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AR眼镜生死局:未来幸存者不超过五家!

芯智讯 2025-04-17 08:23:52

2025年4月16日下午,由芯原股份主办的“智慧可穿戴:始终在线、超轻量、超低能耗”研讨会在上海浦东召开。本次会议聚焦AI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融合创新,汇聚了来自Omdia、炬芯科技、万有引力、恒玄科技、数字光芯等产业链领先企业的嘉宾,与芯原一同探讨AI可穿戴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此次会议上,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做了主题为《从关键零组件看AI/AR眼镜市场腾飞》的主题演讲,分享了AI/AR眼镜的市场数据及发展趋势,并预测未来AI/AR眼镜市场将是“赢家通吃”的局面,能够存活下来的AI/AR眼镜厂商不超过五家。

根据Omdia的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达188万部,预计2025年将同比大涨265%至686万部,2028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650万部;2024年全球AR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7.8%至55.3万部,预计2025年将同比增长22.2%至67.6万部,预计到2028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95.6万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Omdia对于AI眼镜的定义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侧重语音交互、图像识别、实时翻译等功能的眼镜;AR眼镜则是以增强现实为核心,通过光学显示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实现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的眼镜。但是,不管是AI眼镜还是AR眼镜,它一定是要有AI能力的。

林麟指出,在2025年的AI眼镜市场,Meta的出货量可能将达到550万部,剩下的136万部可能基本上都是中国品牌厂商的出货。虽然Meta自己预测期今年AI眼镜的出货将会大厂千万级,但是从其上游的主板供应商和组装供应商的反馈来看,可能达不到这个量级,可能只有不到600万部。相比AI眼镜市场的快速爆发,AR眼镜市场的近年来增长则比较缓慢,2025年也只有不到70万部,这主要是与其光学方案显示技术还不太成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未来随着AI的带动下,AR眼镜也会相对比较好的增长。

从厂商的动态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生成式AI热潮的推动下,众多的中国品牌厂商都推出了AI眼镜新品,今年可能将会出现“百镜大战”。但是,在林麟看来,在各大品牌厂商在纷纷加码AI能力的背景下,AI眼镜的重量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点。

“重量很重要,这关乎到消费者愿不愿意长时间把它戴在脸上。我认为如果AI眼镜的重量超过50克,就很难在市场上存活,甚至我觉得超过45克都有一些危险。作为一幅成功的AI或者AR眼镜,当没了电之后,失去了一切电子功能之后,消费者仍然愿意把它戴在脸上,没有那种迫切的想要把它取下来的那种厌恶的感觉,我认为这幅眼镜基本上就成功了百分之七八十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的往上叠加功能,这个就离90%、乃至100%的成功不远了。这也是Meta和雷朋合作的AI眼镜成功的关键。我个人觉得整个AI眼镜在硬件端会比较快出现同质化,竞争会非常的激烈。接下来AI眼镜的竞争,有很大的可能就要落在大模型能力和眼镜本身的ID设计(美观时尚)的比拼上面。”林麟说道。

在AR眼镜方面,目前主要是作为信息提示类应用,主要是搭配单滤光加光波导方案越来越多。从Omdia的预测来看,更长期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发生在2027年、2028年,这是因为预计那个时间点整个光学方案及显示技术应该可以有比较好的突破,尤其是彩色方案的LED。现在虽然有彩色,但是用合色的方式表现并不好。长期来看,Omdia认为AI和AR眼镜未来会走向融合。

从整个AI和AR眼镜的零组件来看,主要是主芯片、显示屏、摄像头和软件(大模型)几个方面。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零组件组合,都需要在性能、成本和续航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目前来看,性能好、续航长的,成本就会增加;成本要便宜,整个续航性能就会差一些。

具体来说,在主芯片方面,高端的有高通的AR眼镜芯片,价格高达55美元;也有融合了ISP的SoC芯片方案,比如恒玄BES2500YP/2700/2800、展锐W517;还有一些MCU方案,比如富瀚微MC6305、瑞芯微RK3588/RK356X、炬芯科技ATS3085等。

在AR眼镜的显示屏方案方面,LCoS、DLP、LBS方案目前已经比较少了,现在主要是Micro OLED和Micro LED方案。林麟表示,“观影类、信息提示类、户外用的AR眼镜基本上都会采用Micro LED。我们高度相信Micro LED因为它的高亮度,一定会是未来AI眼镜主流显示屏、包括搭配光学方案。Micro OLED这一块中国已经已经成熟了,甚至已经出现产能有点过剩的状况了。Micro LED目前除了JBD之外,其他也开始有一些产品出来了,整个可供选择的资源也正变得慢慢多起来。”

目前光学的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AR眼镜的突破。Free-form和Birdbath光学方案主要是搭配Micro OLED显示屏,而光波导方案主要是做信息提示类、运动类的。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几何光波导方案,它的光学效率比较好,但是它的缺点是良率实在是不是很好,成本也比较高,目前大约在80是美金。目前中国厂商也是着力在衍射光波导方面进行努力。

在衍射光波导供应链方面,相对来说目前“表面浮雕衍射光波导”比较成熟,用紫外纳米压印技术。除了技术本身之外,供应链的厂商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合纵连横。一些ODM厂商已经开始纷纷把手伸向了这些光学方案的厂商,以及进行交叉入股等方式,对产业发展是一个正向积极的作用。

不过,在林麟看来,这种供应链上游的合纵连横也会导致一个残酷的现实,即AI和AR眼镜产品未来很有可能也会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局面。虽然现在看起来是“百镜大战”,但是真正未来可以存活的品牌可能不会超过5家,所以这些厂商其实也是在各自寻找自己的、通过站队来寻找出路。

在软件方面,对于AI或AR眼镜用户来说,目前经常用的AI功能并不多,只有30%的用户经常使用AI功能,其中50%主要是作为搜索引擎使用,30%是用来翻译,20%是用于导航等信息提示。这也说明,目前的AI功能还不足以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黏性,还不足以成为一个消费者必买的理由。未来可能还需要AI的厂商来做进一步的引导和指导,帮助用户更好的把AI融入工作和生活当中。

“未来AI/AR眼镜硬件快速同质化,进入价格战。AR眼镜需凭借光学引擎脱颖而出。AI/AR眼镜长周期里必将融合发展。在软件方面,大模型将是竞争核心,各家会在大模型训练上探索不同方向和侧重点(如强化搜索、私人助理、导航、解题等不同功能)。AI/AR眼镜有望成为新的小程序入口,所以卡位意义极其重要。”林麟最后总结说道。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

0 阅读:3
芯智讯

芯智讯

专注于手机、芯片、智能硬件等相关领域的行业资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