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因为在太阳系中,不仅地球的寿命有限,迟早有一天整个太阳系也会消失,甚至寂灭。
说道这里,估计很多人会说,这种事几代人都看不到,操那么多闲心干嘛?
这其实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心态。
真要到了灾难发生的时候,再来考虑,所有的考虑估计都是白搭。
所以,人类在遥望太空,掀起宇宙一角的时候,就开始寻找起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
那么今天就围绕适合人类生活星球的话题说一说。
适合人类宜居的星球适合人类宜居的星球,是需要多种要求的。
最简单的有这么四条。
首先是星球上拥有液体的水,以及适合的温度。
液体的水好理解,毕竟老话说得好,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喝,人体最多也就存活二十来天。
而且水还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可以分解成氧气和氢气,不仅可以供人呼吸,还可以作为飞船的燃料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在研究各类星体的时候,都会将是否存在水,哪怕是冰水作为一个必选任务。
如果有,哪怕这个星体根本不合适人类居住,也会成为一个人类探索太空的跳板。
适宜的温度就更加不用说了。
比如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就要考虑到保温,不然昼夜相差三百度的温差,别说是人类了,各种科学仪器也受不了。
所以在月球上的野外探测器,就得需要核反应用来加热保温。
第二要有气压合适的大气层。
大气层的防护就不用说了,阻挡各种宇宙射线的伤害,抵御各种陨石甚至是小行星的撞击,让它们在和大气层的摩擦中变小甚至消失,避免降低降落到地面引起重大危害。
以月球为例,因为没有大气层的防护,每天它都要遭受几吨的行星,各类陨石的袭击。
再想想地球,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所以大气层就算是不能防护超大型的行星撞击,也可以避免天天干扰地面的陨石,让人类不至于生活在地下。
至于气压适度,这更好理解了,气体也是有压强的,只不过密度小,太少的气体感觉不出来。
但大气层的厚度可是有一千公里的,想象一下厚度达到一千公里的气柱压在身上,压强必然可怕,这就是一个大气压。
那么换一个星球,大气压翻了一倍,压在人类身上,人类必然能感觉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估计身体的负荷会被早早的压垮。
而大气压变小,缩小了一半,这就相当于深海中的鱼突然来到地面,外部气压变小,内部气压不变,身体同样会受不了。
再有就是合理的大气成分和比例。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想到氧气的含量,其实不止是氧气含量足不足的问题,而是成分发生变化,会导致星球的环境变的恶劣。
比如火星,很多人都知道火星是一个很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其实这个很适合仅仅是相对来说的,人类能够到达和了解的最远星球,只有火星符合生存条件。
要知道火星的大气层稀薄的连一般的直升机起飞都支持不起来,而它的主要成分并不是氧气,而是二氧化碳。
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让温室效应将这颗星球上的环境变的糟糕,看起来就像是地球上的戈壁滩。
最后就是有岩石质的表面和完美的磁场保护。
想想看如果没有岩石质的表面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比如气态行星,这样的行星,一般比地球大,所以引力也大,就可以将宇宙中的气体比如氢气吸引过来,最后在引力的压缩下,就会在气态行星的表面压成液态氢。
木星和土星就是这类的气态行星。
而一个完美的磁场是保护大气层一直存在的最重要保证,不然形成的大气层会被一股股的恒星风吹的不复存在了。
这几个算是主要条件,其他的条件还有。
所以想要找到一颗全方面都合适的星球是非常困难的。
再加上,目前人类探索系外行星,都依靠望远镜和仪器接受各种射线来了解的,发现一颗适宜居住的星球更是难上加难。
比如说使用望远镜寻找合适生存的星球。
首先得有光线射入到望远镜内才能观察到,但行星本身是不发光的,所以在距离远,本身还处在有明亮恒星照射环境中的行星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就只能通过对恒星的各种扰动,来判断恒星的周围有没有这样的星球。
如果有,再进一步采取手段,来确定恒星的重量、大小、寿命等等各种参数,再配合这颗行星的大小和运行情况,来判断行星上的一些情况。
