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欧洲民族国家商业精神的嬗变

伊尼得猜想 2024-12-31 13:15:17

欧洲国家的商业精神缘起于古希腊的海上贸易‚后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经受洗礼‚商业精神的“合法”性得以确立‚成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普遍价值基础。欧洲国家商业精神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国家性‚不仅奠定了欧洲国家经济模式的思想基础、催生了其殖民扩张的欲望‚而且也提升了各国的国家主义意识‚使欧洲国家最终走向现代化。

欧洲早期的海上贸易与商业精神的渐起

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港口优良‚很早就形成了海上贸易的传统。早期的希腊民族凭借娴熟的航海技能和冒险精神‚穿梭于希腊各岛屿之间从事商贸活动。长期的海上贸易使希腊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孕育出富有开拓性的商业精神。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上的人就开始进行海上贸易‚他们把埃及的小麦、金银、象牙和莎草纸运来‚再将塞浦路斯的铜、西班牙和大不列颠的锡制成合金转口到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地区‚频繁的贸易使克里特岛成为地中海地区各商路的汇合点。

从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进入城邦制时代。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城邦的手工业和农业呈现市场化特点‚加之普遍实行共和制‚公民拥有较多的政治权力。商品经济的活跃‚造成城邦财富过度集中和贫富分化加剧‚希腊出现由富裕平民组成的工商业阶层。富商们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历史上称为“大殖民”。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因人口日益增长而产生的压力‚也为城邦开拓了新的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从而保证了城邦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城邦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元前700年左右吕底亚发行了一种可以自由流通的货币‚这在当时可谓一大进步‚表明货币化市场已在城邦初露端倪。

货币的出现动摇了城邦传统的经济形态‚货币资本比土地资本显得更为重要;货币的出现也培育了城邦的商业精神‚加速了财富的积累和国际商业的扩展‚并将古希腊同地中海周边的西亚、北非、西欧地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地中海地区贸易圈。与此同时‚古希腊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工商业阶层开始涉足城邦政治。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工商业阶层因不满贵族独掌政治权力‚要求推翻贵族统治‚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改革。

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实行政治、经济改革‚推行了许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等等。这次改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雅典执政当局向工商阶层的妥协和让步‚也是雅典商业精神的全面胜利。在这次改革中‚雅典统治当局基本上满足了工商界的利益诉求‚雅典的商业经济也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充分肯定了雅典的商业精神‚并立法给予保障‚为创造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形态准备了物质条件。

公元前431—前404年发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把古希腊的繁荣付之一炬‚代之而起的是马其顿王国。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为打开通往东方的大门‚一举征服波斯帝国‚将掠夺的财富运回国内‚投入流通领域。在公元前3世纪后的100多年里‚罗马人开疆拓土‚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湖”‚欧洲进入帝国时期。

公元前后‚罗马进入长达两个世纪的“罗马之下的和平”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商业精神大放异彩。然而好景不长‚在公元2世纪的最后30年中‚罗马帝国内部战乱不止‚帝国江河日下‚经济退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商业几乎停顿‚商业精神也黯然失色。在日耳曼民族不断入侵下‚罗马帝国大厦渐渐倾塌‚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欧洲再度陷入分裂的格局。

中世纪欧洲商业精神的复兴

从公元6世纪起‚受阿拉伯帝国的侵扰‚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商贸活动日渐衰落‚西欧经济进入封建庄园制阶段‚商业急剧萎缩‚整个欧洲大陆“找不出专门的商人‚没有商人的存在‚或者可以说‚除了犹太人以外没有商人”。尽管如此‚商业精神仍在欧洲一些地区暗流涌动‚以威尼斯为代表的一批地中海沿岸城市继续传统的转口贸易‚延续着欧洲的商业精神。

10世纪后‚在西欧地区商业活动增多‚商品交换日益普及‚推动了商业精神的复苏。这一时期‚西欧商业活动的地域性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两类城市当中:一类是意大利的沿海城市‚如威尼斯、比萨、热那亚‚以做转口贸易为主;另一类是与欧洲市场相联系的工业中心‚如布鲁日、根特、卢卡、伦巴第‚以生产手工制品为主。当时在以做转口贸易为主的城市中‚商业活跃‚生意兴隆‚一派繁荣景象。

开放与竞争的商业精神在这些城市的商人身上‚比在以生产手工制品为主的城市商人身上有着更充分的展示。做转口贸易的商人利用便捷的水路‚通过与阿拉伯人建立广泛的商业联系‚在地中海的奢侈品转口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意大利商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继续千方百计地寻找种种商机。

