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问周总理为何不回故乡?总理答:大局为重,工作要紧

折扇轻摇品茶香 2024-12-17 14:10:38

12岁那年,周恩来远赴天津求学,从此开启了漫长的革命生涯。66年后的1976年,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世长辞,在这66年里,他再也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

甚至在1964年,连毛主席都忍不住询问他:"想家的话,为什么不回去看看?"面对老友的关切,周总理又会做何回答?他思乡游子的身份,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少小离家

周恩来自幼聪颖好学,12岁那年,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淮安老家,只身一人来到天津求学。年少的周恩来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在南开中学刻苦攻读。课余时间,他还积极参与进步社团,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讨论国家大事,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学成归国后,周恩来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并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志士组建了觉悟社,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建党组织。哪怕是身陷囹圄,周恩来也没有停下传播革命火种的脚步。

1920年,已是中共早期党员的周恩来又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异国他乡,周恩来与周围的游子般的留学生谈理想、话革命,竭尽全力推动旅欧党组织的发展。正是在这一时期,周恩来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4年,周恩来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肩负起培养革命军人的重任。在北伐、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革命斗争中,周恩来都冲锋在前,表现出色。

连年的战事让周恩来无暇顾及回乡探亲,1928年至1931年,周恩来奉命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工作,与敌人周旋斗智斗勇。1932年,他又投身中央苏区斗争,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被选为中央军委三位书记之一,成为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直到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才得以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更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政务之中,无暇回家探亲。

大公为重

周恩来虽然常年在外奔走,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却从未减少半分。每当乘飞机路过淮安上空,他都会绕到驾驶舱,恳请飞行员将高度降低,以便他能够看一眼阔别已久的故土。

1965年的一天,周恩来乘专机从广州飞回北京,当飞机即将掠过淮安领空时,他又一次来到了驾驶舱。"小袁,马上就要到淮安了吧?"周恩来问道,"能不能飞低一些,让我好好看看家乡的样子?"

飞行员袁桃园听罢连忙点头答应,并请总理系好安全带,以免飞机颠簸时发生意外。当飞机低空掠过淮安上空时,周恩来紧贴舷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脚下的土地,脸上流露出难以言表的复杂神情。遥想当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年幼的他无忧无虑地成长,而今物是人非,已是阔别数十载。

袁桃园见周恩来如此思乡心切,便主动提议在淮安多盘旋几圈,好让总理尽情地看个够。然而,周恩来却微笑着婉言谢绝了。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重任,一刻也不能懈怠。母亲的坟茔虽近在咫尺,但他却只能化悲怆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周恩来对母亲的感情极为深厚。他的生母早年便因病去世,而继母也在周恩来20岁那年撒手人寰。每每想到两位慈母长眠于淮安乡间的坟茔,周恩来的心中都不禁泛起阵阵悲恸。

1941年,周恩来在重庆演讲时曾经说道:"母亲的坟地如今在日占区,我是多么想回去扫一扫坟上的落叶啊……"1946年,抗战已经取得胜利,周恩来又一次提及了思亲之情:"我已有36年没有回过家了,母亲的墓前想必已是荒草萋萋。每念及此,我就痛悔不已,愧对母恩啊……"

周恩来渴望回乡扫墓的心情,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都劝他抽空回去看看,毕竟重庆到淮安也不过三四百公里的路程。然而,周恩来却始终没有动身。在革命年代,稍有差池便会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周恩来不愿因一己之私而给组织添麻烦。

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忙之中的周恩来仍旧难以抽出时间返乡探亲。1964年,毛泽东同志见周恩来如此思乡,便亲自询问道:"你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面对好友的关切,周恩来沉默良久,语气坚定地说:"如果我回去,难免会给当地的同志们增添负担。再说,我现在是国家领导人,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是以大局为重,工作要紧。"

毛主席听罢,虽然理解周恩来的难处,却也不禁为这位老友的奉献精神而动容。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堪称革命者的楷模。

严于律己

周总理有一个弟弟,名叫周恩寿。年仅15岁时,周恩寿便离开家乡,随哥哥投身革命事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前线的激烈战斗使得他的身体状况不佳,尚未到达退休年龄便无法继续从事工作。鉴于周恩寿在革命中的突出贡献,组织上建议为他保留职位,并给予正常的退休待遇。

周总理在得知此事后,果断拒绝了这一提议,并建议周恩寿按照正常程序提前办理内退。当时,周恩寿距离退休还有几年,许多人为此感到惋惜,但他本人却并不在意,因为他深知哥哥的性格。不过,有一件事让周恩寿一直难以释怀,那就是周总理始终不允许他回乡探望。

俗话说得好:“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但周总理一生最厌恶的便是这种“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做法,并明确表示,只要自己在世,家人不得如此。然而,周恩寿并非想要衣锦还乡,只是单纯希望回家看看,却不知如何向哥哥提出。

一次,家乡传来消息,驸马巷的老宅即将被拆除。于是,周恩寿提出回去查看情况,并建议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够重新修缮这座房子。周恩寿明白,周总理非常思念故乡,尤其是那座承载着少年回忆的老宅,是周家人珍贵的记忆。

周总理听后却拒绝道:“淮安县委已经派人处理此事,我与他们商量过了,正常进行工作即可。”“那栋房子不需要修缮,让它自然坍塌,最好是彻底平整,不要搞什么纪念或参观活动。”

后来,各地开始进行平坟工作,周总理以身作则,率先表示愿意平掉淮安的祖坟。周恩寿再次提出由自己回去协助落实这项事务,但周总理却婉拒道:

“你的身份特殊,如果你回去,县里和省里的人难免会接待你,影响工作,浪费资源。”

“这件事还是交给侄儿周尔萃去办吧,他母亲在家,回去探家影响较小。”

周恩寿与周总理,直到最后一刻也未曾回过家乡。

这一愿望部分实现了,虽然骨灰未能完全埋在菜地中,但有一部分被撒回了家乡。当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出时,哀悼之声遍布各地,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场景,至今令人动容。

魂萦故里

周总理不仅功勋卓著,更以极高的自我要求著称。他始终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置于家庭和个人利益之上。作为总理,周总理地位崇高,但他从不因此而自满,时刻警醒自己,不让身边的人沦为“特权阶级”。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年内,至少有一百人自称是周总理的亲戚,前来敲响西花厅的大门。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为了“攀炎附势”,周总理对此深知,因此他毫不留情,拒绝了他们的任何请求。

周总理最后感慨道:“改造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任务,我们每个人都应将自己纳入其中。”

周总理的意思是,要保持警惕,时时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周总理一生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可以说他摒弃私欲,放下私情,一心为国、一心为民。这些看似简单的品质,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也正因如此,国人由衷地称赞他为“人民的好总理”。

0 阅读:0
折扇轻摇品茶香

折扇轻摇品茶香

折扇轻摇品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