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方朔这个名字,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可能就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智者。然后,还有一些喜欢听相声的人可能知道他是相声界的祖师爷。
不过,要说历史上真实的东方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到底对历史作出过哪些贡献,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大家也不知道,为啥那帮说相声的人会把东方朔奉为祖师爷。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东方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经常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劝谏汉武帝治国理政。他很有才华,而且常年陪在汉武帝身边,确实为汉朝做了一些贡献。
但同时,另一方面,东方朔的一生其实并没有对汉朝的整体产生太大的影响。要说他是一个小人物,确实有点埋没了他。但是和那些真正影响历史走向的人相比,他确实没干过什么大事,而且他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没有被汉武帝采纳。
东方朔和汉武帝算是同龄人,大概也就比汉武帝大个五六岁的样子。少年时代的东方朔,特别喜欢读书,而且也确实读了不少书。等到东方朔成年之后,此时已经轮到汉武帝登基了,开始征召各地的人才做官。东方朔就趁着这个机会,去了京城,写了一大堆的策论,举荐自己。
东方朔
这就是东方朔做官之前的全部经历。
除此之外,对于东方朔的家世,早年的求学经历,以及个人政治背景,这些在史书上完全没有任何记载。而且东方朔的姓氏其实也很耐人寻味。在东方朔出现之前,这个姓氏在历史上没有出过任何有名的历史人物。
在秦汉时期,因为历史原因,如果一个人的家世背景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也可以通过他的姓氏去查他可能是谁的后裔,大概有怎样的家世背景。但是东方朔不一样,在他之前,东方家就没出过什么名人。更离谱的是,这个姓的本身却很古老,据说是从伏羲氏那里来的!
因为这个姓氏比较特殊,史书上又没记载,所以后世真的完全不知道东方朔到底有着怎样的家世背景。对于他早年的经历也一无所知。
更有意思的,则是他进入京城开始求官之后的事情。
当时汉武帝刚刚即位之后不久,正是需要提拔人才,巩固自己地位的时候。所以在那个时代,各地前往京城的读书人,其实很多。这其中就包括了那位著名的大儒董仲舒,后来帮助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路。
东方朔
和他们相比,东方朔就很有意思了。
其他人为了举荐自己,往往都会写一份策论,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学问都囊括到一份竹简上。东方朔自己则是正好相反,他写了一大堆的策论,然后一股脑全都送给了汉武帝。据说汉武帝读这些竹简,前后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当然,能写出这么多东西,本身确实也说明一些问题。而且,按照东方朔自己写的推荐信来看,东方朔确实很有才华。“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读了几十万字的书。这个成绩要是放到今天,确实不算什么。但是放到汉武帝那个时代,这确实是一个挺了不起的成就了。
总之,汉武帝最后把东方朔留了下来,让他在相关部门等着。当时来京城求官的人很多,东方朔就算策论写的再好,想见汉武帝也得排队。
然后,为了尽快见到汉武帝,东方朔就想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办法。“久之,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东方朔
从这时候开始,东方朔成了汉武帝身边的智囊。因为他说话比较有趣,汉武帝也比较喜欢他,所以就经常召见他。而东方朔也就可以凭借这个机会多次巧妙劝谏汉武帝。
比如说,有一次,汉武帝想要扩建皇家园林,方便自己打猎。“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微行常用饮酎已。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常称平阳侯。旦明,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驰骛禾稼稻粳之地。民皆号呼骂詈,相聚会,自言鄠杜令。令往,欲谒平阳侯,诸骑欲击鞭之。令大怒。使吏呵止,猎者数骑见留,乃示以乘舆物,久之乃得去。时夜出夕还,后赍五日粮,会朝长信官,上大欢乐之。是后,南山下乃知微行数出也,然尚迫于太后,未敢远出。丞相御史知指,乃使右辅都尉徼循长杨以东,右内史发小民共待会所。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投宿诸宫,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于是上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乃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鄠杜之民。吾丘寿王奏事,上大说称善。时朔在傍,进谏曰:‘臣闻谦逊静悫,天表之应,应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之应,应之以异。