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劝你攒钱,我却劝你多花钱

问春看生 2024-10-30 04:02:00

为啥要劝大家多花钱呢?

最近赶上一事,我叔家的孩子,把攒来用于买房的钱,买了一辆小米SU7,把他爹气到半死。

他爹总也想不明白,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老一辈都是拼命攒钱买房,结婚生子,拼死累活为退休多攒点积蓄,怎么到了下一代,直接就把钱全霍霍了。

我给叔说,这叫:

积攒人生体验。

积攒人生体验和攒钱不同,从成年开始,就要多去积攒体验,爬山、旅游、消费,怎么开心怎么来。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时间留下的体验,会以复利的方式在我们脑内发酵,等我们老到不能动的时候,悠闲地躺在沙发上,记忆里的这些精彩画面,会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精彩。

一旦错过了适合年龄该体验的事,就别想着未来某一天,等我攒够了钱,再给找补回来,这是不太可能了。

因为随着年龄大了,自己的欲望便随之降低,拿我举例,40多的中年大叔,看着年轻人对着SU7疯狂追捧,套信用卡也要整一台,非常无感。忘记了曾经自己也是那个“物欲”极高的年轻人,也是哪样东西潮,就整哪样。

过去我们总认为,年轻时候要多存钱,等老了之后再消费,甚至还有个经济学术语:延迟满足。

先不说退休金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即使等到你拿到退休金的时候,回去实现当初的梦想,所感受到的心境只能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比拟了。

前几天带着家人去了一趟少林寺,很无感地逛完了所有景点,本想找回当年对少林寺的崇拜,却被眼前的俗气,搞得兴致全无。

学校刚毕业那会,因为着急还助学贷款,每天都是省吃俭用,逛少林寺几乎是一场奢侈至极的行为。为了省80元的门票,几个小伙伴,顺着少林寺后山翻了过去,然后盯着神驰已久的少林寺,如同朝圣一般。

还清晰记得当年,就这么远远看着少林寺,心里就在那瞎猜,哪儿是达摩院,哪儿是藏经阁,这种偷窥中的愉悦,是当年鸠摩智与萧远山才能体验到的。

时至今日,不再为80元门票纠结的时候,再回来看少林寺,已是满眼的商业俗气,用今天挑剔眼光看,少林寺最起码的故事都不会讲了,只会玩氪金游戏,在寺院里立一座座做功德碑,更不用说再找回当年武侠的味道了。

少林寺还是那个少林寺,怎么相差不到20年,感觉完全变味了呢?那是因为消费的人改变了,我们少了年少时荷尔蒙喷张,现在成了事事乏味的中年老男人,或者说我们现在更看重故事体验,丢失了武侠的痴迷与幻想。

你看,我现在即使实现了少年时的愿望,也找不回当年的感受,这就是缺失不同阶段人生体验的遗憾。

记得初中那时候,特别喜欢刘德华《天若有情》,华仔载着吴倩莲在高速路上奔驰的画面,几乎承载了少年对于爱情的所有想象。

然而当年过四十的我,再买一台摩托车,行驰在乡间小路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有寒风刺骨,完全没有当年华仔意气风发,再也找不回当年满腔的热血。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体验完全不一样,不可能通过延迟享受,就能够享受到当初的体验。

年轻时候把钱造完了,等老了以后怎么办呢?

大家都有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老师说,现在苦点没有关系,等考了大学就苦尽甘来了;可是上了大学老师又说,辛苦点没关系,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安枕无忧了;如今你也知道,就算找到一份好工作,也照样每天焦虑得不行。

我们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烦心事,不是说你现在吃点苦,未来那点烦心事就可以翻篇了。

年轻时候拼命存钱,抑制消费,等自己年龄大的时候,可以用来养老。我之前也一直这么想,但是当我经历过父亲患癌症的过程,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人刚开始生病的时候,确实有活命的想法,但是随着病痛不断折磨,不断承受化疗的痛苦,还有自身不便带来的屈辱,逐渐觉得活着就是一种折磨,死亡才是一种解脱。

很多人在临终前,把一生的积蓄给消耗殆尽,甚至子女的积蓄也会消耗到所剩无几。这种养老方式,看似用金钱表达了孝心,从患者体验角度来看,既痛苦,又难受。在我看来,这种行为不是尽孝,而是在他人面前,做一场“孝心”的表演,而且这场秀还不便宜。

试想一下,生命的最后一刻,躺在医院当中,一边通过切开喉咙插胃饲管,一边还需要呼吸机帮助呼吸,有时还需要他翻动身体,防止身下的褥疮,甚至自己的排泄物都控制不住...这种有失尊严的活着,试问有几个人想要?

