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千古利水第一方”,正是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五苓散!
张仲景论述此方祛湿思路为: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中医理论中“阳化气,阴成形”。借助肾阳的生发,把寒湿给气化排掉。
成分:泽泻、桂枝、茯苓、白术、猪苓。
说到温阳的思路,那必然得用到温热的药材。桂枝温补肾阳,可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泽泻、茯苓、猪苓皆为祛湿药。三药性味甘淡,而“甘淡利湿”,三药能助湿气通过小便排出,合用此三味,足见五苓散利湿之强力。
最后加入白术健运脾胃。脾脏喜燥而恶湿,体内湿气严重之人,往往都会脾虚。白术性味苦、甘、温,苦温而燥,健补脾胃运化功能;甘补渗利,兼能祛除水湿。
可用于气化不利、湿气泛滥所致的水肿、身体疲乏、腹胀、腹泻、头晕、耳鸣等,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膀胱炎等疾症。
运用此方的辨证要点在于: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浮或缓。而阴虚、舌红少苔则不适用。
来通过一则临床应用之案例详细看看:
患者陈先生,55岁,1年前出现下肢浮肿、腹部肿胀伴腹水,于西安某医院就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治疗后水肿减轻并出院,被建议长期服用西药,陈先生担心药物副作用,遂寻求中医诊疗找到我。
刻诊:疲惫乏力、面色晦暗、眼睑微肿、下肢浮肿明显,舌体胖、舌苔白,脉沉滑。尿蛋白(2+),总蛋白52.0g/L,白蛋白36.0g/L,球蛋白18g/L。
辨证:脾肾两虚,水气不化。治法:健脾益肾,利水消肿。
于是我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减开方:茯苓、猪苓、泽泻、炒白术、桂枝、车前子、桑白皮、炙黄芪、党参、山药、当归、女贞子、枸杞子、炙甘草。
服药3个月,陈先生疲惫乏力、浮肿等症明显改善;复查肾功能三项范围正常,尿常规检查尿蛋白转阴(-),病情得到控制。随访半年多,至今康复状态良好。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千人千方,具体用药需通过医师辨证后使用,如░有░疑░问░可░私░询░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