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从为自己负责开始!

育儿杂志知识 2024-06-06 07:21:37

责任心培养对于幼儿来讲,并不为时尚早。责任心是孩子今后人格健全的基础,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尊重、自我服务的情感和信念,在孩子明确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固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习惯。宽泛而言,幼儿整理玩具、自己吃饭穿衣、讲究个人卫生、不乱丢垃圾、远离危险物品等行为规范都可以列入责任心的范畴。但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觉发生,因此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需要从小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NAME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一开始都是依赖父母的,但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孩子开始能够自主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进食、洗脸、整理玩具、上厕所、穿衣服等,家长要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刚开始孩子做得不够好,或者出现了一些小麻烦,父母不要呵斥指责,更不要事事代劳,要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于一些与孩子有关的事情,父母尽量征求他的意见,协商进行。做家务的时候,家长可以时不时鼓励孩子一起参与。改变孩子置身事外的状态,提升参与感。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做事的能力,进而引导孩子自觉承担责任和义务。

NAME说到就要做到

言行一致是责任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家里孩子还说得好好的,不喝冷饮了,没想到一出门就哭闹着要买冷饮;说好明天有事情要早起的,结果到了起床时间又赖着不起床……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幼儿早期处于被动责任阶段,他们对于责任的意义和失信食言的后果并不能够完全理解,言行一致更多是行为上的遵守和指令任务的履行。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要首先做到,并且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有时候孩子对于自己说出的话或者家长的要求并不完全理解,比如少吃糖果,孩子理解成一天本来吃十颗减少为一天五六颗,而家长的要求则是一天最多一颗。类似于“上学时要在规定的时间起床,那么周末呢?是不是可以多睡一会儿?”等等之类的,其实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过程,对孩子的责任心进行细分和强化,让孩子更好地进行理解和遵守。

家长要让孩子承担失信行为的后果。对于原本约定的事情,孩子有时候会忘记,有时候禁不起诱惑,更有甚者还会用撒泼哭闹等方式反悔。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需要先行提醒,明确告诉孩子违反约定的后果,如遇到孩子撒泼,要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NAME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日常生活中,孩子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摸摸、试试,到处捣鼓一通,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保护而不是破坏。在孩子尝试和独自做事情的时候,难免会不小心“搞砸”,出现一些“小状况”,比如弄坏了东西、弄脏了衣物、撞到了别人等。父母对于“小状况”的态度,关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也考验父母的智慧。

父母严厉呵斥和粗暴惩罚是不可取的方式,也不能大包大揽急于为孩子“兜底”,要让孩子对事件进行描述,明确责任主体,找到修正方案并让孩子自己实践。比如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出现了不好的结果?有时候孩子会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如“别的小朋友也乱丢东西”,或者是“我跑得太快了,没有看到别人”“我吃得太快了,不小心把食物撒了一地”等等,有时候孩子甚至会试图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说“别的小朋友让我这样做的”等。遇到此种情况,父母要告诉孩子,不管是同伴压力的影响,还是自己的一时疏忽,甚至是其他的各种理由,孩子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接下来父母要引导孩子实施事后修正措施,该道歉的道歉,该收拾清洗就收拾清洗,引导孩子自己来,之前的叙述和归因是帮助孩子理清楚责任主体和情绪表达,而不是接受孩子的各种借口。自己承担责任,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逻辑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来源:《亲子》杂志编辑:黄云越审核:曾 杨核发:王一木
0 阅读:19

育儿杂志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