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时三年,《范迪宽画集》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作为中国当代军旅画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原武汉军区美术创作的领军人,范迪宽为湖北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精心策划编撰的《范迪宽画集》,不仅是对画家个人的深切缅怀,更是湖北美术史进程中那一代艺术家们珍贵的共同回忆。
著名画家周韶华、唐小禾、孙恩道为画册倾情撰写了纪念长文。范迪宽的家人对画册的出版表示诚挚的感谢,女儿范春歌也用文字深情的怀念了父亲。
《范迪宽画集》装帧设计精美大方,内容丰富,整体设计与画家作品相得益彰。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著名军旅艺术家范迪宽的妻子、画家李莉(左二),女儿范春歌(右一)和范春雨(左一),老战友、著名画家、湖北省美协顾问孙恩道(左三)和妻子、原武汉军区宣传部干事柳定敏看到画册出版非常高兴,携书留影,其乐融融
范迪宽艺术简介
(1932-1991) 籍贯河南汝阳县。中国当代军旅画创作领域代表人物之一。1947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二野九纵队二十六旅前线战斗部队,在中原战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福建、广东、广西以及进军大西南等历次战斗中做战地宣传工作。为部队采写、编绘、刻印《前进》画刊及火线传单。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入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四川美术学院)学习。朝鲜战争爆发,他被派返回原部队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0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 年回国,同年二次入朝参加了举办朝鲜卫国战争胜利纪念馆的展览工作。1955 年调武汉军区政治部,负责中南地区部队美术摄影工作,并组织部队的美术、摄影创作。范迪宽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画展,多幅作品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收藏。历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曾两次参加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一次参加全国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孙恩道追忆范迪宽
永远的怀念——追忆范迪宽老师文 | 孙恩道
湖北美术出版社原社长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在我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范迪宽老师是我的贵人。其知遇之恩、推荐之恩,永难相报。
在原武汉军区数以万计的将士中,我相信大多数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他的知遇、培养、任用之恩。
正是他这种发现人才、爱惜人才的伯乐精神,使得原武汉军区的这批人才得到部队的尊重,能力得以施展,价值得以提升,原武汉军区的美术活动做得风生水起,诞生了许多名扬全国的优秀军旅作品。军区的许多美术文化建设成果,在解放军这个大家庭内,出类拔萃,名列前茅。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淬炼出来的一支铁军。新中国成立之后,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命题摆在了这支军队面前。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来,又在四川美术学院受过专业训练的范迪宽,刚刚从朝鲜战场上回国,就被调到新组建的武汉军区政治部,主要负责全军区的美术文化建设。当时他在美术创作上已颇有建树,油画《炸不断的电话线》《黄昏的山谷》等军事题材作品,在军内外影响广泛。作为部队的文化精英,他眼光独到,慧眼识珠,为了丰富部队的文化生活,迅速提高全军区部队的美术创作水平,先就近从湖北艺术学院(现湖北美术学院),后又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选调了一批成绩优异、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成为部队美术事业的骨干,为部队美术事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是1970年参军的,主要原因是会画画。尽管身体条件未必符合条件,部队还是让我破格入伍,可见当时武汉军区对美术工作的重视。
1972年初夏,我在十七军五十师参加了武汉军区举办的美术创作学习班。这是一次全军区美术工作者的大集训,从武汉军区下辖三个野战军、两个省军区系统、数个独立师的几十万官兵中,选调的美术骨干30余人,集中在武汉军区第三招待所训练和学习,每天由十多位从全国请来的著名画家授课。在这次为期近三个月的学习班上,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是在这个学习班上,我初识范迪宽老师,并得到他的赏识。在学习班期间,我创作了两幅作品——版画《一声令下》和年画《妈妈夸我干得好》。创作过程中经常得到范迪宽老师、林楷老师多方面的指导,使创作得以顺利完成,并在全国大型刊物和全军美术作品展上展出,为我以后的专业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美术创作学习班单从部队文化建设来说,肯定是起着重大积极作用的。而借用地方专家的才智为军队文化建设服务,也堪称当年一大创举。在这次学习班上,我认识了全国著名画家刘继卣、林楷、贾声福、杨新、童介眉等,他们都是从北京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期间,被专门请到武汉军区参与授课并指导创作的。在学习班期间,我还有幸认识了著名军旅画家陈亦逊、程宝泓。我省著名画家周韶华、青年画家唐小禾也到军区参加了创作并给予指导。
