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北京时间3月24日,中国《反外国制裁法》22条细则正式生效,明确赋予政府对“危害中国主权的外国制裁”采取冻结资产、限制交易等反制措施的权力。
然而,法令落地不到24小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释放信号,称“愿取消对华加征的部分关税”,但前提是中方需在多个领域作出让步。

为何美方在升级制裁后又抛出橄榄枝?中美贸易博弈是否迎来转折?
3月24日上午10时,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记者会,宣布《反外国制裁法》22条细则即日生效。
根据细则,若外国法律或措施对中国企业、个人构成“不合理限制”,中方有权要求相关实体终止行为、冻结其在华资产,或限制参与中国市场的进出口活动。
发布会特别提及美国近期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的政策,称其“严重违反国际经贸规则”,并强调中方已做好“全面反制准备”。

同日,中国商务部同步公布两份反制清单:一是对美输华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15%关税;二是将10家参与对华技术封锁的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禁止其与中国市场交易。
华盛顿时间3月25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两份文件,将50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及船舶制造等领域。
其中12家企业被指“支持中国军事现代化”,包括服务器制造商浪潮集团及其子公司。
美方要求清单内企业需单独申请许可方可采购美国技术,此举直接冲击中国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供应链。

制裁引发的连锁反应迅速显现,美国农业团体当日召开紧急会议,抗议中方对农产品的关税反制。
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年对华出口额约270亿美元,若中方持续加税,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可能面临“灾难性损失”。
与此同时,洛杉矶港务局警告,中国船舶占美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的35%,若中方采取停靠限制,美国供应链将陷入瘫痪。
面对国内压力,华盛顿时间3月26日下午,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表态称,若中方在芬太尼管制、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展现诚意”,美方愿考虑取消部分对华关税,包括此前针对中国船舶的150万美元停港费及10%的额外关税。

但他同时强调,任何让步都需“可验证且不可逆”。
这一表态与其此前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就在48小时前,特朗普还声称要对中国汽车和芯片加征25%关税。
笔者认为,美方立场软化或与国内经济压力有关,美国钢铁协会此前警告,制裁中国船舶将导致美国货轮成本飙升40%,且本土造船业无力填补缺口。
彭博社援引白宫内部人士称,特朗普团队正评估“反制措施对美国通胀的潜在冲击”,而当前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已连续三个月高于5%。

《反外国制裁法》22条并非孤立存在,自2021年该法首次出台,中国已通过冻结汇丰、高通等美企在华资产,反制美国对华为的芯片禁令。
此次升级版细则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例如明确“阻断外国法律域外适用”,即美方制裁令对中国境内实体无效,同时允许对在华外企实施“连带追责”。
法律专家指出,中方策略旨在利用市场杠杆制约美国企业。
例如,美国航运巨头马士基在中国持有多个港口股权,若其遵守美方制裁令,可能面临中方资产冻结风险。这种“双向威慑”迫使跨国企业权衡利益,削弱美方制裁的实际效力。

特朗普的反复态度反映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深层矛盾。
一方面,其试图通过关税和科技封锁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对中国供应链与市场的依赖难以割裂。
以造船业为例,美国仅占全球市场份额0.2%,而中国高达49%,强行脱钩只会推高美国物流成本。
此外,共和党内部对关税政策的分歧加剧,农业州议员联名致信白宫,要求“避免与中国全面对抗”,而硅谷科技巨头则担忧失去中国市场。这种分裂迫使特朗普在“强硬姿态”与“经济现实”间寻求平衡。

尽管特朗普释放缓和信号,但双方核心矛盾未解。中方要求美方彻底取消单边制裁,而美方坚持将关税与“结构性改革”挂钩。
3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任何对话前提是相互尊重。若美方继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中方必将坚决反制。”
短期内,两大动向值得关注:一是中方会否依据新法对美企采取实质行动;二是美国农业与航运业的游说能否动摇特朗普的关税决策。
当规则让位于权力,博弈的代价终将由全球产业链共同承担。
用户18xxx89
你强我更强,必定美死亡
用户12xxx87
张口就来胡言乱语。
用户16xxx16
的
阿滨
让我们让步叫抛出橄榄枝?你是内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