著名编剧琼瑶,在给儿子儿媳的一封信中写道:

“不论我患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不得把我送进‘加护病房’,绝对不能插‘鼻胃管’,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持生命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

与其耗费一生的健康,996牛马一般的生活,积攒了一辈子的财富,最后时刻却留在病床上苟延残喘,倒不如年轻时候留出更多的时间,去野外散散步,晒晒太阳,用一个健康的身体,晚年活出高质量的生活。

积攒财富,留给下一代

当然也有些人,终极目标不一样,想着积攒财富,未来给孩子一个保障。

殊不知当我们七老八十的时候,孩子也有五六十岁了,孩子们的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像我当前的状态,少林寺都提不起当年的欲望,更别指望花费几千元去体验一场演唱会了。

这样没有丰富人生体验的人生,很难想象,等我到七老八十的时候,吹牛逼都吹不出花样来。

像“勇闯天涯的峰哥”可以说老子当年去过乌克兰,见识过战争的场面,甚至手搓过AK,而你只会吹牛老子闯了个红灯,居然没有拍下来。

享受自己,不要替下一代想太多,不要总觉得留给他们足够的财富,孩子们就会过得更好。

孩子们不同的经济能力,人生体验也可以是当下最优解,没有能力买SU7,也可以几个通宵把《黑神话,悟空》给打通关了,或者三五好友看一场英雄联盟总决赛直播。

我看过很多老人,把自己一生的财富攥在手里,希望最后时刻,孩子们能够看金钱的面子,尽心照顾自己。

不能否认人的趋利行为,但是依靠金钱所维系出来的亲情关系,最后留给你的只有眼前的苟且。儿女们为了分你那点家产,会不惜在病床前大打出手。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子女们为了抢夺老人的房产,3个兄妹视如仇敌。

看似给孩子留一份经济保障,不说会不会养出一个懒汉,这份财产也会成为后人的心理负担。

我爸在临终的最后一刻,把他身上仅有的积蓄都拿给我,我感受到的不是恩情,而是他日劳辛苦的这份感情,太沉重了,我无法承受。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欠了别人的钱,日思夜想什么时候能还上,而父母的这份感情债务,却可以压你一辈子。

攒钱养老

再说攒钱养老的事。

这其实是农业社会留给我们的习惯,秋天的粮食能够吃到明年开春,否则冬天就要挨饿,丰年的粮食留给荒年,才能安全度过荒年。

很多人在年轻时候积攒财富,防止到年老没有挣钱能力的时候,能有个保障。这种行为不是不提倡,而是适可而止,不能日日996,浪费了太多的人生体验,而为了人生最后一刻保障。

经济学有个说法,如果你没有错过任何一个航班,那说明你在机场待了太长的时间,其实你的代价是更大的。

你把大量的财富留给未来的不确定性,确保未来不出错,其实是对现在的自己巨大的浪费。

给未来的自己,一个“差不多”的保障,尽量不把自己过得太苛刻,那些美好回忆带给自己,要比ICU当中苟延残喘的性价比高太多。

写到最后

人生的真谛在于丰富的体验,而非晚年时身上插满管子或ICU账单的高低。当我们步入暮年,衡量一生是否充实与精彩,关键在于回顾年轻时那些闪耀的时刻与深刻的经历。

因此,及早地探索与体验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经历如同时间的种子,在心田里生根发芽,以复利的方式不断积累与酝酿。历经数十年的沉淀,它们将构筑成一段段独特而饱满的人生篇章,与那些平淡无奇、缺乏色彩的人生形成鲜明对比。

试想,当你年届七十,即便身体依然硬朗,但若回首往昔,发现记忆中值得回味的片段寥寥无几,那该是多么遗憾与亏欠。相反,如果你在二十岁时就勇敢地追求梦想,比如驾驶一辆小米SU7,在秋名山上疾驰,那份速度与激情将化作永恒的记忆,陪伴你直至岁月的尽头。

所以,年轻时要尽可能地积累那些能够铭记一生的瞬间与经历。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发酵,释放出无穷的力量与魅力。如此,当你步入晚年,回望来路,便能自豪地说:“我这一生,值了!”

年轻时候,多去积攒那些能够铭记一生的回忆,让这些回忆以复利的方式,赐予时间的力量。

0 阅读:2

问春看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