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文官体系架构内,内阁学士与各省学政这两个职位别具一格。于官场生态而言,二者被奉为“进阶之要职”。之所以如此定义,盖因官员一旦获授此二职,便预示其仕途至少尚有一次晋升之契机。
【内阁学士是跨入正二品序列的跳板】
自雍正八年起,于国家政治架构中,内阁在名义上被确立为最高中枢机构。彼时,满、汉大学士被正式厘定为正一品,自此,大学士于清王朝官僚体系中,俨然成为品秩最高的文官,其地位类同于历代王朝之宰相。
乾隆四年,于正一品大学士序列之下,新置协办大学士一职。此职满、汉各设一人,其职能类同于宋代之参知政事,乃大学士之副职,官秩为从一品。通常而言,该职位人员多从各部尚书中选拔任用。
在清代职官体系中,内阁学士的品级设定为从二品。于清初阶段,内阁学士通常会兼任侍郎衔,这一情形在乾隆五十八年发生改变,此后该兼衔被裁撤。由此可见,在清初的漫长时期内,内阁学士实际上近乎于准正二品官员,其地位较六部侍郎稍逊一筹。
然而,内阁学士的职责定位颇具微妙之处,特别是汉内阁学士,其主要职责仅为负责批答题本。康熙帝曾明确指出:“学士一职,本应参与赞襄政事,若有所见解,理当启奏。但近来却未见其参与议政,若仅从事送本接本之务,任用一位笔帖式即可,又何必设置学士之位。”这无疑表明,内阁学士所处岗位较为闲适,与该职位从二品的品秩地位明显不相匹配。
既然内阁学士一职看似并非不可或缺,为何却一定要设立?其缘由实则清晰明了:该职位旨在为皇帝储备有待擢升之人,充当进阶之重要阶梯。
在清代京官的晋升体系里,存在两道极为关键且颇具挑战性的层级关卡,分别为正四品与正二品。于京城诸多部院衙门的职位架构中,五品及以下职级的岗位占比颇高。事实上,绝大多数京官终其仕途,亦难以突破五品这一晋升瓶颈。
故而,于诸多史料记载中,常见部分汉族官员长期于郎中与员外郎二职间往复迁转,却始终难以擢升至四品之位。虽仅一品之距,然其性质却判若云泥。盖因官职达四品即为“堂官”,四品以下则属“司官”,“堂”与“司”之差异,不言而喻。
在官僚品级进阶体系中,自四品晋升后,下一个关键层级即为正二品。于京师众多衙署之中,六部堪称权力核心所在。六部堂官的最低品级设定为侍郎,唯有晋升至侍郎之位,方能在朝廷政务讨论中具备话语权,进而获得入阁拜相的契机。
然而,对于汉族官员而言,欲获任内阁学士一职,实非易事。究其根源,依据国家既定典章制度,内阁学士这一职位,仅授予具备翰林出身者。由此可见,内阁学士乃是朝廷专为翰林官员所设置的晋升途径。
翰林官员的仕途轨迹与进士存在显著差异。其常规晋升路径为:于散馆之后,获授翰林院编修或检讨之职。随后进入“开坊”阶段,在此期间,职位晋升为翰林院侍讲、侍读,或转任詹事府左右庶子。紧接着,进一步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亦或担任詹事府少詹事、詹事之位。
翰林官员晋升至詹事这一正三品职位后,后续升迁之路往往面临显著阻碍。盖因翰林群体通常缺乏实际行政能力,难以直接擢升至侍郎之位。基于此,朝廷特设置从二品的内阁学士一职,充当中转环节。翰林官员于内阁历经一段时期的历练后,方有可能实授侍郎之职。长此以往,便形成内阁学士必兼礼部侍郎之制。实则,所兼礼部侍郎仅为虚衔,基本不涉足礼部具体事务。
在清代的官僚晋升体系中,存在这样一种显著现象:获擢升为内阁学士者,约九成可顺遂跻身正二品侍郎之列。由此可见,对于翰林出身的汉族官员而言,内阁学士一职堪称其晋升侍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各省学政任满照例要升官】
学政,其正式称谓为“提督某处学政”,从严格意义剖析,此乃差遣之职,并非正式建制的官职类别。于每一科乡试(通常八月举行)结束后,礼部与吏部会在十月联合举办一场选拔考试。此考试旨在从翰林及进士出身的京官群体中,遴选出部分人员,外放至各省任职提督学政。
学政一职,任职资格标准颇为严苛。于官僚体系中,仅六部郎中、员外郎,翰林院之编修、检讨、侍讲、侍读,以及詹事府之左右庶子、少詹事等特定职位者,方具备参与选拔之资格。而其他各部院、寺、监的官员,大体上与学政之选无缘。
学政之选,乃由皇帝亲裁。故而,膺选学政者,皆为皇帝所熟知。其中,江苏与浙江两省学政,其原官品秩通常较高,多由少詹事、詹事,或侍读、侍讲充任。
于六部司官而言,每遇学差考选,皆为仕途转折之契机。若有幸外放至某省膺任学政,待三年任满返京,依例或擢升为堂官,或外放任道府之职。
学政任期结束后缘何往往能够获得晋升?学政一职虽品级并非甚高,然其于地方行政架构中地位举足轻重。一旦赴任各省,即成为执掌一方之重要官员。在文官体系内,学政之地位仅次于总督与巡抚,而居布政使之上,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清朝时期,为优化地方治理架构,将各省教育文化事务从一般行政事项中独立划分。在此体制下,督抚对学政的相关工作并无干涉之权。与此同时,皇帝特授予学政单独奏事之权。自嘉庆朝起,学政在职责范畴上进一步拓展,承担起部分监督督抚的职能,于地方行政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拥有一定的参议权力。
通常而言,获任学政者皆非平庸之流。在其任期内,若履职过程顺遂,无差错纰漏,任满返京后,一般可获晋升。例如,身为郎中者,有擢升为堂官之契机;亦或外调至各省出任道员、知府,经此历练,进而有望晋升为按察使、布政使,乃至督抚等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