令我印象同样深刻的是,军区还不断组织全军区美术展览到各部队巡展,有些展览甚至展到了基层连队。1974年夏,我在河南独立一师陪同范迪宽老师下连队写生。那是一个守备连,四面环山,守的一座战备山近似孤岛,连队文化生活匮乏单调。范迪宽老师到连队之后,找了几个文化水平较高的战士学画幻灯片、放土电影,很快让连队文化生活活跃起来。后来该连队幻灯组还成了军区文化活动标兵,受到军区嘉奖。1974年底,我在他和程宝泓老师的推荐下,调到了武汉军区《战斗报》担任美术编辑,开启了人生新的旅途,给我的专业美术创作带来深远影响。在报社工作的12年间,我还深深地体味到他这一代部队知识分子重视美术创作的成果,为我的美编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稿源。
范迪宽老师在15岁那年,就舍弃殷实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的读书生活,毅然参军入伍投身革命,是军中为数不多的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十万大山剿匪战斗的军旅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两度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他既是一位经过战火硝烟考验的军队文化干部、成就卓越的军旅艺术家,也是军队的文化功臣。他创作的《激战前夜》、《山重水复》、《大江滔滔》(与李莉合作)、《挺进中原》、《英雄阵地上甘岭》等油画作品,把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地表现了我党我军的革命进程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作品的出版、展出及发表,在全军乃至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由此奠定了他著名军旅艺术家的地位。他的版画《祖国卫士》《螺丝钉》《春风化雨》等,则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部队的生活面貌,深受广大干部战士的欢迎 ,为部队的文化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他还深入连队画了大量生动精彩的速写,定格了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独有的部队军事生活面貌。
范迪宽老师的创作手段多样,除了主打油画,水粉、水彩、版画、中国水墨画都技艺精湛,硕果累累。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多才多艺,也反映了他为了部队文化建设的需求不拘一格的创作精神。由于他的艺术成就和常年下部队深入生活的艺术态度,原武汉军区的广大将士都知道军区画家老范。又因为他待人平易亲和,时有部队基层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利用到武汉探亲和出差的机会,登门求教,他每次都热情接待,甚至在家中备饭,让对方有宾至如归之感。
1991年4月5日,农历辛未羊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是清明节,范迪宽老师永远闭上了他那睿智慈祥的眼睛。开追悼会那天,武汉倾盆大雨。军地两方前来悼念的车辆将宽大的停车场停满了,打着雨伞来向他告别的人络绎不绝。有人沉痛地指着天空说:天亦有情,在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英年早逝而垂泪啊!
如今,范迪宽老师已经逝世31年了,在不间断的思念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我个人认识的深入提高,我对他这个人,甚至像他同时代的这一批人,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人物,闪烁着他们那个年代的光辉。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奋斗,在今天更加呈现出不朽的意义。
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5日,农历是虎年三月五日。这一天,我在东湖梨园向西北方向朝拜,那个方向有我的老家,有我父母亲的坟茔。当我烧上香,摆上供果,在香烛缭绕的烟雾里,我似乎见到了范迪宽老师,那么清晰,那么和蔼,那么亲切。他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指路人。我对他深深地鞠躬。
武汉军区不在了,范迪宽老师也不在了。今天我们怀念他,也是在怀念武汉军区,更是在怀念那个时代,怀念那一代部队知识分子的崇高情怀。
2022 年5月6日于东湖梨园
与画册出版同时,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书画院等单位举办的“岁月如画——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李莉伉俪作品展”在武汉东湖听涛景区屈原美术馆(屈原纪念馆二楼)展出。
范迪宽代表作品选登
《英雄阵地上甘岭》 范迪宽 油画 330cm×200cm 1976年
《山重水复》 范迪宽 油画 108cm×110cm 1981年
《祖国的儿子》 范迪宽 木刻 61cm×52.5cm 1979年
《螺丝钉》 范迪宽 木刻 52.5cm×38cm 1980年
《知音》 范迪宽 木刻 46cm×54.5cm 1980年
《东湖初雪》 范迪宽 国画 50cm×67cm 1979年
《武汉港口》 范迪宽 速写 1972年
《紧张的战斗》(武汉锅炉厂) 范迪宽 速写 1972年
《从龙王潭看布达拉宫》 范迪宽 水粉 39.5cm×54cm 1963年
《藏民的鸡群》 范迪宽 水粉 38.5cm×54cm 1963年
范迪宽时代留影
范迪宽在朝鲜战场废墟
范迪宽在上甘岭
范迪宽在西藏
范迪宽在鄂豫皖
范迪宽在长城
范迪宽与妻子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