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全国总人口已连续两年减少。谁是新的人口大赢家?
随着各城2023年人口数据的陆续揭晓,答案已越来越清晰。
01
2023年是各方面回归正常化的首年,人口数据的变动也因此更具观察意义。
就目前多城公布的数据来看,有几个标志性变化,值得注意。
一,2022年人口集体减少的四大一线城市,有望全部转正。
日前,北京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常住人口为2185.8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结束了“六连降”的局面。
上海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45万人。相较于2022年增长11.56万人,同比增幅0.5%,创2015年以来新高,也是时隔数年人口增量首次超过10万。
尚未公布数据的广州、深圳,人口增长也基本无悬念。
当然,由于2022年的基数具有特殊性,因此四大一线城市人口普涨局面到底能够维持多久,还待观察。
至少对北京、上海来说,变化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不管是参考它们的人口规划,还是实行的减量发展政策看,京沪的常住人口都已基本上见顶。
02
二,省会城市,整体延续人口持续增长势头。
2023年,目前公布的人口增量在10万以上的城市,除了上海,其余全部是省城。
合肥:21.9万
贵阳:21.9万
杭州:14.6万
成都:13.5万
并且,值得注意的,从这几年的情况看,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长整体处于稳健状态,显示出极强的韧性。
2021年,人口增量前十强城市,除了青岛、宁波,其余全是省会城市。
其中,增量在20万以上的四座城市全部属于省城:武汉、成都、杭州、西安。
2022年,人口增量前十强城市中,前九名,都由省城包揽。
不出意外,2023年,这一格局整体上将会继续被强化。
03
这一情况的出现,其实并不意外。
之前西部君就说过,在人口总量见顶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内陆省份的人口格局,都将进入“一省一城”阶段。
也即,除了省会城市,其余城市的人口都将进入下行通道。
这一方面与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打造“强省会”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城镇化和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要知道,对于很多内陆省份来说,如果没有能够在全国具有一定人口虹吸能力,能担负起全省担当的省会城市,人口的持续流出,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当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转负,各地的人口争夺,已完全进入存量化时代。要抢人口,就必须更多依赖于中心城市的“定海神针”作用。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长,也已未必能够保障全省人口的增长。
如2023年,合肥人口大增超20万,但安徽全省常住人口依然减少6万。
然而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合肥这几年在产业等各方面的城市能级的提升,安徽人口流出规模可能更高。
另外,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对于中心城市的倚重,已越来越明显。
2018年,南京、哈尔滨、沈阳、济南等多座城市,被点名“龙头作用不够”、“省会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
2019年,上层定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今年初,权威会议明确:
要建立健全同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更加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而对多数内陆省份来说,所谓“优势地区”,就基本上集中于省会城市。
所以,目前各城市的人口格局,其实不是在一年之内发生的变化,而是多年来持续形成的。
可以预期,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04
那么,哪些城市的人口增长还有较大空间?
根据各地的2035年城市总规看:
上海人口增量基本见顶;
广深成在百万级;
杭州、武汉在200万级;
合肥、西安为300万级;
郑州、长沙则属于500万级。
当然,这只是规划情况,如果从目前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看,不排除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张。
相应的,对哪些仍未真正变强的省会城市来说,时间不多了。
成渝,郑武,长合,青济,这几个新一线城市天生存在竞争。新一线城市中只有西安500公里内无对手。
实践证明,人口增量是规划不出来的。
成都热烈欢迎重庆人加入。
8%的比例太低了,至少也要10%
农村、中小城市人口骤减!
光看这些大城市人口,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大多数年轻人进入了大城市,一些农村只剩下了老人
城市化率再创新高!一二线房子可以稳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