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油车BBA造的电车不上档次?这种疑问最近几年似乎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实际上不仅是BBA,福特、现代、大众、凯迪拉克等等传统油车大品牌造的电车均被冠以杂牌之称号。
从表面上看是设计理念、油改电、供应链等问题所导致的。那么深层原因是什么?或许更多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理解发生了错误,从油车到电车的转型并不仅仅是驱动车辆的能源发生改变那么简单。
如果将新能源汽车时代视作仅仅是驱动能源发生改变就将彻底落入陷阱,新能源汽车所带动的其他产业发展并不是油车所能做到的。就好比油车无论如何进化,都不能促进智能驾驶的发展。原因很简单,要实现智能驾驶需要更高效的能源,很显然电要比油收益更高。油车提供不了充足的电。
初次听到BBA造电车是杂牌还是在两年前,一个同事说BBA的电车不显档次。笔者当时吃嗤之以鼻,毕竟身为传统豪牌油车用户、骨子里是有些情感的。知道春节时家父无意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笔者产生了疑惑。为什么BBA造的电车不吸引人呢?
迷失的进气格栅让BBA的电车变得不伦不类燃油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一项进化其实就是进气格栅,确切说是“家族式的进气格栅”。当我们没碰过任何汽车时,我们可以通过进气格栅最高效、直观的区分每一台车。当我们选择同级别的奔驰而放弃宝马时,真的是因为所谓的豪华么?不是,是因为您更喜欢奔驰的进气格栅罢了。
燃油豪牌车企各个拥有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进气格栅经过了无数次的改款最终形成了传承。最令人无奈的是“传承”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往好听了说这叫血统、底蕴以及情怀,往难听说这根本就是“历史包袱”。当然在燃油车时代,“历史包袱”问题并未给车企带来直观的影响。
因为咱们的车友们也早已习惯了这种传承,这成了他们选择车辆的理由。而当新能源时代来临时,传承所带来的包袱问题就极为严重。如上图宝马i3,与油3系几乎无异的外观无时无刻不在述说着这是台宝马。可前脸那两个经典的窟窿却被填平。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它的确是台宝马,但又好像和宝马有些不同。
传统车企在设计电车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想重新来过、却又不能剥离家族式前脸所带来的束缚。墨守陈规却又让车子毫无新意,最终就弄出了个前脸开孔被填平的格栅。这些年是运动化车型的红利期,进气格栅上张牙舞爪的镂空才能体现这种运动。那把格栅闭合了是什么玩意?瞬间车辆失去了它原有的性格,3系的电车似乎不像运动车型。
对新能源汽车理解偏差所造成的致命伤纯电汽车真的仅仅是驱动能源发生改变这么简单么?或许是的,毕竟在遥远的19世纪末年的电车还真就如此。所以当时的电车全部被淘汰了,而在欧美传统车企眼中、纯电车似乎也仅仅是驱动能源变化而已。
所以它们只要将油箱换成电池、甚至直接用油车平台去打造电车,就可以收获丰厚的品牌红利?这种理念显然是任何一位成熟的商人所必然会想到的,利用油车平台再生产可以获得更低的投入、成本(不过产品并不便宜)。在利用品牌格调收割市场,简直一本万利。
传统燃油车企似乎犯了当年诺基亚的错误,智能机对功能机的碾压是摧枯拉朽的。同理智能汽车对功能汽车的碾压也是如此,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一项尖端技术的实现均离不开电。所以如果依然还是用造功能电车的理念去审视新能源汽车,路就会越来越难走。
隐藏在新能源汽车背后的是什么?是AI、是智能驾驶,没错、纯电汽车的确是形式上的驱动能源变革。但哪个国家绕的开AI、智驾?你可以不搞电车,但你能不搞AI?所以新能源汽车其实就是AI的巨型试验场。如果没有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英伟达、AMD也不会把手伸到了汽车领域,车芯可能依然还是博世一家独大。
所以为啥豪牌油车品牌的电车造的拉垮?因为理念上的错误导致进化方向偏了,如今的电车已经不是一个电机、一块电池、算力超低的芯片所打造的能走就行的的车子了。如今的电车早已非车那么简单。就像如今的手机早已非手机同理,手机的意义在于打电话、汽车的意义在于代步。而如今各位都在用手机做什么?打电话的场景恰恰是最少的。
写到这各位该理解了吧?智能电车早晚会将代步变得不再重要,也就是说它将能做一系列本不该它去做的事情。特斯拉与咱们很多新能源车企都看到了这一步,也都在努力的像最终形态去进化。但传统燃油车豪牌显然是根本做不到的,注意不仅仅是一步错、步步错问题,当然也不是简单一句“船大难调头”所能完全去解释的。
船大难调头还是根本不能调头对于燃油车企造电车的窘境,很多朋友给出的解释是船大难调头?但实际上这头根本就不能调,没有任何可操作性。我们所能看到的问题那些BBA等品牌的高管难道看不着么?不,他们当然能看到,不过看到问题不等于就能解决问题。
对于BBA这些传统豪华油车企而言,全面转型就等于自己挖坑埋自己。油车基本盘就目前来看依然稳固、墨守陈规依然赚得利润,那么冒险全面转型的理论支撑点是什么?简单来讲转型成功这些车企之前遥遥领先的发动机、变速箱、四驱结构这些部门何去何从?如今的BBA依然在舒适区躺赚;这就好比一个包租公躺着很滋润,你非让他去工厂打螺丝、他显然不会同意。
所以从原点上思考,传统车企根本不具备全面转型新能源的基本条件。从基层管理到高管对于新能源汽车无一不是阳奉阴违,况且就算是CEO、他的任期才有几年?到站不下车的恶心事显然不会出现在私人企业中,那么这些CEO们是不是会在他们的合同期内拼命去刷数据用以应聘下一份工作?
所以他们显然不会对企业大刀阔斧,因为赌博总是输的概率更大。这与咱们很多新能源车企不同甚至包括特斯拉,无论马斯克还是咱们的李斌、李想、何小鹏,他们均以老板+CEO的身份去实现自己的理念。他们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其他的路可选,所以才能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对于BBA而言老板不会参与经营,又有油车这条老路保命,那为啥还要在电车上深耕呢?所以嘛,BBA从来就没想把电车造的有多好、人家甚至从未押宝电车,人家卖电车或许只是想多混点积分从而卖出更多油车。这样一来产品该是有多糊弄也就不必多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