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有多偏爱朱瞻基?23个孙子,他为什么最喜欢朱瞻基?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19 14:54:51

在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梦:太祖朱元璋将象征天命的大圭交到他的手中,说道:“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正当朱棣揣摩梦境的意义时,喜讯传来——世子妃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朱瞻基。这个孩子成为朱棣靖难夺位的重要信念支柱。

朱棣的一生英勇卓绝,但对23个孙子中,他为何独宠朱瞻基?是什么让他甘愿破格培养,甚至以身犯险保护这位未来的皇帝?

朱瞻基的“祥瑞”出生:天命加身的幸运儿

永乐九年(1411年),燕王朱棣已经登基为皇帝,并定都北京。那一年,他的家庭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太子朱高炽的嫡妻张氏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朱棣的第一个嫡长孙。这件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

当时,朱棣刚刚经历靖难之役的胜利,才坐稳皇位不久,正值巩固政权的重要阶段。然而,朱瞻基的降生却像一抹暖光,为这位刚登上帝位的皇帝带来了别样的喜悦和希望。关于朱瞻基的出生,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插曲。就在他诞生之前不久,朱棣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将一块象征着帝王权柄的大圭递到他的手中,语气郑重地说了一句:“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梦醒之后,朱棣正沉思这句话的意义时,府内下人匆匆来报,世子妃诞下一子。此时,朱棣恍然觉得梦境与现实交汇,这位初生的孙子便成了天命所归的象征。

朱棣亲自前往探望这个刚出生的孩子。面对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他心生喜爱。史料记载,朱瞻基自幼体格健壮,五官端正,眉宇间透着英气,这让朱棣更加笃定这个孙子将来能成大器。为他取名“瞻基”,意在“远瞻基业”,希望他可以传承大明的根基。

朱瞻基的降生并不仅仅是皇室中的喜事,更成为朱棣心灵上的一股动力。当时,朱棣刚经历了复杂的靖难之战,他对于未来的稳定格局有诸多顾虑。而这个嫡长孙的到来,似乎在无形之中为他解答了一部分疑虑。

历史上有记载,朱棣非常重视这位长孙,多次亲自关心他的成长,早早开始为他的未来进行筹谋。

这一年,朱棣开始更有信心规划自己的政治版图。他逐渐将权力架构重新调整。这些动作从侧面也反映了他的内心对朱瞻基的期许。他希望自己这个象征天命的孙子,能在将来为大明延续更加辉煌的时代。

超规格的待遇:皇太孙的双保险

在明朝历史上,皇太孙的册立通常发生在太子去世后,以确保皇位继承人的正统性。然而,朱瞻基却在太子朱高炽在世时被立为皇太孙,这一举动体现了朱棣对他的特别重视。

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瞻基年仅12岁,朱棣便破例让他以皇太孙的身份站上权力舞台,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安排,在明朝前所未有。早在朱瞻基年幼时,他就被朱棣赋予了太孙的待遇。朱棣为他的未来铺设了稳固的道路。

永乐五年(1407年),朱瞻基才9岁,朱棣带他到北京,让他开始接触朝廷事务。次年,朱棣北征蒙古,将尚未立储的朱高炽留在南京监国,却把年幼的朱瞻基留在北京,让他在内阁重臣夏原吉的辅佐下见习政务。虽然朱瞻基此时还无法真正掌握大权,但他的位置已显示出其重要性。

到永乐十一年,朱棣正式为朱瞻基举办册立礼,册封为皇太孙。这一行动并不只是家族事务,更是国家大事。朱棣借此宣告,皇位将由朱高炽之后的朱瞻基继承,明确了皇位传承的正统性,同时向朝野昭示自己的决心。

朱棣的这一决定并非轻率之举。他清楚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一直对太子之位心怀不轨,而朱高炽本身性格柔弱,且身体状况也不佳。为了确保朱瞻基能够顺利继位,朱棣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强化他的地位。

例如,朱瞻基可以随时参加重要仪式,与朱棣一起处理事务,这种安排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皇太孙的权限。

朱瞻基的册立礼后,朝廷上下逐渐形成共识,他将成为大明帝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一地位,朱棣赋予了他极高的礼遇。在日常事务中,朱瞻基常被允许直接参与朝议,甚至在重大节庆活动中,他也被安排站在显著位置。

帝王式的培养:从战场到朝堂的全能磨练

朱瞻基从小便接受了祖父朱棣的特殊培养,成长轨迹与其他皇室子弟截然不同。他并未仅限于深宫之中享受锦衣玉食,而是早早被朱棣带到战场和朝堂,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全能继承人。从永乐六年(1408年)开始,朱瞻基就频繁随祖父参加重要活动,包括巡视边防和处理国事。

朱棣希望这位嫡长孙既能体察民情,也能历练胆识。永乐十年(1412年),年仅14岁的朱瞻基被赋予了训练“幼军”的任务。这支军队由数千名17至20岁的少年组成,所有人都经过严格挑选,身体强健,身世清白。

朱棣将这支军队交给朱瞻基管理,既是让他从实践中学习军队的指挥方法,也是为他培养一支未来的亲信部队。在训练过程中,朱瞻基需要参与战术演练,这段经历让他对军事策略有了深刻的理解。

