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的“三老”制度,为何历朝不敢继承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4-09-06 02:19:56

虽说,“百代都行秦政法”,但秦朝明明有一制度非常的贴近民意民心、利国利民,只因此项制度对官僚阶层非常的不利,而被后世各朝代所废止。

这个制度就是先秦和秦朝时期的“三老”制度,这项制度不用官员下基层搞调研,中央朝廷就能“遍知天下事”,甚至被两千年后称为世界最完善的美国立法,似乎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那时的“三老”,是指从事“农业、工业、商业”这三大行业中60岁以上的三位老人,又称“农老、工老和商老”,其选拔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五点:

一是要有美好的品行和修养。二是要能以身作则,成为乡民的楷模。三是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声望,能够受到乡民的尊敬和信任。四是由民众推举。五是“五无”老人,即:无爵位、无荣誉、无财富、无贵族背景、无亲属当官吏。

如果,在“农、工、商”这三大行业中找不到这“五无”的社会底层普通老人,“三老”才能从最低爵位的老人中选拔。

“三老”选拔出来后,会被安排到秦国的各级行政机构,如:朝廷常设三老若干;郡、县、乡、里等各级行政机构的班子均设有三老;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其中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

▲秦律十八种

期间,每遇朝廷制定立法政策时,必先征询三老的意见;若各级行政机构在执行立法政策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上报朝廷时,也必会附上当地三老的意见。于是,朝廷就会根据各级行政机构以及各级三老的意见,重新调整或修改立法中不适宜的内容,然后又快速下达到各级行政机构执行落实。如果,各级官员不能如实执行国家的法规,三老就有权对相关官员进行劝谏,甚至上书朝廷进行弹劾。

如此一来,“三老”完全可以真正代表广大的底层百姓,并为广大的底层百姓发声,甚至能让底层百姓的声音在几天内就能迅速传递到朝廷以及秦始皇的手中。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对各级官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难怪,秦始皇每天要看120斤竹简文件,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有关民生的事情,毕竟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关心百姓也就是关心他的天下。

同时,“三老”除了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外,还要负责协调和解决所在区域内的各种百姓间的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向所在区域的百姓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督促百姓执行;向乡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军事知识,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战斗能力;维护乡村的尊卑秩序,教育乡民遵守礼仪,尊重长辈和上级等。

这样,可以使国家的各项政令军令迅速普及到全国的广大百姓,也更有利于国家的以法治国,相当于“行同伦”。

可以说,“三老”的这种影响力,不但可以影响当地官府的行政命令,而且还可以直达君主,甚至能够左右国家的治国决策。这一点,从《汉书》的记载来看,“三老”制度带给百姓的利益确实是非常实在的。例如,据《汉书.戾太子刘据传》记载:“上怒甚,群下忧惧,不知所出。壶关三老茂上书……书奏,天子感寤。”

在这一过程中,三老虽不算官吏,也不享受官吏的待遇,国家却会给予他们相应的职务津贴,以保证他们劳有所得。甚至,还会赢得皇帝或上级官员的赏识,并因此获得某种形式的奖励或提升。

这些,也是秦国(不单指秦朝)能够保持150多年天下第一的强大软实力。

虽说,“三老”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制度,却非常不利于官僚阶层搞特权,而任何制度又都是需要官员推动的。所以,“三老”制度从西汉开始就迅速变了样,甚至逐渐消失。

▲古语云“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西汉初期,从刘邦宣布的政令来看,同样延续的是秦代“三老”制度,“三老”的选拔依旧是从民间老百姓中直接选拔出来的。所不同的是,当时的“三老”走的是官方推荐路线,而非秦朝的民间推荐路线,后来又逐步改为由退休的官员担任。

如此一来,“三老”所代表的利益就几乎再次回归到了特权阶层。因此,时人称汉“三老”为“非吏而得与吏比”。

到了西汉中后期,随着“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思想的逐渐普及,大量儒生开始进入官场,并成为各级官吏,而“三老”所行使的权责随之也被朝廷官吏所逐步取代。

到了东汉时期,“三老”制度便不再作为正式的官职存在,并一步步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随着“三老”制度的消失,百姓代表百姓的时代、百姓直接监督官员的时代彻底终结,官员代表百姓、官老爷一家独大的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

不过,虽然三老制度在官方层面上消失了,但其在民间地方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变异演化。例如:到了元明清三朝时期,由于中国地方上一度盛行“社学”组织,“三老”制度则被认为是汉王朝时代的民权自治和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变异演化产物。

自此,“三老”制度的消失成为古代中国基层治理模式转变的标志,从传统的乡村自治逐渐向更加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转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秦朝的“三老”制度那么好,为何仅存15年二世而亡?

▲楚国贵族后代项梁、项羽

其实,这并不关“三老”制度的好坏,而是由于秦始皇的突然暴毙,以及李斯与赵高合谋,选了一个残暴无能的胡亥继位,甚至残暴到将所有兄弟姐妹全部杀害。加之,掌权的赵高只会借助胡亥的皇权搞权争而又毫无实际治国才干,这才导致大秦帝国迅速坍塌。

说白了,再好的制度,在争权夺势的面前都只不过是渺小的牺牲品罢了。

同时,还因秦灭六国时并未对六国贵族进行大清洗,当秦朝大乱时,不知有多少贵族想要秦朝灭亡,例如:有“谋圣”之称的张良,其祖父和父亲就是韩国的贵族,而他也是推翻所谓“暴秦”的贵族后代之一;还有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项梁,同样也是楚国贵族的后代等。

其实,一个朝代寿命的长短,也并不能代表一个朝代制度的好坏。例如:通过“秦律”与“汉律”对比,你会发现,汉朝取消了秦朝的授田制,反而恢复到了西周早期的分封制,相当于社会的倒退;还有汉朝的刑罚也比秦朝的刑罚重,税赋也比秦朝的高,徭役期同样也比秦朝的长等。

很显然,在许多利民的方面,《秦律》比《汉律》要好的多。但利民,必然就不利官,所以有话语权的官僚阶层,谁不想对秦朝去踩上几脚。难怪会出现“焚书坑儒”、“暴秦”等许多抹黑秦朝的说法。

总之,即使秦朝非常的短命,却也掩盖不了“三老”制度为社会进步带来的耀眼光芒。

图片来源网络

2 阅读:86
历史爱好者祥子

历史爱好者祥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