所以是使用间接手段来观察行星的,至今都没有什么好的手段来直接判断行星上的情况,包括大气层、大气层的成分、磁场、是否有水的情况。
(注: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进行间接的判断,当然判断的结果是存在误差的,这种误差有时候大的吓人。)
最简单就拿这次说的地球的双生子——开普勒452,推断的最重要的宜居是这颗星球位于宜居带。
开普勒452今天说的这个开普勒452是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其实开普勒望远镜截止到2016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八颗系外行星。
其中有位于宜居带的行星就有三个,而开普勒452距离地球最远,有1400光年,其他两颗的距离分别是475光年和1100光年。
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手段造出的飞行最快的飞行器,它的速度是一小时七万五千公里。
这是新视野号创造的数据,它是本身的速度加上木星给予的引力加速才达到了的一个峰值速度。
就按照这个速度,飞往开普勒452差不多得两千多万年的时间才能到达。
当然,送人去这样遥远的地方,花费也是巨大的。
比如以目前人类的技术,其实已经达到了移民火星的最低条件,但送两个人去火星,需要的成本额度高达千亿美元。
不降低这个成本,进行星际移民的第一关就卡住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文开头的时候,说过当地球真的要消失的时候,再来考虑星际移民问题,估计全世界人口能逃出灭顶之灾的也不会超过三位数。
这还不算,人类不可能一下子找到和地球一模一样的星球,或者很快到达这样的星球,那么到时候就需要改造一个星球,让它的环境适合人类居住。
比如火星,想要让火星的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势必要对火星进行改造。
首先得唤醒已经变的微弱的火星磁场,至少让它和地球磁场一样的活跃,然后对大气层进行调配,结构发生变化,氧气占主导,而且还得将火星的大气层浓度加大。
想象一下这些改造,绝对是逆天的技术。
那么人类发展几百年,或者几千年,能不能研究出这样的技术,都是一个问题。
或者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技术,也说不准。
再有就是生物的发展脉络是进化,进入到一颗星球居住,那么人类还是不是原来的人类呢?
或者居住的星球有好几个,那么这些星球的居住者,还是不是一个人物类型呢?
这话说的远了,接着说开普勒452开普勒452是在2015年七月二十四号的时候,被美国的NASA发现的,这是发现的第一颗太阳系以外位于宜居带,而且体积和地球相当的行星。
它的直径比地球大60%(不要怀疑,这个数据和其他星球比已经很接近地球了)。
公转周期是三百八十五天,只比地球公转一周多二十天而已。
就是根据这个数据,推测开普勒452的位置和地球差不多,距离恒星即不远,也不近。
也就是说,不太寒冷,也不太燥热。
最重要的是,这颗行星和太阳非常的类似,比太阳只重了4%,体积大了10%,亮度高了20%,最神奇的是,表面的温度和太阳是一样的。
而年龄是六十亿岁,比太阳的年龄大十亿年。
就是因为这颗恒星,开普勒452被认定为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那么这颗行星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首先是找到了开普勒452围绕转动的恒星,在对恒星进行观察的时候,看到了这颗行星。
怎么看到的呢?
开普勒452在进行转动的时候,会从恒星的正前方转过去一次。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这颗恒星射向地球的光线会突然变暗(遮挡了一部分光线)。
如果对这颗恒星进行持续观察,就会出现周期性的变暗。
这种现象被叫做凌日现象,其实在太阳系中也有,比如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等等。
通过恒星的亮度,再比较凌日期间暗度降低的多少,就可以推断行星的大小,因为体积越大遮挡的光线越多,也就越暗。
现在开普勒的信息,仅仅是一些推断情况,具体的情况还是未知。
就像当年发现开普勒438的时候,科学家推断它也是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但在随后不断的研究中,发现这颗行星虽然也是岩石星球,不过就算是有大气层的保护,地面的温度也有六十度。
所以对于现在的开普勒452来说,虽然目前来看还是很乐观的,不仅有山有水,一年的时间几乎一样。
但也要看后来的研究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