德怀立下任何人不搞特殊的规矩,要求大家都严格遵守。
4.BCD
5.彭德怀不搞特殊,不吃专门为自己做的猪肝面,并与警卫员约法三章,不能违反。
【三】练习题
基础积累大巩固
1.圈出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清于鸿毛( ) 千均一发( ) 死的其所( )
寄托衰思( ) 兴汪发达( ) 重与泰山(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改正( ) 提出( ) 战胜( ) 改进( ) 改良( ) 解释( )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在句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分析句意,说说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这段话句子意思层层递进,第一句讲 ,第二句讲 ;第三四句讲 。
4.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确与否。
A.文章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
B.课文从正确对待批评、搞好团结两个方面来说明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C.本文的论点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D.文中采用了引用、对比、举例子等方法进行论证。( )
阅读能力大提升
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 ,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个观点写的?用“ ”画出来。
(2)按照课文内容把“ ”处补充完整。填写的这句话是 说的,意思是 。这是利用 的方法来说明观点的。
A.举例子 B.引用 C.对比
(3)这段话第三句还运用了 的方法来说明观点。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孤岛32年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86年7月的一天,王继才受老政委的委托上岛了。上岛后,他发现岛上的情况比预想的差得多:杂草丛生,海风呼啸,空荡荡的旧营房,一条黑咕隆咚的坑道,没有淡水,没有电……王继才蜷在角落里,一夜没有合眼。
上岛48天后,妻子王仕花前去看望。船刚停,她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迎面而来的那个人是她的丈夫吗?
……两个人面对面站在那儿,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王仕花哭着说:“这岛咱不守了!”王继才没作声,望着大海:“仕花,你回去吧。我得留下,开山岛是海防前哨,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
回到家的王仕花思来想去,她毅然辞去了工作,也上了岛。上岛后,王仕花才真正体验到守岛的艰难。升旗、巡岛、观天象……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夏天湿热,只好睡到房顶上;冬天阴冷,不得不搬进海风吹不透的山洞里。时间长了,他们都患上了关节炎和湿疹,疼痒难忍。台风来时开山岛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一次,连续刮了17天大风,柴火都用光了,他们只能把生米用水泡酥后,捞起来干嚼,一连嚼了5天的生米。
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一次,海边巡逻,一个大浪打过来,把王继才卷到海里,又一个浪头过来,王仕花看见浑身湿透的王继才,正从岩石往上爬。从那以后,他们出去巡逻,就用一根背包绳拴在两人腰间。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弥足珍贵,他们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大。
(1)用“ ”画出文章中的过渡句。
(2)“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什么样的王继才竟会让妻子认不出。结合短文,请写一写王继才当时的模样。(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短文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两次写到环境的艰苦,这样写( )。
A.重复啰嗦 B.突出守岛的艰难 C.是为了强调环境艰苦
(4)32年的坚守,你认为王继才和王世花坚守的是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7.拓展题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力所能及的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轻、钧、得、哀、旺、于
2. 缺点、建议、病魔、方法、机器、误会
3.(1)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只要 就(2)为人民服务就要改正缺点。不管什么人都可以说。有错必改正。
4.A. √B. ×C. √ (4)√
5.(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确实死的比鸿毛还轻。B(3)举例子
6.(1)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 (2)他头发蓬乱,脸上满是污垢,黑瘦黑瘦的,身上的衣服乱七八糟的,似乎好多天都没有洗过。(3)B(4)对祖国的忠诚,初心的伟大 ,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7.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清洁工人打扫卫生、扶老奶奶过马路、在下雨时给他人一把伞等我们要向雷锋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