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大决战前,东北我军的实力是最强的,当时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中野战部队约70万人。
当时东北野战军已经建成了12个步兵纵队,每个纵队辖3个师,因此总计是36个师。
但是请注意,36个师的编制是不足以令野战部队直接达到70万人之众的;实际上东北我军还有大量的独立师,在辽沈战前总计就有15个之多,而且在战役过程中又相继组建了3个独立师。
当然除了独立师之外,东北我军还有骑兵、炮兵、铁道兵等技术兵种部队,最终才有70万野战兵力。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通过补充解放战士和新兵,总兵力进一步增加到了80余万,而且迅速开始入关作战。
在入关作战中,东北野战军将各独立师分编到了各野战纵队中,使得东野入关的野战纵队均下辖了4个师。
需要说明的是,在1948年11月的时候,东北野战军各纵队已经确定纵队改称军,以及各师的新番号。
不过因为战役进程的原因,新番号要到天津解放后才正式启用。
所以严格来说,在过渡阶段我们看到说东北野战军某某纵队是没问题的,其实说某某军也没问题。
我们这里就直接提新的军、师编制了,比如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第38军,下辖的三个师分别由第1、第2、第3师改称为第112师、第113师、第114师。
而上文中也提到了,入关的时候东北野战军又给每个纵队/军分编了一个独立师。
具体分给第38军的是独立第10师,改番号后就是第151师。
这个师是1948年初,以辽吉军区第二军分区所属的独立第16、第18团以及第一军分区所属的独立第13团为基础合编的。
该师编成前的各部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过法库、康平战斗,独立师编成后主要参加长春方向的作战。
在改为正规野战师后,全师的编制跟主力师是一样的。
当然,因为时间因素,在入关的时候这些刚升格的主力并未达到编制标准,无论人员还是装备都一样。
但是请注意,东北野战军主力师的兵力和装备标准本就很高,独立师即便在入关时尚不满编,可其实力状态也不弱。
以独立第10师改称的第151师为例,全师入关时的兵力数仍然超过了11000人,实数为11447人。
这个兵力数在东北我军的编制下,距离满编还差着800多人;但我们也知道,要是跟关内我军相比,那已经是妥妥的主力师规模了,甚至说关内我军的主力师也达不到这种兵力数。
甚至一些纵队的兵力,也不过是一万几千人而已。
而在武器装备方面,第151师在火炮方面的装备有:
六零炮77门,迫击炮18门,火箭炮5门,步兵炮2门,速射炮10门,机关炮1门,山炮10门,总计123门炮;
此外还有掷弹筒37具。
由上述装备可见,第151师有山炮营,10门山炮的装备量距离满编只差2门;实际上若按照三门制炮连的话,10门炮的炮营显然足够;
而速射炮、步兵炮是装备在步兵团级的,平均每个团分得4门没问题,可以编齐步兵炮连。
迫击炮18门,平均每个团是6门,每个步兵营的机炮连就是2门,这个也是满编的;就是团属的重迫击炮连,应该是缺编状态。
至于六零炮装备在连级,77门六零炮外加37具掷弹筒,总数是114门/具,全师27个步兵连平均每连可得4门/具还多;若将侦察、警卫单位算上,平均每个连为3门/具。
而火箭炮其实就是巴祖卡火箭筒,机关炮只有1门,这两款武器的配置就比较随机了。
在枪械方面,第151师有长枪3433支、短枪499支,基本上全师的战斗步兵都有枪,干部配枪也没问题。
此外在自动枪械方面有重机枪56挺、轻机枪245挺、冲锋枪352支,此外还有3支卡宾枪。
按照东野的重机枪编制,每个步兵营配6挺,每个团配18挺;以此来看,第151师的重机枪是满配了。
轻机枪方面,每个连标配6挺,全师合35个步兵/侦察/警卫连,按标配满编没问题;部分连队可以高配到9挺。
冲锋枪的话,每个步兵班配1支是没问题的,还能多出一批装备到技术兵种分队里。
因此,无论是从兵力到火炮,还是到枪械,其实东北野战军的独立师实力都不俗,基本上都是压过关内主力师的存在。
至于东野当时的主力师,在兵力、装备方面自然是更加充实了,这也是其强大战斗力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