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朱允炆,如果叔叔们造反你怎么办,回答真牛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4-11-24 04:54:45

一天,年迈的朱元璋与年轻的皇长孙朱允炆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朱允炆几个叔叔的造反问题上,这也是朱元璋非常担心的事情。

毕竟,孙儿朱允炆太年轻,又没多少威望,即使自己给他杀了许多文臣武将来铺路,可对这些儿子们却又下去手,所以就很担忧儿子们会动摇孙儿朱允炆的皇位,于是就问出了这个问题。

朱允炆听后,稍作深思,便给出了答案:“以德服人、以礼约束、削减领地、修改封地、拔刀相向。”

这番回答,尤其是回答的先后秩序,太让朱元璋满意了,于是朱元璋直到驾崩都没有再为这个问题操心。

可以说,朱允炆对自己怎么当好一个皇帝是有非常清晰、非常正确的思路。

然而,当皇爷爷朱元璋驾崩后,自己做了皇帝,思路反而变得混乱不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朱元璋

一方面:朱允炆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一直在皇爷爷朱元璋的护佑下逐渐长大,犹如温室中的花朵,根本不知道那些整天打着为他着想大旗的人,究竟是为谁着想。另一方面:朱允炆也并非明君雄主,曹操能从众多的建议中作出正确选择,而他却不能。所以,他的思想容易被大臣们所左右。第三方面:意志不坚,没能坚持自己最初的正确思路。

所以,最终选择了大臣们给的反着来的思路,也就是把原本的第五步“拔刀相向”放在了第一步。

当时,这些叔叔们还都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根本没有造反的心思,可他却毫不留情地把屠刀挥向了叔叔们,而他杀到最后还来一句“误伤我叔”,这不让人感到更加的虚伪吗。

正所谓:“兔子急了还咬人,更何况是人呢。”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靖难之役”。

在这场持续四年的战争中,非常诡异的是,从头到尾几乎都是朱允炆与朱棣叔侄俩一对一单挑。或许,这场国战,更像是一场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战,外人可能并不好插手。

尤其诡异的是,朱允炆在自己的南京地盘上,居然率先粮尽了。结果,更诡异的是,朱棣想要趁机偷袭侄儿,反而没有打赢。

这时,朱棣身边的武将们就纷纷有了返回北平的打算。最终,还是在朱能的力挺下,才稳住了军心。

▲朱允炆

原本,这种局面对朱允炆非常有利,可他却要听信朝中大臣们的意见,居然把刚打了胜仗的徐辉祖给召回了朝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徐辉祖的姐姐是朱棣的王妃。

接着,在灵璧之战中又突发了一场诡异的大风,导致朱允炆的南军混乱大败。

当朱棣的大军兵临南京城下时,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想在南京城里与朱棣里应外合,结果失败被斩,这可能也是导致较能打的徐辉祖投降朱棣的一大原因。

又因,朱允炆的这番“拔刀相向”的血腥手段,以及文官一边倒的现象,这明摆着就是想要“以文抑武”的思路,可能也吓到了武将们,如果平藩成功,下一个倒在屠刀下的很可能就变成了自己,于是武将们就出现了两边倒的现象,而且大多都倒向了朱棣一边。

▲朱棣

所以,南京城里的武将并没有几个想要为朱允炆尽忠,甚至就连宁王也站到了朱棣的一边。最终,也是武将李景隆和谷王朱穗打开门城市投降。

之所以,朱元璋的后代一个个变成了摧毁大明的蛀虫,应该就是“靖难之役”带来的后遗症。

这也正应了一句俗语:“师傅多了房子歪。”况且,朱允炆身边的这些文臣,既无一个是治国良臣,更无一个是值得托付大事的“师傅”,几乎都是如同后世的那些爱瞎叨叨的“伪专家”。结果如何,不言而喻。

同时,这也说明,一个人的最初思路,往往是很正确的,一般不要随便改变,只要坚持下去,很可能就会有一番作为。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1
历史爱好者祥子

历史爱好者祥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