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国交“投名状”?清华院长曾提议:中国应向美日共享顶尖技术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5-03-28 10:34:45

近年来,从5G技术到航天工程,我国在科技领域,不但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发了很多科学成果,还在很多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可面对我国科技的逐渐崛起,一位清华的专家却表示:

中国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促进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技术共享,甚至要求中国要主动分享核心技术。

要知道,当时在我国需要帮助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那些西方国家,几乎都是看我们的笑话,根本没人来说要技术共享一下。

那么,这位清华专家究竟是怎么想的?他说的“技术共享”究竟有没有道理?

“科技无国界”?

2023 年,在“开放国会论坛” 上,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院长白重恩抛出了 一个“科学无国界” 的观点。

他表示,中国应该主动向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分享自己的光伏硅片制备技术。

白重恩还振振有词地说道:科学是人类共享的财富,不应受到国界的限制,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享,才能实现光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白重恩的这一观点,瞬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认为他的说法和“卖国”没什么两样。那么,大家为何有如此评价呢?

原来,大家一致认为,白重恩的提议,严重忽视了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制裁。

我们都知道,为了打压中国科技发展,美国总是以 “国家安全” 为借口,炮制了一系列不合理政策。

例如,2019年,美国将华为列入 “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芯片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禁令生效后,高通、英特尔等美国芯片制造和供应商,被迫停止向华为提供高端芯片以及关键零部件。

由于失去了稳定芯片供应,原本深受在的海外消费者喜爱的华为产品,市场份额开始急剧下滑,给华为的海外业务拓展带来极大阻碍。

这还不算完,美国政府还秉持着冷战思维,多次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赴美交流的科学家展开调查和逮捕,甚至还限制其研究方向。

因美国的种种刁难和阻挠,我国科学家们无法按计划推进科研,严重影响了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

作为美国的忠实“走狗”,日本也紧跟美国步伐,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

2022 年,日本限制向中国出口用于制造先进芯片的光刻设备,使得中国芯片企业在技术升级过程中遭遇瓶颈。

同时,在半导体材料供应方面,日本也开始对中国企业实行限量供应,严重影响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因此,在美日持续封锁中国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白重恩提出主动分享顶尖技术的建议,这很难让人忍住不骂。

事实上,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真的实施了技术共享,那我国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

贸然技术共享的后果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通过自主研发,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科技研发体系。

但如果贸然将这些技术分享给美日,美日便能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资金优势,在我国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技术差距。

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美日企业可能会基于我国人工智能算法,结合自身传感器技术与芯片研发优势,开发出更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抢占全球自动驾驶市场的先机。

而我国失去技术优势后,在科技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将被削弱,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和科研资源的能力也会下降,未来的科技研发将举步维艰。

从军事安全角度看,我国在雷达探测、精确制导等关键军事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成果,对维护国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可一旦贸然将这些顶尖军事技术分享给美日,无异于自毁长城,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因为,美日很可能会凭借其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丰富的军事科研经验,迅速针对我国的雷达探测和精确制导技术,展开反制手段的研发。

以雷达探测技术为例,美日可能研发新型干扰设备,利用复杂的电磁信号,干扰我国雷达的正常工作,使其探测精度下降,甚至出现探测盲区。

一旦战争爆发,美日凭借掌握的我国军事技术,将会对我国军事设施发动精准打击。

例如,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定位技术,锁定我国的防空阵地、导弹发射基地等重要军事目标,随后借助高精度武器,对这些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

我国的防空系统可能因雷达探测被干扰,无法及时发现来袭目标,导致防空预警出现漏洞。

这将使我国在军事博弈中,丧失战略主动权,陷入被动挨打的危险境地,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种种情况看来,虽然“科技无国界”,但以削弱自己国家安全为前提,去助长美日技术优势,实在是得不偿失。

因此,面对美日的科技封锁,以及贸然分享顶尖技术带来的风险,中国实现科技自主可控,才是发展科技的必由之路。

当然了,科技自主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那我国如今是如何在自主与合作之间,进行权衡的呢?

中国的做法

实际上,在科技发展进程中,我国始终巧妙权衡自主与合作的关系,在保障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合作网络。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同时鼓励在非敏感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与国际伙伴开展联合研发,引导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

这样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经验,又顺利推动了我国技术走向世界。

我国还积极选派优秀学生和科研人员赴海外学习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吸收先进理念和技术。

同时,也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为国内科研注入新鲜血液。

在人工智能领域,不少留洋归来的科研人员,带回了国际前沿的研究思路,与国内团队紧密合作,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

由此可见,我国的一系列举措,实现了科技自主与国际合作的有机结合。既捍卫了国家科技主权,又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而白重恩 “科学无国界” 的观点,从理想层面来看无可厚非。但在现实中,我们要牢记“技术有主权”,科学家也应心怀国家。

信息来源

0 阅读:0
鲁滨逊每日日记

鲁滨逊每日日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