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7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刘裕得知刘穆之竟然病逝了,这可把他急得,心里就像着了火一样,心急如焚呐。于是呢,他赶忙决定班师回朝。可就在刘裕要动身离开之前,他在人事布局方面做得实在是太糟糕了。就因为这糟糕的安排,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长安这么重要的地方,居然就被胡夏给攻取了,这还不算完,还一下子损失了足足6位名将呢。要知道,南朝宋刚刚开国,本来正是需要众多优秀将领的时候,结果经这么一折腾,帅才一下子就凋零了,这对南朝宋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大家知道,长安和洛阳啊,那可都是天底下形势极为优越的地方呢,在古代,它们更是被视作王朝的“正统”象征所在之处。就说西晋末年的时候吧,那时候天下一片混乱,各方英雄豪杰纷纷登场,就如同群雄在广阔天地里追逐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之鹿一般。而长安呢,在这乱世之中,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各方势力竞相争夺的焦点之一,可见其重要性呢。
在十六国后期的历史舞台上,有两位堪称雄主的人物,那便是刘裕和赫连勃勃。这二人对于长安这座极具战略意义与重要地位的城市,皆是怀着一种虎视眈眈的态势,内心都认定此地势在必得,由此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较量。
赫连勃勃呢,他是匈奴族人,他的父亲是刘卫辰。在那个时候,北魏逐渐强大并崛起了。拓跋珪对刘卫辰一直怀恨在心呢,为啥呢?原来,当年刘卫辰曾引导前秦去灭亡了“拓跋代”,就因为这件事,拓跋珪特别气愤。后来,拓跋珪带兵把匈奴铁弗部给彻底荡平了,不过呢,赫连勃勃倒是比较幸运,在这场灾难当中侥幸地躲过了一劫,没有在这场变故中遭遇不幸。
话说赫连勃勃来到了关中地区,随后便去投奔了姚兴,就此开始为后秦效起力来。当时,姚兴面临着北魏的威胁,一心想着要抵御北魏的进犯。在这种情况下,姚兴觉得赫连勃勃是个人才,于是对他极为看重,给予了他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让赫连勃勃去镇守朔方这块地方,让他在那儿和北魏展开激烈的对抗,毫不退缩地与北魏死磕到底呢。
赫连勃勃这人可精明着呢,心里头很明白一件事儿,那就是匈奴的实力跟鲜卑比起来,那是要弱一些的。他心里清楚,如果自己非要和北魏对着干,一门心思地想着要为匈奴的祖先去报什么仇的话,那结局肯定好不了,多半是会落得个很惨的下场。
在那动荡不安的乱世岁月里,赫连勃勃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唯有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王道,为此可以不择手段,这便是他的生存之道。赫连勃勃来到朔方后没过多久,就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举动。他一心想要增强自身的实力,于是毫不犹豫地与后秦撕破了脸皮,全然不顾双方此前可能存在的关系。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将自己岳父所在部落也一并吞并了,其行事风格果决而狠辣,一切都是为了在这乱世之中让自己的势力得以不断壮大。
姚兴对赫连勃勃那可是相当恼火,为此多次出动军队去征讨赫连勃勃呢。可结果呢,每一次都是大败而归,那场面别提多狼狈了。就在这个时候,后秦内部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局势相当不稳定。而且呢,它在对外关系上也是麻烦不断,和西部的那些“诸凉”势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北魏之间同样也是冲突不断,关系十分紧张。就连和东晋那边呢,相处得也不好,关系挺僵的。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状况下,面对赫连勃勃的挑衅之类的情况,后秦就算有心去对付,那也是实在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啦,真的是力不从心。
在公元407年的时候,赫连勃勃这个人可是干了一件大事呢。他成功夺取了后秦所管辖的岭北地区,而且还把当地的那些部落都给征服了。在这之后呢,他就着手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啦。赫连勃勃心里一直觉得自己是夏禹的后代呢,所以,他就把国号给改成了夏,后来人们在历史上就把这个政权称作“胡夏”啦。
赫连勃勃发起了对关中地区的攻打行动,在这过程中呢,秦军那可是一场接一场地吃败仗,情况很是不妙呢。不过呢,后来有猛将姚绍出来负责督师作战啦。这姚绍可不得了,非常善于运用各种兵法战术来指挥作战呢。在他的带领下,局势一下子就扭转过来了,他把赫连勃勃打得那叫一个落花流水,赫连勃勃完全被他压着打呢。而且,凭借着姚绍出色的指挥,秦军还成功收复了好多之前丢失的地盘呢。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边刚把赫连勃勃打得有点狼狈,却又碰上了更为强劲厉害的对手。
