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归国途中,死于苏联胜利号上,所立遗嘱的第六条未能实现

历史实战派 2024-08-19 16:39:00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的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评价他,如果在中国近代史上抽出他的名字,就会留下很多空白。

在他的一生中,曾留下许多遗嘱,留下的第六条未能实现。到底是什么呢?

冯玉祥出生在河北保定市,他原名叫冯其善,在1892年补兵时,改名为冯玉祥。

冯玉祥在患痔疮在被纪念馆教会治疗时,对教会产生了好感。尤其是在辽宁新民听传教士结合中国儒家哲学宣讲基督教义,更让他感兴趣。

对于基督教的“博爱”“利他”“平等”了解后,他认为全国人民都能够和那些教徒们一样,不吸鸦片,不嫖赌,我们的国家就会有了希望。

1917年,35岁的他正式加入了基督教,被称之为“基督将军。”

1918年,冯玉祥36岁,在部队驻扎常德期间,他向全军推广了基督教。在基督教中,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他认为在军中推广基督教是可行的。

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冯玉祥和一些人在张家口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推举为总司令,之后指挥所部把日军驱逐出了察哈尔省。

同年8月,在蒋介石的威逼下隐居泰山。

其实,在此之前他就曾在泰山隐居半年多。

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向全国呼吁抗日,并致电南京政府,率领全国抗战。可他却多次受挫。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冯玉祥极力主战,南京国民政府却和日军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气愤不已的他拒绝就任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之后应韩复榘的邀请去泰山隐居。

面对波诡云谲的政治形势,冯玉祥韬光养晦、勤奋读书,寻求救国的真谛和机会。

在泰山期间,他组织和团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努力探求抗日救国之路。

他数次营救爱国人士,在共产党人被捕入狱时,他亲自致信韩复榘爱国无罪,刀下留人,使得七位共产党人得以自由。

同时,他还修建了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祠和纪念碑。

为了纪念那些辛亥革命起义牺牲的烈士,他自己出资杜工建造并主持落成典礼。

在泰山期间,他还经常走访附近的山村,当他看到山民生活贫苦,吃不饱穿不暖,孩子也没有书读。决定委托夫人李德全主办,在1933年冬在普照寺西南创办了第一处学校。

在一年之内,他就在泰山附近创办了15所学校,共有学生八百多人。

让还为百姓修桥,他经常看到山民挑着柴过河,他想到如果山洪暴发后,山民们就难以卖柴糊口了。他决心要在这里修一座桥,于是在他的号召下,大桥胜利竣工,因为是大家齐心协力修筑的大桥,他取名为“大众桥”,并亲自题写桥名。为了解决泰城居民的吃水问题,冯玉祥亲自勘探选址,在王母池南凿泉引水。

在冯玉祥的一生中,不得不说的是,他立下了许多的遗嘱。

在他的遗嘱中,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尤其是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和蒋介石的对日妥协政策,这让他很是忧虑,他抱定必死的决心,呼吁大开矿山、大修铁路、大兴科学,使得国家转弱为强;

第二是对家人的安排,除了把自己的财产托付给妻子之外,他对子女的安排上没有要求组织照顾,而是鼓励他们继续读书,靠自己的双手求发展。

第三是对个人后事的处理,对此他很是豁达,尸骨最好分化,不要国葬、公葬,哪里都可以埋,并在坟上种几棵树,以后还能做桌椅。

冯玉祥的四个遗嘱贯穿的主线就是爱国为民,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他可以舍弃一切,尤其是在纽约的遗嘱中表示自己死了以后种树,表现了他永远为工农群众服务的崇高塑像。

他还表示,假如自己没死,民主的真联合政府成立,我决不担任政府任何职务。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他为中国近现代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算是在郁郁不得志时,他宁愿隐居读书,也不愿意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带着全家登上了苏联的豪华游轮,这一次他准备回家。尽管他已经想好了万全之策,知道蒋介石会派特务暗杀他,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登上游轮前立下了遗嘱。

他在游轮上因着火而中毒去世,赫赫有名的冯玉祥将军就此逝世,和他一起离开的还有他18岁的女儿晓达。

关于自己生前的遗嘱,尤其是第六条他已经告诉了苏联当局。

他说:我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真的联合政府成立了,那还是埋深六尺种树,不把我的肥料白白地完了,将来树长成,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

冯玉祥将军一生追求真理,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纪念他,党中央决定把他的骨灰安葬在泰山脚下。

1953年10月15日,冯玉祥墓前举行骨灰安放仪式,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皆赠送挽联。

冯玉祥将军被安葬在泰山,也就意味着他的第六条遗嘱,没能实现。不过好在,其他的遗嘱,也都按照他的想法,全部实现。孩子们也都靠着自己的奋斗,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

0 阅读:36

历史实战派

简介:讲好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