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某一天的午后,他抽空到莫斯科大学会见了中国留学生。当时莫斯科大学的礼堂里人山人海,就连礼堂两边的廊柱之间都站满了人。
当天傍晚18点,毛主席面带微笑走进礼堂,向学员们挥着手,大步迈上了讲台。只见他取过桌子上的凉水瓶,先替自己倒了一杯水,然后“以水代酒”敬向在场的师生们,一饮而尽。
接着,毛主席就说出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主席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
这是因为毛主席讲话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在场的学生们其实没有听太明白。于是他又停顿了一下,转身问工作人员,“世界”这个词用俄语该怎么说?工作人员告诉毛主席,“米尔”。
于是毛主席就把刚才讲过的话又重述了一遍:“米尔是你们的,当然,我们还在,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的前途是你们的,世界的前途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当时毛主席的这段话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留学生,后来这段话传回了中国,六十年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报效国家、民族的青年。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个人,或者是一代人生存时定下的“终极理想”,必须,也只能由他们的后来者去完成。
希望在年轻人身上,这个认识在如今的人看来很平常,但是毛主席当时说的那段话,为什么会给我们那么大鼓舞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说这段话的人的身份是新中国的最高领袖,而非普通人。
华夏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过无数个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统治者和君王。
然而这些封建时代的君主,从来只会把老百姓当成奴隶,或者是生产工具,绝无可能将青年人称为“国家和世界的希望”。至于称老百姓为“太阳”的事情,就更加不可能发生了。
古人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所以在古时候,天上的“太阳”是皇帝和君主的象征。譬如,《易传》中提出“圣王在上,则日光明而五色备”,《礼统》里说的“日者,人君之象”。
毛主席称留学生们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件事情说明他虽然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却从来没有以国家的君主自居。
毛主席是一个无比虔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直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行事的宗旨,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他不止一次重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度里,人民永远是国家的主人!
“太阳”是人民,人民即国家的主人,青年学生们是中国人民的儿女,故此说他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是国家的希望。
根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1995年版)的统计,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421位皇帝。这些人再加上民国的那二十二个“总统”,大概443人。
这四百多人在位时,从来没有哪一位说过类似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讲的那段话。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呢?
《晏子春秋》中有一个“牛山之悲”的经典故事,讲述的是齐国外交官晏子陪同齐景公及一众大臣爬山时发生的事情。
当时齐景公登上高处,极目远望,看到江山如画、风景壮丽,不禁感叹道:“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唉呀,这个国家如此美丽,我怎么舍得因死亡而离开它呢?
齐景公说着说着便哭了起来,当时,他身边的大臣们见状也纷纷落泪,有些人甚至表现得比齐景公还要伤心。此时,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
齐景公看到后非常愤怒,责问晏子为何如此态度。晏子回答道:“使贤者不死,则太公、桓公常守之矣;勇者不死,则庄公、灵公常守之矣,吾君安得此位乎?”
晏子说:假使前辈的贤主、明君都不死,太公、桓公等还在世,那还轮得到你当国君呢!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未能参透这个生死至理。
还有一些人是想明白的,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但是也不会为人民着想,只会为自己的小家打算,活着时想着怎么敛财,死后想着把江山和财富都传给自家的子女。
毛主席与他们截然不同,他的“生死观”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他不信鬼神,也不相信人能长生不老。所以当留学生们听到他的发言,激动得鼓掌欢呼“毛主席万岁”时,他就对学生们说:
人没有不会死的,哪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可以活到现在呢?人们不断地诞生和死亡,一代传一代,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我计划再活十年,争取十五年就行了。
毛主席在生死问题上非常洒脱,在个人财产问题上更是视富贵如浮云。国家实行工资制时,他最初的工资是600元,后来因国家经济困难,他又主动带头降薪至400元。
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诗词》的出版给他带来了上百万元的稿费收入(这些稿费到80年代初已积累至157万人民币)。然而,这些钱最后又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毛主席去世之后,他在世的三个子女,最后只是各自领到了8000元人民币、一台冰箱,以及一台彩电。汪东兴当年曾建议毛主席把这些钱从国务院下属的“中办特会室”取出来,将来留给孩子们。
但是毛主席说,这些稿费不是我的,是人民的。至于儿女们,他们自己有手有脚,可以通过劳动自食其力。
1944年,毛主席在一个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在这篇文章中,他对自己和干部进行了“定位”,他说:“人民群众是主人,干部是勤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毛主席一生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他将知与行统一起来,不仅口头上这样说,实际行动中也确实这样去做。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当时全中国的青年人听到毛主席的那番话,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中国的青年人,不仅为个人而活,更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世界有更好的未来而活。这样一想,历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了。因此这番话才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毛主席将中国青年形象地比喻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一比喻如同一股强大的动力,在过去的六十年间,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终秉持着一种“主人翁精神”。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毛主席的话语能如此深刻地鼓舞人心呢?在之前的阐述中,我们已经从毛主席的个人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谦逊态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但是在此,我还想进一步指出,毛主席的言行举止,实际上为我们的青年人提供了心理学上的强大“内在动机”。
诚然,金钱与财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斗志,但是这些物质层面的欲望,终究只是人们行事的“外在动机”。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外在动机”的持久性往往无法与“信仰”、“信念”等“内在动机”相提并论。
毛主席明确指出,青年人才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更是世界人民的希望所在。当学生们听到这番话时,他们深感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正是这份责任感,成为了这些青年人持久奋斗的“内在动机”,也让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翁”的信念愈发坚定。
自毛主席发表这番言论以来的几十年间,无论中国经历了怎样的风雨,青年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我们期待着,未来的“10后、20后”的小朋友们,也能在适当的时机读到毛主席的这段话,像他们的前辈一样,从中获得同样的鼓舞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