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弋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尽可以为苑,何必盩厔、鄠、杜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卬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是其不可一也。且盛荆棘之林,而长养麋鹿,广狐兔之苑,大虎狼之虚,又坏人冢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斥而营之,垣而囿之,骑驰东西,车骛南北,又有深沟大渠,夫一日之乐不足以危无堤之舆,是其不可三也。故务苑囿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强国富人也。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不胜大愿,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是日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云。”
再比如说,汉武帝姐姐的儿子杀了人被捕入狱。出于对姐姐的感情,汉武帝想要赦免这个外甥。但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汉武帝又必须得严惩他。“久之,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宫。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入省中,夕时召让朔,曰:‘传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今先生上寿,时乎?’朔免冠顿首曰:‘臣闻乐太盛则阳溢,哀太盛则阴损,阴阳变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精神散而邪气及。销忧者莫若酒,臣朔所以上寿者,明陛下正而不阿,因以止哀也。愚不知忌讳,当死。’先是,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劾不敬。有诏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因此对复为中郎,赐帛百匹。”
汉武帝的老丈母娘兼姑姑,那位被废的皇后陈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后来找了一个年轻人当情夫。“初,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尚之。午死,主寡居,年五十余矣,近幸董偃。始偃与母以卖珠为事,偃年十三,随母出入主家。左右言其姣好,主召见,曰:‘吾为母养之。’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至年十八而冠,出则执辔,入则侍内。为人温柔爱人,以主故,诸公接之,名称城中,号曰董君。主因推令散财交士,令中府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安陵爰叔者,爰盎兄子也,与偃善,谓偃曰:‘足下私侍汉主,挟不测之罪,将欲安处乎?’偃惧曰:‘忧之久矣,不知所以。’爰叔曰:“顾城庙远无宿宫,又有萩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如是,上知计出于足下也,则安枕而卧,长无惨怛之忧。久之不然,上且请之,于足下何如?’偃顿首曰:‘敬奉教。’入言之主,主立奏书献之。上大说,更名窦大主园为长门宫。主大喜,使偃以黄金百斤为爰叔寿。是为叔因是为董君画求见上之策,令主称疾不朝。上往临疾,问所欲,主辞谢曰:‘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遗德,奉朝请之礼,备臣妾之仪,列为公主,赏赐邑入,隆天重地,死无以塞责。一日卒有不胜洒扫之职,先狗马填沟壑,窃有所恨,不胜大愿,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觞上寿,娱乐左右。如是而死,何恨之有!’上曰:“主何忧?幸得愈。恐群臣从官多,大为主费。’上还,有顷,主疾愈,起谒,上以钱千万从主饮。后数日,上临山林,主自执宰敝膝,道入登阶就坐。坐未定,上曰:‘愿谒主人翁。’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谢曰:‘妾无状,负陛下,身当伏诛。陛下不致之法,顿首死罪。’有诏谢。主簪履起,之东厢自引董君。董君绿帻傅韝,随主前,伏殿下。主乃赞:‘馆陶公主胞人臣偃昧死再拜谒。’因叩头谢,上为之起。有诏赐衣冠上。偃起,走就衣冠。主自奉食进觞。当是时,董君见尊不名,称为‘主人翁’,饮大欢乐。主乃请赐将军、列侯、从官金钱杂缯各有数。于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凑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于是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君。是时,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董偃有斩罪三,安得入乎?’上曰:‘何谓也?’朔曰:‘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伤王制,其罪二也。陛下富于春秋,方积思于《六经》,留神于王事,驰骛于唐、虞,折节于三代,偃不遵经劝学,反以靡丽为右,奢侈为务,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偃为淫首,其罪三也。昔伯姬燔而诸侯惮,奈何乎陛下?’上默然不应良久,曰:‘吾业以设饮,后而自改。’朔曰:‘不可。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故淫乱之渐,其变为篡,是以竖貂为淫而易牙作患,庆父死而鲁国全,管、蔡诛而周室安。’上曰:‘善。’有诏止,更置酒北宫,引董君从东司马门。东司马门更名东交门。赐朔黄金三十斤。董君之宠由是日衰,至年三十而终。后数岁,窦太主卒,与董君会葬于霸陵。是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
