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老舍短篇《邻居们》,恍然大悟:邻居的太太不能太漂亮

友书闲挖坑 2025-01-25 06:14:29

老舍的作品大多数是聚焦动荡时代下的劳苦大众,比如“月牙儿”“祥子”,他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的悲哀记录下来,同时也关注和洞察了人性的幽微。

在短篇《邻居们》中,老舍先生更是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文明人和野蛮人共生的市井百态,通过日常琐碎写出复杂的人性。

故事发生在1935年,一个新旧文化交替,中西碰撞的北京。杨家和明家毗邻而居,本应相安无事,或者近邻为友,却意外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变得剑拔弩张,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敌对来。

明家与杨家,两户人家,四种性格,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核心框架。

明先生,一个在洋人手底下讨生活的职员,虽然收入不菲,但也是朝不保夕,要时刻讨好外国人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全感。他常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感到焦虑,越怕遭人轻视,便越装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来,以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让人臣服。

他厌恶自己丑陋而无知的太太,但却因为洋人领导对婚姻的态度,使得他不敢作出些违背洋人信仰的事情。

明太太没有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文盲阔太太,一个缺乏教育、长相平庸,整日囿于灶台的主妇。她知道自己的短处和丑陋,生怕丈夫轻而易举的换掉她,使她丧失了这种优越富足又“高人一等”的生活。

于是,明太太每日小心谨慎的伺候一家子,因觉得丈夫可以随时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个新妈妈,而觉得自己必须要讨好孩子来使得丈夫露出欢颜。

她不敢以母亲自居教育子女,只是暗暗的告诫自己,那是丈夫的子女。

她自卑敏感,为了捆住丈夫作自己的生存下去的藤蔓,她草木皆兵,尤其是对文字和漂亮女人极为敏感。

她不识字,便觉得文字里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心生不安。如若遇见漂亮女人,而是如临大敌,生怕丈夫被拐走,颠覆她苦心维持的家庭。

那么,如果她的生活里出现一个识字又漂亮的女人呢?

那简直是要了她的命。

这个故事恰恰就是因为邻居家有个漂亮的太太。

杨家夫妇,是典型的教书匠,他们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用文明和礼貌构筑起自己的小家。

可他们的文明在遭遇到明家无礼的时候不堪一击。

杨太太貌美,温声细语,又爱侍弄花花草草,这正是明先生渴求的伴侣,但他却一想到这样的太太居然是被穷酸的教书匠娶回家,而自己这样有钱有地位的人居然要忍受一个无知丑陋的妇人,便暗暗的生着闷气。

从而,恨上了杨家夫妇。

明太太因丈夫时常拿眼睛瞟到隔壁,便嫉妒起杨太太的美貌,在心中竖起了假想敌。

她不敢同丈夫争闹,便纵容孩子们不断翻墙偷摘杨家的花草。

杨家以高素质宽容了孩子们的胡闹,还自顾自的以他们的道德标准揣测明家此时必为会此而生愧疚,若是他们上门讨要说法,必会让明家难堪。

谁知,杨家没等到道歉,反而等到了自己精心养育三年,才勉强结出了的几个小葡萄,被明家孩子一摘而光。

杨先生是一个被社会道德和礼教束缚的有些软弱的读书人,处处要用礼貌显示出自己所受过的教育。他心疼自己的葡萄,但又担心自己的太太过去讨要说法过于粗鲁,而影响身份。得知太太是抱着客客气气态度去的,又想自己若是阻拦显得软弱,便由着杨太太去见了明太太。

明太太摆出一副无礼傲慢的姿态,以“孩子们只是玩玩”逃避责任,在杨太太委婉提出这几颗葡萄是他们夫妇二人的心血,三年才养出这几个时,明太太一句“你们的葡萄酸的我也只允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长这么一点”,将杨太太气回了家,险些哭出声来。

明太太的自私与狭隘,让读者也暗暗的憋了一口气,手握着的文明在撞上野蛮时,仿佛一拳打到了棉花上,让人力不从心,无计可施。

明家的野蛮,摧毁一切比自己优秀的存在,而不是向优秀靠拢。

他们的自卑以一种自负的形式独立出来。

面对明家的无理行径,杨先生选择了写信,用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请求。

明太太不识字,却疑心这里是杨太太写给自己先生的某种内容,为防止这一种可能存在,明太太不仅拒收了信,还歪曲事实,编造成是杨先生写给明先生的道歉信。

明太太从中挑拨以及明先生的出于觊觎杨太太的而生的妒忌心,使得两家矛盾层层激化。

一场关于“人善被人欺”的戏剧性冲突悄然上演。

当一封明先生的私运货物信件误投到杨家时,明家夫妇的恐慌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起初,杨先生发现错误后,便派人给送了过去。明太太因提防着杨太太,自作主张的给退了回去。如此,明先生在知道后,狠狠的打了明太太,明家家宅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本打算出一口恶气的杨先生,经受不住内心道德的折磨,最终还是将信寄了回去。

与此同时,明家以小人之心揣度,担心信件被杨家泄露给洋人老板,从而危及明先生的工作。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疯狂的报复行动——命令孩子们去踩坏杨家的花草。

杨家夫妇寄信回来,满心以后自己的以德报怨会迎来邻里和平时,却骤然发现家里的花草被践踏成泥。

屈辱瞬间击碎了杨先生的最后一丝文明的防线。

他捡起了砖头砸碎了明家的玻璃。

这一场冲突,不仅是对明家夫妇无理行径的直接反击,更是对人性中“小人畏威不畏德”的深刻揭示。

在面对野蛮和无理时,单纯的文明和宽容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只有当我们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时,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但故事的结局却充满了讽刺。

当杨先生砸碎明家玻璃后,两家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大打出手,反而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这种“用魔法打败了魔法”的戏剧性转折,让读者十分惊喜。

明先生以为杨先生一家终于不那么可恶了,是因为他们也干起了野蛮人才干的事,如此大家都是一类人,自然也就和平共处了。

杨先生越高尚越凸显了明先生的卑鄙。

这种压力和焦虑,让一些人选择了用野蛮和破坏来打破这种壁垒,寻求心理平衡和满足感。

《邻居们》的故事发生在以前,同样也发生在现在......

0 阅读:0
友书闲挖坑

友书闲挖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