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的朋友们知道,太平公主是唐朝权势最大的政治女性之一,她的权势在唐睿宗掌权时期达到了顶点。因为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所以不少人都觉得此时的太平公主是“第二个武则天”。但唐睿宗掌权时期的太平公主其实是“第二个李建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武则天退位之后,她的三儿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唐中宗二次继位后面临很复杂的局面,以弟弟李旦、妹妹太平公主为首的宗室和以张柬之等五王为首的功臣都在威胁皇权。于是唐中宗拉拢武三思、扶持韦皇后打压宗室和功臣。韦皇后则趁势快速崛起,目标就是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景龙元年(707年)武三思被杀后,韦皇后的权势更是达到了与唐中宗相提并论的程度。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去世,韦皇后距离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看上去只有一步之遥了。当时韦皇后最大的威胁是李旦和太平公主,而且双方不可能妥协。因此韦皇后决定用强硬方式逼迫两人就范。
于是韦皇后一边让自己的韦氏子弟统率保卫皇宫的北衙禁军,一边调集五万府兵在长安戒严。而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虽然政治影响力很大,但两人手中并没有兵权,在韦皇后控制的几万大军面前就是“俎上鱼肉”。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相王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
原来李隆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李唐宗室与韦皇后必有一战,便一边结交禁军将领一边在招募谋臣勇士。唐中宗去世的时候,李隆基已经在禁军之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团队。当韦皇后试图用武力迫使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屈服之时,李隆基的秘密团队就成为李唐宗室在长安仅有的武装。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时(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彻底消灭了韦皇后一党,在危急关头挽救了李唐。“唐隆政变”结束后,李旦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第二次继位,是为唐睿宗。李隆基被封为平王,任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后被立为太子。
然而唐睿宗继位后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朝野皆知自己的皇位是太子李隆基冒着生命危险争来的,参加政变的功臣基本都是太子的支持者,以姚崇、宋璟为代表的贤臣也为了让大唐走向盛世而支持太子。可以说李旦和李隆基类似于“低配版的高祖太宗”,也是“儿子打天下,老子坐江山”。
李渊当年是选择扶持李建成来制衡秦王,选择扶持李建成以制衡,唐睿宗自然也要找“第二个李建成”来制衡太子李隆基。可是唐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有自知之明并且与三弟感情不错,坚决不肯当“第二个李建成”。可是心高气傲而又权欲极大的太平公主难以接受李隆基继位,要与侄子斗到底。
正因如此,太平公主主动出来充当制衡太子李隆基的政治角色,与侄子展开斗争。虽然太平公主的权势因为唐睿宗制衡李隆基的需要而达到此生的巅峰,但太平公主也就此成为唐朝的“第二个李建成”。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太平公主也和李建成一样丢掉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