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陪伴孩子,就是要和孩子有心灵连接

育儿杂志知识 2024-05-24 22:24:40

陪伴孩子, 就是要给孩子好的感觉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幕:爸爸的视线在手机上,孩子的视线在玩具上;妈妈的视线在电视上,孩子的视线在妈妈身上。这种打折的陪伴,只能引发孩子的焦虑不安和心理饥饿,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要陪孩子就要专心地陪,不要三心二意、人在心不在,否则孩子的感觉会非常不好,他会感到被忽视,不被尊重。

还有位妈妈对我说,她的孩子太黏人了,一刻也离不开她,上个洗手间都要跟进去。其实这 位妈妈陪孩子的时间并不少,但是质量很低,她是怎么陪伴的呢?你玩你的玩具,我在旁边看我的电视,孩子追着她问话,问一句才答一句,绝不会多说,有时还责怪孩子话太多。孩子正处在语言发展的爆发期,每学一个新词都感觉新鲜有趣,喜欢不停地说,他是在练习说话呢!而妈妈显然不懂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难怪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陪孩子,叫“陪衬”而不是“陪伴”—— 你玩你的,我忙我的,衬托你的存在就行。

陪伴孩子, 就是要理解和感受孩子

好吧,那我就不做其他事专心陪孩子。可是问题又来了,陪着玩着,孩子不高兴了,脾气了,哭哭啼啼了,你还能轻松吗?

有一次我在表弟家做客,晚饭后弟媳妇在陪孩子拼接轨道火车。可能力气不够,孩子拼了多次,缝隙接不上,急得哭了。弟媳开始还好言哄他,说:“不要急,慢慢来。”见孩子继续发脾气,她沉不住气地训斥:“这么点耐心都没有还拼什么拼,算了别拼了!”此话一出,孩子哭得惊天动地,弟媳扬手打了他。后来我们哄了他很久才平静下来,但再怎么劝也不再玩拼接轨道火车了。

你能说这样的陪伴是有效的吗?孩子毕竟是孩子,容易情绪化,情绪也爱直接写在脸上,很容易演变成哭声和骂声的战争,孩子肯定不快乐。父母有时候太容易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孩子开心我就开心,孩子不开心我也不开心,孩子发脾气我就发更大的脾气!当然孩子开心我们也开心没有错,因为好情绪互相 “传染”,是正能量,但坏情绪就不能互相传染了,因为它是负能量,具有破坏性。所以,当孩子有坏情绪时,我们不但不能被感染,还要把孩子从坏情绪中带离出来。

怎么带离出来?首先你要感 同身受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他拼接轨道片不成功,一定很难受很痛苦,很着急很焦虑,大人遇到困难都会焦虑烦躁,何 况是才几岁的孩子呢?只要你能理解他,或许你会一句话都不说,只是默默地看着他,抱抱他;或许你柔声细语地安慰他,与他共情;或许你耐心地鼓励他,适当协助他。总之,因为有了理解,就不会轻易发火、训斥,就会用积极的心态和行为等待事态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亲子间“友 谊”的小船才不会说翻就翻。

陪伴孩子, 就是要和孩子有心灵连接

有位家长诉苦:“我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还要加班,实在拿不出时间来陪孩子。”父母能有时间,“人在心在”地陪孩子当然好,如果没时间,也可以“人不在心在”,不一定要时刻待在孩子身边才叫陪,拉开空间距离也叫陪,只要心在就好。但心在 不在,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孩子感觉到了才算。

那么,怎么让孩子有这种亲子“心心相印”的心灵连接感呢?你可以不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但离孩子不能太远,比如孩子在这个房间玩玩具,而你在另外一个房间做事,孩子一有需要就立马回应,或隔空回答,或跑过来处理一下,或让孩子进你房间来。虽然他在自己玩,并且看不到你,但他和你是有心灵连接的,他会感知你的气息、你的存在。此时的他是愉悦的、安详的、舒适的、放松的,情绪是平和的、稳定的,不影响 他所进行的游戏或活动。

不要小看这种陪伴,因为我们陪伴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陪伴——慢慢地,他要学会独处。而这种有距离的陪伴,正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他需要你的时 候,你会随时出现在他的视野里,满足他的情感依恋需要;他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不会轻易打扰他,会给他独立的自我空间。而有些事,比如做家务活,既不影响你完成任务,又不影响亲子间交流,一边干活一边对话,本身就是互动,不也是很好的陪伴吗?父母 真的没有时间,也可以见缝插针地向孩子传达爱意,比如一进门就抱抱他、亲吻他,说上一两句话;工作休息期间喝杯水的工夫,跟孩子说几句话;看到孩子画的画,立即赞美一下,都会让孩子高兴。而这些都是让孩子感受到有心灵连接的方式。有时,哪怕互不干涉、各忙各的,只要一家人都在家,只要家庭气氛和谐, 温馨的相守也是一种陪伴。

来源:《亲子》杂志编辑:黄云越审核:李 姗、曾 杨核发:王一木
0 阅读:2

育儿杂志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