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画乡是什么呢,浙江丽水的大坝你要来看看,因为他是最古老的

视野带你旅行去 2023-05-12 13:14:21

中国共有26处世界水利文化遗产地,其中有一处它隐藏在浙江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拱形大坝,它在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里浇灌了三万多公顷的农田,数千年来又有多少人因它而受惠?没有人知道。

浙江丽水市的古寺古窑星罗棋布于丽水山脉之间,他们是一段悠久的历史见证,位于距离市中心约25公里的松音河上,一座历经数千年沧桑的古堰矗立在那里毗邻着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堰头村是丽水市莲都区著名的4 A “古堰画乡”景点。进了风景区顺着古老的小径穿过了一片樟树林,原本宁静的小河突然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再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座大坝屹立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拱门挡住了汹涌的海浪。

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在碧湖流域,松音河就像一条“黑龙”,在洪水泛滥的季节里,它经常淹没大片的农田。在干旱的时候松阴的河水会莫名其妙的消失很多庄稼都会死亡,导致庄稼减产,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人们都会抱怨。因此在松阴河畔兴修水利,成了民间最为迫切的愿望。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詹、南二家司马师带领下,历尽艰险,终于在河面上建起了一道弯弯曲曲的堤坝,从远处看就像是一道箭矢从河面上穿出,直插田地。

在距离拱坝5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叫“泉”的小洞,它的水流贯穿了济堰的运河,每当洪水爆发时它就会携带着大量的砂石和鹅卵石把运河堵死,需要频繁地进行疏浚从而降低了灌溉效率。北宋政和二年(1111)遵从同乡叶秉信的意见,知县王褆在通济堰顶修建了一条跨石函渡河即所谓“三洞”。此方案亦是我国首次出现的立体排水管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水下立交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彻底解决问题,大坝也有被破坏的时候,因此从宋元到清朝,每一代都会对这座大坝进行修缮。在乾道三年(1167年)范成大是一位著名的南宋官员,他41岁那年被任命为处州知州也就是今天的丽水市。第二年他就开始修复通济坝,让百姓们用石头砌墙疏通淤泥,还修建了四十九道闸门,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不过范成大所建的“通济”并不是很结实,因为它是木质的一旦洪水泛滥它就会被冲垮,所以每年都要重新修建一次耗时耗力。在南宋的开禧年间,何澹担任军师重建了水坝,为的就是让水坝能够长盛不衰。

这座新修的水坝选用了一千棵参天巨树做地基,松木入水后不会腐朽。为了加强大坝的稳定性,他们在河边修建了三十六个高炉,将熔化后的铁液倒入大坝的缝隙中。这两种独特的筑坝技术使得这座堤坝固若金汤,在800余年的河水冲刷下依然安然无恙。

后来人们在堰头村的水坝上游,沿着水坝两侧栽种下了几十株高达百米的香樟,每一株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几百年的樟树和三洞桥龙庙连绵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景观。这些古老的樟木不仅景色宜人,而且用途广泛,它们的根系深深地扎在堤坝上,将堤坝保护得严严实实,对堤坝的溃坝有着巨大的帮助。

有千年历史的通济堰口被称为堰头村,在这里设立一个行政组织,分为堰头、监头、水头、水工、水工等,而堰头更是最重要的一环。“渠主”即为“通济堰”之主由当地民众选举出一位德才兼备之人,任职时间为两年。堰头的作用就像是一个统帅,他要领导所有人解决大坝上的问题。现在担任堰头职务同时也是水保的诸葛长游,今年58岁他的任务就是掌管通济闸门,以及定时清扫。

由于一代代人不断地修缮,并在800多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标准的治理体系,所以这条堤坝才能在1500多年后还能正常运转,并创造出一个世界灌溉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0 阅读:40

评论列表

使命召唤

使命召唤

2023-05-16 07:17

别去。会后悔的,就是一个大号公园!

视野带你旅行去

视野带你旅行去

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在繁忙的生活里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