在公元409年的时候,刘裕发起了对南燕的讨伐行动。面对这样的情况,姚兴做出了相应举动,他派出军队前去增援慕容超。不仅如此,姚兴还放出了颇为强硬的狠话,扬言道:“要是晋军不就此撤退的话,那么我会马上出动兵力达10万之众,直接出兵去将江南地区给彻底荡平喽。”
当时的秦军来势汹汹,那架势看着就很有压迫感。面对这样的情况,刘裕可没有丝毫的客气劲儿。他十分干脆利落地回应道:“你们就尽管冲着我这儿来吧,要是你们不敢来,那我还得专门腾出时间,跑到关中那地方去把你们给消灭掉呢。”
刘裕有个颇为响亮的名号,叫做“帝王收割机”呢。他出身于寒门,可别小瞧这寒门出身,他自身的能力那是超强的。刘裕心里一直有着夺取天下的宏大志向,在他看来,攻打关中地区其实也是一种能够树立自身威望的有效方式呢。这不,正好姚秦主动凑了上来,就好像主动“找上门”一样,面对这样的情况,刘裕哪能跟对方客气,自然是要抓住这个机会展开行动啦。
公元417年的时候,刘裕统领着军队向北进发展开北伐行动。在这次北伐当中,刘裕安排王镇恶和檀道济担任前锋部队的将领。他们率领着军队出发,在行军路线上选择了借道经过北魏所管辖的境内区域,而他们此番出征的目标则是去攻打由姚氏所建立的后秦政权。
在那个时候,姚兴已然因病离世了。随后呢,由他的儿子姚泓继承了王位。不过这姚泓,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而且在其内部呢,局势也并不安稳,存在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这样的一种状况,恰恰就构成了适合出兵作战的时机。
刘裕发起北伐行动,在行军途中经过北魏所管辖的区域。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北魏方面派出长孙嵩率领着足足4万骑兵,对刘裕的军队展开了袭击。这些鲜卑骑兵极为活跃,他们一路紧紧沿着黄河岸边,如影随形般地跟随着晋军前行。在跟随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找寻机会,只要发现晋军中出现落单的士兵,便会立刻发起攻击并将其击杀。他们的这种行径,着实惹恼了刘裕,让刘裕内心极为愤怒。
在北方的征战历程当中,鲜卑骑兵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战斗力,可谓是横扫各路强敌。就拿姚兴和赫连勃勃来说吧,他们在当时也都算是有一定实力的人物呢,可即便如此,在面对鲜卑骑兵的时候,也都完全不是对手。这里面尤其要提到赫连勃勃,他和北魏之间那可是有着很深的仇恨呢。按常理来讲,有仇的话,可能就会想着去报仇或者怎么样,但赫连勃勃呢,他却压根不敢去招惹鲜卑。从这一点上,咱们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北魏的实力是多么的强悍啦,强悍到让有着深仇大恨的赫连勃勃都得掂量掂量,不敢轻易去触其锋芒。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对鲜卑骑兵的实力很有信心,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呢,他就采纳了长孙嵩所提出的意见哦。然后呢,决定在半路上对刘裕所率领的晋军进行截击,从而展开对晋军的攻打行动啦。
刘裕心里清楚,要是想毫无后顾之忧地去攻打关中,那就得先把鲜卑骑兵给解决掉才行。于是呢,他做出了一个安排,让朱超石和胡藩这两个人,率领着2700名步兵登上岸去。这些步兵可都不是空手的,他们手里拿着长槊,这种兵器在近战的时候很有威力呢;还带着弓弩,远程攻击就靠它了;再有就是盾牌,关键时刻能用来防御。而且,还给他们配备了战车。就这样,这些步兵们按照特定的阵型摆下了一个叫做“却月阵”的阵势,准备在正面直接和鲜卑骑兵来一场较量。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刘裕率领的军队仅有2700人,而他们所面对的敌军数量多达4万之众啊,并且对方还是骑兵呢,要知道在古代战场上,骑兵相对步兵往往有着很大的优势。可就是在这样极为悬殊的兵力对比之下,刘裕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麾下将士们的英勇奋战,成功地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这还不算完,打赢之后,刘裕竟然还能组织起有效的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呢。经过这么一场战斗,北魏方面可算是彻底知道刘裕的厉害了,意识到这个对手可绝不是好惹的主儿。于是呢,他们便改变了策略,不再对刘裕率领的晋军进行阻拦了。就这样,晋军在没有了外部阻碍的情况下,得以顺利地长驱直入,继续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啦。
