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 “3+3” 与 “3+1+2” 模式在各地推行,等级赋分制成为关键。它影响着考生成绩与高校录取,其内涵、逻辑与影响备受关注。
所以今天星火高考文化集训学校将剖析两种模式异同,解读赋分制各环节,助大家明晰其知识体系,助力考生备考。
全国新高考分为“3+3”和“3+1+2”两种模式。两种模式覆盖的省份不同,等级赋分的科目范围也有区别。
“3+3”和“3+1+2”的异同点
其中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以考生在各省的排名为标准(与原始分关系不大)
为什么要采用赋分制?
新高考下,因考生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不一样,因为不同学科之间试题内容、形式、难度、考查角度等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科目之间不能比较。
比如A同学高考物理考了60分,省排名在2500名,但是B同学高考历史考的60分省排名却在30000名。同样的分数,排名不同,单纯以卷面分数录取难以筛选高水平人才。
赋分的逻辑和计算方法是什么?
成绩排序
将每门选考科目(实行“3+1+2”模式的省份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实行“3+3”模式的省份是政史地、物化生6门科目)的同一类型考生卷面成绩按照分数高低依次排序,此排序过程确定了每个考生在该选考科目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后续等级划分提供基础依据。
等级划分
划分依据:根据预先设定的比例将考生群体划分成不同等级。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考生卷面分从高到低划分为 A、B、C、D、E 共 5
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比例分别约为 17%、33%、33%、15%、2%(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等级确定:考生按照其卷面分在该选考科目考生群体中的排序被赋予相应等级,这意味着每个考生的卷面分首先被转换为一个等级标识,体现其在群体中的大致位置水平。
等级分赋予
赋分区间设定:等级分的满分值为 100 分,起点分值为 30 分(部分的地区存在差异)。从 A 至 E 每个等级按照一定的分数间隔(如 1 分 1 档)对各个等级进行连续赋分,各个等级的等级分赋分区间不同(如 A 等级可能为 100 - 86 分,B 等级为 85 - 71 分等)。
2. 等比例转换赋分:运用等比例转换法则将考生的卷面分换算成等级分。同一科目等级相同的考生,如果卷面分较高,其对应的等级分也较高,确保在等级转换过程中考生在相应选考科目考生群体中的成绩排序不会发生变化,即保持相对公平性。
示例说明
假设某同学思想政治科目卷面分为 75 分,按照其在该科目考生群体中的卷面分排位确定的等级为 B 等级,当次考试该科目 B 等级所对应的卷面分区间为 80 - 61,B 等级的等级分赋分区间为 82 - 71。
其中,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X1X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Y表示卷面原始分,X表示等级转换分。
通过等比例转换公式计算可得该同学思想政治科目的等级分约为 79 分。注意:高考公布的分数为赋分之后的分数。实在看不懂也不要紧,努力提高卷面分就行了。
关于赋分制度的看法
这样的赋分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更合理的依据;
也可以有效遏制借户籍迁移至 “易考区” 获高分的“高考移民”问题。因为赋分制是依据考生在本省的排名赋分,弱化试题难度与地区分数线差异对成绩的直接作用,能维护高考公平性与公正性。
But~赋分模式下,选择人数越多,赋分结果就越趋于合理,选择人数越少,偶然性就会越大。不过我国人口基数大,偶然性应该不高。
学霸选考越集中,成为炮灰的可能性越大;试题难度越简单,学霸区的炮灰就会越多。试题越难,学霸越容易和其他人拉开差距,考上名校。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在再选科目实行赋分后,分数差距就会被缩小,那考生们之间的拉分项就在其他必考科目上。
如果想在总分上拉开差距,那么只能靠主科和(“3+1+2”省份的)物理或者历史。
影响考生赋分成绩的因素包括学生排名、选考学生层次、学科及试卷的难易程度、选考人数等。
所以如果选科已定,那就尽全力提升主科成绩,同时在选考科目上少做错题,保证高正确率,这样排名才会靠前,赋分才会高。
对于还未选科的学生来说,要综合考虑自身兴趣、优势以及学科竞争情况等因素再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