16岁时,朱瞻基更是被祖父带到实战的战场中。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亲征漠北,朱瞻基随军出征。在行军途中,朱棣有意让朱瞻基参与指挥部分部队,以培养他在战场上的决策能力。

在北元作战期间,朱瞻基经历了物资短缺、恶劣气候等困难,锻炼了他的意志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朱棣对朱瞻基的期待还包括政治能力的塑造。在朱棣北征时,朱瞻基被安排留守北京,与夏原吉等内阁重臣一同处理朝务。

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历练,表明朱棣已将他视为接班人进行实战操练。在这一阶段,朱瞻基虽然年纪轻,却展示出非凡的洞察力与处理能力。他学习如何接纳不同意见,如何平衡朝臣之间的关系。

朱瞻基的文才和艺术造诣也得到了重视。朱棣特意为他挑选了许多饱学之士作为师傅,包括姚广孝、夏原吉等文臣名士。朱瞻基还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展现天赋。他的艺术才华虽然不像军事和政治那样直接影响国家命运,却为他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使他在人心上更加稳固。

朱高炽的“衬托”:孙子的完美弥补

朱棣对朱高炽的评价复杂而矛盾,既有不满,也有无奈。在朱棣眼中,朱高炽虽然仁厚贤良,处理朝务能力出众,但性格偏于温和,身体也一直不好。作为一位以武功开疆拓土的皇帝,朱棣始终认为长子朱高炽缺乏足够的魄力。

在永乐元年(1403年)确定朱高炽为太子后,朱棣在随后的岁月里时常显露出对这个选择的不满。朱高炽的体态庞大且行动不便,甚至被史书形容为“肥而不能骑”,这在崇尚武功的朱棣看来是一大缺陷。朱棣曾多次在大臣面前批评朱高炽,以至于太子属官常因各种理由被治罪。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迁都完成,紫禁城因失火引发了一场迁都是否得当的激烈争论,朱棣的怒火波及了不少官员。但即便在这样的氛围下,太子一系的关键人物却安然无恙。大臣邹缉因提出迁都弊端备受争议,还得到升迁。

原因很简单,他是太子阵营中的骨干,朱棣明白直接打压会影响太子党羽的稳定。然而,朱棣的不满在另一个方面得到了释放。朱瞻基,这个嫡长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朱高炽身上的短板。朱瞻基文武兼备,既能参与军务,又能处理政务,他的能力令朱棣倍感欣慰。

从9岁起,朱瞻基便以皇太孙的身份参与朝堂事务,显示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在随祖父北征漠北的过程中,朱瞻基更以冷静和胆略证明了自己的军事天赋。朱棣常在朝臣面前提及朱瞻基,言语中充满欣赏。他曾说:“此子后必为太平之君。”

从这样的评价中不难看出,朱瞻基既是朱棣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对太子不足的某种补偿。作为嫡长孙,朱瞻基其能力和表现更是令朝臣心悦诚服,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便朱高炽身体欠佳,国家的未来也可寄望于朱瞻基。

尽管朱高炽在太子位上艰难度过20年,但他的稳重与仁爱终究令大臣拥戴。他继位后,实施了一系列宽政措施,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然而,无论是作为太子还是皇帝,朱高炽都少不了朱瞻基的辅佐。

这对祖孙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平衡:朱瞻基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支持者的角色。他在祖父朱棣与父亲朱高炽之间,成为大明权力传承中最关键的纽带。

朱瞻基的荣耀登基:从危机中展现天赋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因病驾崩,年仅27岁的朱瞻基继位为帝,是为明宣宗。然而,这段继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场充满风险和变数的权力考验。朱瞻基的才能与胆识在这段关键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迫。仁宗病重时,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明代宗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居住宫外,部分朝臣因忠于汉王朱高煦而暗中动作频频。仁宗去世后,朝局内外都存在复杂的势力交错。一些人对朱瞻基年纪尚轻心存疑虑,更有甚者试图阻碍其继位的正统流程。

朱高煦自仁宗时期便有谋取皇位的野心,他在仁宗去世之际策划设伏,以期半途截杀朱瞻基,谋夺皇位。朱瞻基在途中收到京师变动的消息后,当机立断地调整了行程。为了避开危险,他巧妙地绕过可能的埋伏之地,一面命令护卫加强戒备,一面暗中与忠诚的大臣保持联络。

多年来祖父朱棣的培养使他在面对这类危急事件时表现得沉着冷静。最终,他顺利抵达北京,并迅速掌握了局势。朱瞻基登基后立即采取措施平息潜在的动乱。他先通过嘉奖和任用忠臣稳定朝堂,然后对汉王朱高煦展开试探性安抚。

在确认朱高煦不肯收手后,于宣德元年(1426年)果断发兵平叛。这场战争被称为“汉王之乱”,朱高煦虽自负勇武,但在朱瞻基的精密部署下迅速落败。汉王被擒后,朱瞻基将其废为庶人,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

在稳固皇权后,朱瞻基展现出作为帝王的优秀治理才能。他接手的是一个由祖父和父亲奠定的繁盛王朝,但这一时期内外挑战依旧复杂。宣德年间,他一方面延续仁宗宽仁的政策,另一方面吸收朱棣强硬的军事作风,开启了“仁宣之治”的繁荣局面。

参考资料:

朱瞻基,画出“天下第一扇”

本刊记者 王晶晶 《 环球人物 》(2016年第12期)

0 阅读:22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