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死后有资格被追谥为皇帝的大概有三类人:
一是自己没成为皇帝,但子孙后代有出息当了皇帝,所以追封祖先为皇帝,比如李渊建立大唐称帝后,追谥祖父李虎为“景皇帝”,父亲李昞为“元皇帝”。
二是生前为太子,结果英年早逝没能登基,皇帝出于疼惜追封为皇帝,比如李治的第二位太子李弘,暴卒后被李治追谥为“孝敬皇帝”。
三是护佑皇帝登上皇位,立有大功,比如李隆基的兄长李成器,当初坚决让出太子之位,让李隆基当上了皇帝,所以他死后,李隆基追谥其为“让皇帝”。
那么,唐代宗李豫为何追谥他的弟弟建宁王李倓为“承天皇帝”呢?
一、劝阻肃宗跑路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以及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唐玄宗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由起兵造反。
一个月后,洛阳失陷;两个月后,安禄山登基称帝;半年后,安史叛军破潼关,兵锋直指大唐京师长安,唐玄宗带领少量妃嫔、大臣慌忙出逃。
唐玄宗带人逃跑到马嵬坡时,军中发生哗变,太子李亨以及禁军将领陈玄礼逼宫唐玄宗,要求赐死杨贵妃,诛杀误国奸臣杨国忠。
在处理完杨贵妃兄妹后,唐玄宗还要带人往成都方向跑,毕竟安禄山的叛军就在后方,很不安全。
当地百姓纷纷劝谏唐玄宗留下来带领他们平定叛乱,唐玄宗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不敢带兵平叛,就令太子李亨在后面安慰百姓。
李亨自然也想跟着父皇一起跑,于是找了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对百姓们说:“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步。”
意思是说,他是个孝顺儿子,父皇逃跑一路艰难,他不忍心远离其左右,等他回去告诉父皇,是去是留都听候父皇的吩咐。
根据史书记载,李亨在说完这句话后就翻身上马,想要追赶唐玄宗的队伍。
孝顺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可不管理由多么合理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如果唐玄宗和太子李亨两人都不站出来鼓舞士气,一旦将士无心恋战,大唐可就真的完了。
这时候,站出来劝阻李亨继续跑路的有两人,一位是宦官李辅国,另一位就是李亨第三子,建宁王李倓。
二、忠心护送唐肃宗北上李倓声泪俱下地劝阻老爹李亨,如果你不顾百姓民意,坚决跟随唐玄宗入蜀避难,那大唐天下可就真的完了,收拢军队,早日收复长安才是对唐玄宗真正的孝顺。
李倓一番话令李亨哑口无言,广平王,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也支持弟弟的建议,强烈要求李亨留下来。
最终,李亨听从几人的建议决定留下来,可他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时还是李倓站了出来,建议李亨领兵北上前往朔方,等到了朔方再徐徐图之。
在北上途中,李倓率领数百骁骑每战冲锋在前,一路护送李亨抵达朔方镇治所灵武。
到达灵武之后,李亨在郭子仪、李沁等人的辅助下登基称帝,即唐肃宗。
李倓很有统兵天赋,多次率领兵马击溃盘踞在关中的叛军,唐肃宗对李倓极为满意,曾经打算任命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李沁极力反对,认为此职位应由太子李豫担任,李倓也甘愿让兄长担任此职。
唐肃宗听取了李沁的建议,任命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诸将皆由他指挥调度。
李倓和李豫兄弟感情深厚,但这却引起一个人的忌恨,这个人便是唐肃宗盛宠的妃子张良娣,由于张良娣在危难之时一直跟随李亨共患难,所以后来唐肃宗将她立为皇后。
张良娣野心很大,和权宦李辅国结成利益集团干预朝政,甚至还意图扶立幼子李侗当太子,因此,她和李辅国常常进谗言,伺机让唐肃宗废除李豫的太子之位。
三、含冤赐死,追谥承天皇帝李倓对两人的行为一直看不过眼,多次向唐肃宗揭露两人犯下的过错。
张良娣、李辅国两人忌惮李倓将来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趁太子李豫领兵在外平叛之际,挑拨唐肃宗和李倓之间的关系。
两人对唐肃宗进谗言说:“倓恨不总兵,郁郁有异志。”
意思是,李倓没有得到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心中有异志,日后可能会自立为太子。
这让唐肃宗十分生气,唐初“玄武门之变”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再加上李倓确实能力突出,有可能对李豫的太子之位造成威胁,唐肃宗盛怒之下直接赐死了李倓。
尔后,李豫收复两京,派李沁向唐肃宗报喜。
李沁回来听说李倓被赐死之事后大为震惊,他向来知道李豫、李倓兄弟和睦,意识到是张良娣和李辅国图谋太子之位才构陷李倓,李倓实为太子李豫而死。
当时李豫立有大功,张良娣还进谗言陷害李豫,李沁便以武则天与四个儿子的故事告诫唐肃宗,建宁王之死是你误信了谗言,可不要再听信别人挑唆,日后对太子李豫起疑心。
唐肃宗醒悟,果然不再听信张良娣和李辅国的谗言,直到李豫成功继位,是为唐代宗。
唐代宗即位后,先是追封李倓为齐王,后又打算追谥李倓帝号,李沁觉得此举不可,认为效仿开元年间,唐玄宗赠兄弟太子旧事,追谥李倓为太子就行了。
可唐代宗却反驳说:“是特祖宗友爱耳,岂若倓有功乎?”
意思是说,唐玄宗追赠兄弟为太子是因为兄弟情深,他们立有李倓这样的大功吗?
所以唐代宗坚持追谥李倓帝号,是为“承天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