据说当时刘裕发起了北伐行动,这一消息传到姚绍那里后,他顿时就着急起来,赶忙率领军队停止正在进行的事宜,匆匆忙忙地班师回朝了。回到朝中后,他一刻也没停歇,径直就前往潼关去承担镇守的任务了。而另一边呢,赫连勃勃心里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知道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姚绍正面交锋的话是难以取胜的。于是,他就琢磨着要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呢,当刘裕和姚绍双方展开战斗的时候,赫连勃勃就干脆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啥也不做,就等着看双方争斗之后,自己能从中捞到些好处呢。
姚绍这边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可结果呢,多次和王镇恶交锋下来,都被王镇恶打得大败,部队损失惨重,兵将折损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姚绍就改变了打法,干脆来个坚壁清野的招数。啥叫坚壁清野呢?就是把城外的粮食啊、物资啥的都给藏起来或者毁掉,让晋军得不到补给。他自己呢,就躲在城里坚守不出,坚决不和晋军正面交战了。他心里想着,非要在后勤保障这块和王镇恶拼一拼,想着靠拖时间的办法把王镇恶给拖垮咯。
晋军此次出征乃是远道而来,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粮食补给线拉得太长啦。要知道,在战争当中,如果双方陷入相持不下的局面,这种情况对晋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哦,因为补给线过长的话,粮食供应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此一来,晋军就很容易出现溃败的情况呢。不过呢,这里有个情况得说一说,那就是王镇恶在关中地区的根基可是相当雄厚的。想当年,他的爷爷王猛曾经对关中进行过治理,在王猛的精心治理之下,关中地区的百姓那是深受其惠,所以对王氏家族一直都心存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呢。这不,当王镇恶面临粮食补给难题的时候,关中地区的百姓们就主动站了出来,纷纷给王镇恶送去粮食,帮着解决这一难题啦。
要知道,古往今来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王镇恶在特定的时期里就暂时做到了这一点。凭借着种种举措以及自身的能力等因素,他带领着晋军一路进发,进展颇为顺利。很快,那至关重要的潼关就被晋军成功攻克了。与之相对的秦军呢,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可以说是全面覆没。就这样,时隔差不多整整百年的漫长时光,曾经失去的长安又重新回到了晋朝的掌控之中。而这一系列的胜利,也让刘裕的威名传播开来,那可是赫赫有名,令人瞩目啊。
刘裕成功拿下了关中地区,这一下可不得了,那姚秦的势力就此彻底崩溃啦,基本上都被刘裕给打得七零八落,差不多都杀光了呢。不过,这时候还有个赫连勃勃在一旁虎视眈眈呢,所以危机并没有真正解除。刘裕心里就琢磨着,得先让队伍好好休整休整,再把这关中基地好好打造一番,等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就去攻打赫连勃勃,到时候就能完完全全地把整个关中地区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啦。
那时候,想法确实挺美好的,想着能继续推进各项事宜呢。可谁能料到,现实是如此残酷无情。这不,关键人物刘穆之竟然病逝了,这一下可让刘裕这边的情况变得棘手起来。要知道,刘穆之在后方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这一走,后方局势就不稳当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刘裕实在没办法,不得不慎重考虑起班师回朝这件事儿来。毕竟后方要是乱了套,那可就麻烦大了。而为了能尽量稳定住当下这动荡不安的局势,刘裕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给赫连勃勃写书信。在信里呢,刘裕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能和胡夏达成和平相处的局面,双方都能做到互不侵犯,以此来避免更多的麻烦和冲突,也好让局势能稍微缓和一些。
赫连勃勃一直对长安这块地方心怀觊觎,时刻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它呢。他心里很清楚,就凭自己的实力,要是和刘裕真刀真枪地对上,那肯定是打不过人家的。不过呢,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完全没机会能拿下长安。为啥这么说呢?原来啊,赫连勃勃手底下有一位谋士,名叫王买德。这位王买德可不得了,那脑子转得特别快,主意特别多,他给赫连勃勃出了不少很厉害的计谋,就像是给赫连勃勃支了好些个大招似的,让赫连勃勃觉得在夺取长安这件事上还是有一线生机的。