如在基督教徒发动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1202— 1204年)‚威尼斯商人就尾随十字军‚沿途设立商栈‚大肆进行商业掠夺‚很快就控制了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命脉。正是这些商人的开拓精神和商业冒险活动‚推动了欧洲商业精神持续发展。在十字军和意大利商人的共同努力下‚地中海的制控权重新回到欧洲人手中‚海上贸易恢复了生机。这时‚欧洲的农业也因需求增加而提高了市场化水平‚城市的地位逐步稳固。

原本四处流动的商人开始定居城市‚他们建立工厂来生产商品‚商业经济的规模化效益初步显现。欧洲商业的东山再起扩大了工商业阶层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大商人或者说新富们‚自然成为市民阶级的领袖‚因为市民阶级本身就是商业复兴的产物”。相反‚传统教会则对商业采取歧视态度‚对于欧洲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张扬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冲破教会的禁锢、扶正商业精神成为欧洲各国的共同心愿。为捍卫欧洲商业精神的“合法性”‚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伴随着欧洲封建王国向民族国家转变的脚步悄然而起。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商业精神“合法性”的确立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近代欧洲的重大社会改造运动‚其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而且也为欧洲商业精神“合法性”的确立营造了适宜的时空维度。不言而喻‚欧洲商业在经历长达数百年的曲折成长后‚逐渐成为欧洲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并推动商业精神朝着普世化的方向演进。

当然‚这种普世商业精神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强大的教会势力是其形成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在欧洲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之前‚各地在基督教会的控制下普遍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基督教会不仅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拥有极大的世俗权力。基督教会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商业‚商业精神也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很难向经济以外的领域渗透‚在社会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当时‚商业精神在欧洲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更难以形成普世的、大众化的商业文化氛围。为从基督教会对商业精神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11世纪末至13世纪‚欧洲工商阶层开始向教会把守最严的教育界发起攻击‚挑战教会对教育的话语权‚加快商业精神从经济领域向人文领域扩散。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欧洲各地先后出现一批为培养新一代商人、满足工商业实际需要而建立的世俗大学‚如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等。这些大学按照商业方式进行自治管理‚开设文科、神学、医科和法科等课程‚办学思想为:主要服务于理性和非个人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直接为商业社会服务。

欧洲世俗大学的兴起‚彻底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人们逐渐摆脱基督教思想的束缚‚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现实生活‚使知识和精神走向世俗化。商业化世俗教育的兴起‚拓宽了欧洲人的视野‚端正了他们认知世界的态度‚并由此引发了14— 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从一开始就含有商业精神的元素。

文艺复兴时期在许多成功的艺术家和作家的背后‚都有庞大的商业集团的身影‚它们出巨资资助这些艺术家和作家‚把商业家族的需求、私利和偏好融入文学和艺术作品当中‚通过作品将商业精神的本质“合法”地表达出来。文艺复兴运动以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和追求科学知识‚取代早先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的禁欲主义、象征主义、传统主义和蒙昧主义‚对欧洲人和欧洲社会进行了成功的修正。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迪‚欧洲商业精神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以一种欧洲人所特有的价值理念深深植根于欧洲市民社会中‚为近代欧洲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商业精神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确立。一些宗教改革者用理性思维方式来诠释宗教教义‚创设了新教‚其中以加尔文宗的教义与商业精神的契合最为成加尔文宗亦称“长老宗”、“归正宗”、“加尔文派”‚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加尔文宗的“上帝预定说”认为‚上帝把人分为两种‚即上帝的选民和上帝的弃民。上帝的选民要竭尽全力地服从于上帝的圣戒‚以增加上帝的荣耀。

人世间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商人同贵族、农民、工匠一样都处于平等地位。对世人而言‚上帝的荣耀是抽象的‚而人们为增加上帝的荣耀所从事的劳动却是具体的;财富不断增加‚意味着上帝荣耀的增加。商人在经营上的成就既是上帝的恩遇‚也增加了上帝的荣耀‚所以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该教义使商人摆脱了被他人视为“贪婪”的精神束缚‚为其商业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当然也应该看到‚新教在当时之所以受到工商阶层的青睐‚不是商人选择了新教‚而是新教教义契合了商业精神。

0 阅读:2
伊尼得猜想

伊尼得猜想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