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时间要打多久,我们不要做决定,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

百年人物志 2025-04-14 11:33:14

4月2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34%的“对等关税”,加上之前美国对华实施的20%的关税,这意味着美国对华关税合计将达到54%。

尽管美国一再宣称“这将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制造能力重新回归美国”,但不少经济学家指出,这样一来,不仅将增加经济衰退的风险,而且还让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变得更大。

贸易战、关税战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更不会有赢家。

在美国宣布对华加征34%的“对等关税”的两天后,中国也发布了公告,宣布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

4月7日,美国再次发表声明,指出中国如果不取消34%的报复性关税,那么,将对中国加征50%的额外关税。

无论是在现在,还是过去,中国人从不主动惹事,但也绝不怕事。而美国企图通过施压、威胁、讹诈等方式就能实现与中国打交道,这是不可能的。

中美贸易战日后将走向何处?将以什么方式收尾?成为了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未来的事情,可以预测,但不会有人能够提前知道答案。

不过,看到当前的中美贸易战,让不少人都想到了72年前朝鲜战争期间,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时间要打多久,我讲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是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就是说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虽然毛主席说这番话的背景是军事战争的爆发,如今则是中国和美国在经济领域的较量,但再次翻看毛主席的这番话,依旧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话不就正好是当下中美贸易战如何结束的最好答案么。

毛主席的讲话精神跨越时空,却历久弥新,成为了当前我们给出的最好答案。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介入并很快越过了“三八线”,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最初,在是否出兵支援朝鲜的问题上,大多数政治局委员都持反对态度。但毛主席最终力排众议,决定出兵。多年后,毛主席在回忆决策抗美援朝一事时,曾说道:

“当时在政治局,只有两个人支持抗美援朝,一个是我毛泽东,另一个就是周恩来。”

中国志愿军还是和美军在战场上面对面展开了交锋。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强大的战斗意志,使得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美军被迫退回到了“三八线”以南。经过多次战役后,中美双方最终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朝鲜战争开始进入到了边打边谈的复杂局面之中。

美国深陷战争泥潭,国内反对继续参战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而新中国国内,则因为抗美援朝几次战役的胜利,极大激发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搞建设的爱国主义精神。

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此时正值美国困难的时期,尤其是美国深陷侵朝战争一事,已经成为了他上台后需要解决的第一件难事。

就在艾森豪威尔上台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毛主席便公开发表了“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这样的言论,向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抗击美国侵略者,将抗美援朝进行到底的决心。

面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处境,艾森豪威尔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扩大战争,进一步发动海空攻势,击败中国志愿军,统一朝鲜。另一个选择就是寻求和平谈判,“体面”地退出朝鲜战争。

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十分清楚,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发动一次针对中国志愿军的大规模地面进攻,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进攻的后果却又难以预测。

1953年2月,艾森豪威尔在内阁会议上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实际上,此时已经可以看出,他已经偏向于通过和平谈判退出朝鲜战场了。

而早在正式上台前,艾森豪威尔更是亲自前来朝鲜考察。看着美军的战略部署和作战计划,他更加坚定了和谈的想法。因为美军并没有在朝鲜战场上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全面的战略计划。

于是,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更有效地推动板门店谈判进展。4月11日,中美终于就争论已久的交换病伤战俘问题达成了协议。

5月,美国又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递话,提出“美国愿意光荣地结束战争。”

6月,艾森豪威尔又通过向南朝鲜的李承晚施压、会谈,最终令其接受了停战的条款。

美国时间1953年7月26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的消息传至白宫。大约20分钟后,艾森豪威尔出现在媒体前,发表了广播讲话,宣布了“美国光荣地结束了朝鲜战争”的消息。

朝鲜战争结束后,世界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新中国的国威和解放军的军威。与此同时,抗美援朝更是给新中国争取到了几十年和平发展环境的红利。

美国后来在越南战争中,面对新中国“不准越过北纬17度线”的警告,更是不曾越过雷池一步。

一位日本学者曾直言:

“1949年你们的毛泽东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周围一个相信的都没有,看看你们那个糟糕透顶的历史,毛泽东一句话就站起来了?1950年你们竟然对美国出兵,而且不但出兵,还把美国人从北部压到了南部去了,我这才觉得中国人跟过去真的不一样了!”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宝贵的国际和平环境,而且,在这之后,新中国各项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主义事业更是蒸蒸日上。

参考资料:祖国2022年23期、知识文库2020年4期、中外书摘2009年2期、新作文2021年5期、湖南日报2020年10月19日、环球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北京日报

1 阅读:28
百年人物志

百年人物志

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