总之,在汉武帝时代的很多年里,东方朔就一直以这种言官的身份,陪在汉武帝身边。因为他比较幽默,说话比较好听,所以他每次劝汉武帝,汉武帝也能听得进去。后来东方朔老了之后,他还举荐自己的儿子接替他去汉武帝身边做言官。“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汙。数赐缣帛,檐揭而去。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纪昀
许指严在《南巡秘记补编》记载了纪晓岚的一些事情:“先是,高宗既为三次之南巡,偶入《四库》馆,与纪文达论天子巡狩礼,文达元元本本,述三代之所以必事巡狩,而谓:秦皇游幸则大可以已,至如后世惟隋炀屡幸江都、明正德嬉戏南北,皆非正道;为人君者,但洗濯其心,用贤退不肖,天下自可平治,尚多巡幸何为。此语大忤上意,谓为谤己,即变色谩骂曰:‘汝一书生耳,何敢妄谈国事?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汝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耳。汝何敢妄谈国事?’于是倡优大学士之名,哗于辇下。纪文达耻之,乃请退老,上又不许,曰:‘《四库》书事正繁,汝安可去,汝年少于朕甚远,安得言老?此即却也,速供尔职,毋烦渎以自取戾。’又曰:‘朕明年更巡江南,且挈汝往,令汝得观民间嗥嗥气象,庶不妄恃书生管见,肆扣槃扪烛之盲论也。’文达唯唯叩头而退,不敢复辩。”
三次充军发配新疆的纪晓岚对东方朔就有点惺惺相惜, 感觉自己和东方朔是一类人。于是纪昀就写了一首《咏东方曼倩》:“十八年来侍紫宸,金门待诏好存身。诙谐一笑无妨碍,谁遣频侵郭舍人。”
最后,大概在太始四年(前93年)的时候,东方朔最终病逝。按照时间推算,东方朔死的时候,已经六十八岁了,也算是高龄善终了。“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原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东方朔。
东方朔的人生讲起来有点像流水账。虽然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很多,比如说主人翁事件,或者劝谏汉武帝不要扩建园林,这些故事都很有趣。但同时,这些故事都比较独立,而且本质上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历史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很多人明明都听说过东方朔的名字,但是却不知道他到底做过什么事。因为他确实没干过什么大事!
汉武帝时代的那些大事,比如说推行察举制、打匈奴、罢黜百家,或者后来的巫蛊之祸,所有的这些事情都和东方朔没有任何关系。在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中,东方朔也没有任何戏份。
东方朔
所以,东方朔这个人其实很奇葩。一方面,他名气很大,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智者。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没做过什么重要的事,在历史上属于那种可有可无的人物。
那么,这样的东方朔,为什么在后世的名气会那么大?以至于连后来说相声的人,都把他当成祖师爷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他有趣。
东方朔虽然没参与过什么特别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有关他的故事却特别多。而且,东方朔本人的幽默风格也是为后世开了一个先河。自此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给皇帝提建议还可以这么搞。东方朔临终前对汉武帝的劝谏让汉武帝都十分纳闷:“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
因为他幽默,所以后来那帮说相声的人才把他奉为精神上的祖师爷。此外,后世变戏法的、卖艺的,甚至就连小偷,也都因为他的那些传奇故事把他当成了开山祖师爷。
因为这些人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力比较大,然后他们又把东方朔当成祖师爷。所以时间长了之后,大家自然就都听说过东方朔的名字了。
东方朔
除此之外,在道教神话方面,东方朔也有不少故事。后世传说东方朔去世之后,做了那位东华帝君的道童。东华帝君在道教内部地位极高,被后来的全真教奉为祖师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让东方朔的名字传播得更远了。
比如说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去拜访东华帝君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东方朔,东方朔还管孙悟空叫“老贼”。
至于说东方朔的智慧,虽然在那些故事当中显得智慧超群。但实际上,真实的东方朔,绝大多数的智慧其实只能说是小聪明。包括汉武帝本人对他的定义,其实也就是一个说话好听的言官而已。所以纪晓岚才会以东方朔指代自己,都是“以倡优蓄之耳”的人。而当东方朔真的提出一些治国建议的时候,汉武帝其实不太愿意采纳。
总之,东方朔就是一个名气很大,但是对历史其实没有太大影响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