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1
公开市场业务
也叫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 0perations),大家经常在财经新闻里看到的OMO指的就是它。从交易品种看,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类型。
回购交易
回购交易包括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指的是央行把手里的国债等债券卖给一级交易商(银行、券商等),并且约定在一定时间后再把债券给买回来。
这个过程中,交易商从央行手里拿到债券,是需要付钱的,那么相当于央行就从市场中回笼了部分资金,流动性相对收紧。
反之,当交易商把手里的债券给央行、从央行手里拿到资金,那属于逆回购,这个过程会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俗称“放水”。
前面提到,回购交易会有一个约定“还券”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是7天、14天、21天和28天为多。
那么假如银行有特别短期的需求怎么办?例如只想要借个一两天应对临时性的“手头紧”。
应此需求,央行在2013年推出一个超短期的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期限是7天(含)以内,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可以在银行流动性出现临时波动时使用。
现券交易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现券买断指的是央行直接买入债券,这时候会向市场投放资金,增加流动性。
而现券卖断则是相反,央行卖出债券,回笼资金,收紧市场流动性。
可能有小伙伴会提出疑问:卖出债券→回笼资金→收紧流动性,这个不也是正回购的逻辑吗?为什么又放在现券交易这里了?
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大家不妨细心看一下:回购交易,一个“回”字,说明了这类交易的特点,那就是之后还会把债券给买回来的,债券在这中间相当于是一个抵押品的作用。而现券交易,包括买断和卖断两种类型,买断、卖断,说明是一次性交易,不会再有买回来的动作了。
央行票据
央行票据指的是央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如果央行发行了债券,那么别人来购买债券时会把钱交给央行,相当于央行把市场上的一部分资金收回来,流动性会相对收紧。反之,当票据到期时,央行会予以兑付,把钱支付出去,就会增强市场上的资金量。目前,央行基本不在内陆发行票据,主要在香港发行离岸央票。发行对象也不是之前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而是离岸市场投资者,包括银行、基金、证券、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等。这部分央行票据主要作用是稳定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再是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2
存款准备金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我们从生活的例子说起。假如阿牛把100块钱存进银行里,银行拿到钱之后一般会拿去放贷,贷款给有需要的人或者公司,从中赚取利息差(利息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银行拿到阿牛的100块钱,可不能把这100块钱全拿去放贷了,否则哪天阿牛想要取钱,银行就拿不出来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银行收到存款之后,要把一定比例的钱存到央行的账户里备着,这个钱就是存款准备金,而这个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平时财经新闻里说的“降准”,正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准之后,银行需要“上交”的钱少了,可以放贷的钱就多了,那么市场的流动性会相对增强,不仅可以推动贷款利率的下降、刺激生产和消费,对股市和债市也都是利好。数据来源:wind,指标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月),日期截至2024-01-24货币政策工具3
中央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主要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再贷款
贷款,这个词大家比较熟悉了,指的是银行把钱借给个人或者企业。而再贷款,则是央行借钱给银行,让银行手头宽裕,变相激励银行借更多钱给企业投入生产。
再贴现
还是从例子开始说起。假如甲、乙两家企业正常进行商业交易,甲卖一批货给乙,乙手头没足够的资金可以支付货款,就开了一张商业票据,约定3个月之后再予以支付1万元(包括货款以及对应利息)。1个月后,甲需要用钱,怎么办呢?甲企业可以选择把那张商业票据卖给银行,因为存在乙企业不能如期兑付的风险,所以甲企业就不能按原价卖给银行了,只能打折卖,例如9700元转给银行。这个打折卖的过程就叫做贴现(贴现的英文单词是discount,这个单词也有打折的意思)。贴现:持票人在商业汇票到期日前,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转让至具有贷款业务资质机构的行为。现在商业票据到了银行手里,假如银行有一天也着急用钱,那怎么办?
方法是一样的,银行可以拿着这张商业票据抵押给央行,从央行手里借钱。同理,也得折价“卖”,例如用1万元的商业票据作为抵押借了9800元,2个月之后还给央行1万元,把商业票据换回来。这个过程就是【再贴现】,再贴现率就是(10000-9800)/10000=2%。再贴现: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最长不超过6个月。当央行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时,银行能够从央行手里借钱所支付的利息成本就会下降,市场流动性增加,利好股市和债市的表现。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