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警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的根源

晶源阅览趣事 2025-02-08 11:02:46
#律师来帮忙# 现代‬辅警制度源自海洋法系国家,而‬在我国,治安巡逻队、治安联防队及护街队等民间组织最初以雇佣形式与当地公安机关合作,逐渐演化为辅警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结构复杂化,新旧矛盾交织,治安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警察职能不断扩展,但警力却难以满足治安需求。辅警‬的出现,有效补充了基层警力,成为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和警务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辅警‬队伍及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职业认同感不高,加之违法违纪频发,不仅影响了治安工作效果,也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 职业认同广义上涵盖职业角色的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两个维度,两者相互作用,外部认同影响并部分通过自我认同得以体现。辅警职业认同,从职业主体角度看,是辅警在特定职业环境中,基于个体主观感知和外部价值判断而形成的对职业角色的动态性认知、态度、情感、期望和评价,是职业行为倾向的内在驱动。而从外部评价角度,则是不具有直接从业经历的主体对辅警职业角色的动态性认知。本文以辅警“自我概念”的职业认同构建为基础,将外部认同视为影响自我认同的一个维度。同时,辅警职业认同既是过程也是状态,而‬“职业认同”是辅警在动态机制下最终达到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正向、肯定性感知。 辅警的入警动机分为‬谋生、打发时间和实现理想三类。由于动机各异,对职业的期待也不同。多数辅警希望这份工作能满足经济需求,并促进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而少数则只是将其视为混日子的方式。然而,现实中‬辅警工资较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大部分辅警的事业期待,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辅警中多数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依赖这份稳定收入维持生计。但近年来,受经济‬影响,地方财政困难,辅警福利待遇较差,辅警工资由地方或街道办事处支撑,支持力度不一,工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年长的辅警而言,工资难以满足家庭支出,进而影响其职业认同,甚至产生辞职的想法。 自2012年起,各地相继出台辅警相关规定,但缺乏统一体系,存在地区差异。2015年中央提出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意见,明确公安部和省级公安机关的职责。近年来,虽多地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但缺失顶层设计,国家层面法律支撑不足,管理仍不统一,辅警身份和定位不清晰。现有法律否定辅警执法权,违背其作为警力延伸的初衷,角色被‬边缘化,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流失严重。同时,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节,管理体系构建缺乏有效监督和适配性,相关规定不具体,落地困难,晋升降级标准不明确,使得辅警普遍缺乏职业认知。 薪酬保障不合理是‬辅警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的重要因素。辅警‬承担着与民警相似的工作量,参与值班备勤、巡逻防控、打击处理违法犯罪等任务,工作量大且具有一定危险性,休息时间往往也‬无法保障。然而,辅警的工资待遇却远低于民警,‬甚至‬不及民警的三分之一,极易‬‬心态失衡。辅警内部还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由于经费保障渠道不同,不同派出所辅警的补贴和工资发放进度也存在差异。辅警工资缺乏动态增长机制,尽管有层级晋升政策,但一些‬地方‬尚未实施过晋升,辅警涨薪希望渺茫。同时,也缺失其他保障,如人身安全保障不足,辅警出警时面临危险却无法携带武器警械,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社会对辅警‬的认可度较低,‬也削弱‬了‬其‬‬职业认同感‬。公众对辅警的态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对辅警几乎一无所知,无法区分“警察”与“辅警”;另一类则持负面评价,认为辅警工作态度恶劣、方式粗暴,且缺乏有效管理,在群众中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在公安内部,一些正式民警对‬辅警‬也缺乏基本的‬尊重,将其视为“临时工”,在立功受奖时无缘,需承担责任时却首当其冲。目前,即便‬业务素质优秀的辅警也很难转为正式民警,尽管有政策规定可通过考试选拔特别优秀的辅警成为人民警察,但实际成功案例极少。以T市为例,近几年‬仅去年一名辅警通过考试“转正”,且辅警普遍反映考试条件苛刻,符合条件者寥寥无几。 提升警务辅助人员职业认同需多管齐下。例如‬,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制定全国性辅警法,因地制宜完善地方立法,为辅警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加强薪酬保障,完善薪酬制度,设置奖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提高辅警经济待遇;优化培训机制,制定多样化培训方案,丰富培训形式,提升辅警业务能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完善组织机构设置,规范层级晋升,持续推进特优入警,建立辅警人才库;‬加强职业教育,引导辅警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职业认同感;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组织文化,加强归属感,并创建有利的执法和舆论环境,提高社会认知,加强舆论宣传,树立辅警良好形象。
0 阅读:3
晶源阅览趣事

晶源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