王买德向赫连勃勃进言道:“您瞧,那刘裕此番进行北伐,他的心思其实就是想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呢。等达成了这个目的,他必然是要回到江南去的,而且还会借着这次北伐取得的功绩,顺势登基称帝哦。一旦刘裕回了江南,关中地区的那些将领们之间潜藏的矛盾可就要暴露出来啦,他们就会开始相互拆对方的台,彼此争斗不休。到了那个时候,君王您这边呢,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去攻打青泥,另一路去攻打潼关。如此一来,那长安城就如同放在口袋里的东西一样,轻轻松松就能被您给拿下啦。”
王买德的想法十分清晰明了,他认为,在刘裕还停留在关中地区的时候,皇上可千万不能轻易出兵。要是在这个时候出兵的话,那后果恐怕会非常糟糕呢。要知道,刘裕他必然是要返回江南去的,这是由当时整个局势所决定的。而一旦刘裕真的回到江南了,那么对己方来说可就是迎来大好机会啦。到那个时候,长安这片土地就会成为大夏的所属之地啦。
刘裕在打仗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能力,那可称得上是相当厉害。然而呢,在用人这件事上,就实在是让人有些不敢给予太高的评价啦。就拿这次关中的人事布局来说吧,那可真是出了大问题,结果就导致好不容易拿下的长安,最后又给弄丢了。这一丢,损失可不小呢,不但白白折损了一万名精锐的士兵,而且还把王镇恶、沈田子、王修、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这六位赫赫有名的将领都给搭进去了。
王镇恶和王修这两人,都是关中人呢。他们和那些出身南方“北府”的将领相处得可不怎么和睦。而且呢,这王镇恶还有个毛病,就是特别喜欢劫掠钱财,就因为这个,他可没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与好感哦。要知道,在这之前,关中的民众一听说他是王猛的孙子,心里就想着,那王猛可是个很厚道的人,他的孙子应该也差不到哪儿去吧。可谁能想到呢,这王镇恶的所作所为和大家所预想的简直是判若两人呐,这可让关中的民众们大失所望,心里别提多心寒啦。
在刘裕准备离开长安之时,他做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让自己还未满13岁的儿子刘义真留在关中坐镇。要知道,刘义真不过是个小孩子,在这样复杂且关键的局势下,让他担此重任,确实让人有些意外。而且呢,刘裕还安排了王镇恶等十几位名将在旁辅佐刘义真。然而,当时的情况可是相当棘手的。一方面,那些将士们彼此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内部关系就很不和谐,这无疑给关中的局势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外部还有胡夏政权在一旁虎视眈眈,时刻盯着关中这块地方,随时都有可能发起进攻。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刘裕却做出了让年幼的刘义真坐镇关中的决定,真的是让人很难理解他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沈田子算得上是“北府”的主要人物之一,不过呢,他和王镇恶之间的关系那可真是相当糟糕,糟糕到沈田子心里老是担心会出什么状况。但刘裕却不这么看,他满不在乎地对沈田子讲道:“你们这十几个人呢,难道还对付不了王镇恶单单一个人吗?就算王镇恶如同钟会那般厉害,可别忘了,咱们这儿也有能像卫瓘那样应对局面的人。”
刘裕心里很清楚将领们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可他却一直没有着手去解决这些矛盾。就在刘裕刚刚返回江南之后,关中的那些将领们马上就挑起了冲突,彼此之间互相拆台。结果呢,王镇恶竟然被沈田子给处死了,而后王修又把沈田子给杀了。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关中系将领和北府系将领之间的矛盾就彻底公开化了。
在东晋时期,将士们陷入了内部争斗的局面。就在这个时候,赫连勃勃瞅准了时机,一下子出动了十万兵力,兵分三路朝着长安进发,想要攻占这座重要的城池。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傅弘之这边仅仅率领着五千步兵和骑兵。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在兵力上远远少于对方的队伍,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他们在池阳以及寡妇渡这两个地方,与秦军的前锋部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经过一番苦战,傅弘之带领的队伍竟然成功地将秦军前锋给打垮了。在这场战斗中,赫连勃勃的太子眼见形势不妙,吓得赶紧逃窜,最后落得个落荒而逃的狼狈下场。
东晋当时在关中所部署的兵马数量并不多,仅仅也就一万出头的样子呢。不过呢,可别小瞧了这一万多人马,他们的战斗力比起胡夏来说,那可是要强上一些的哦。面对这样的情况,赫连勃勃心里就琢磨开了。他琢磨着自己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才好呢?最后,他决定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啦。这看家本领是什么呢?就是“要是遇见比较弱的对手呢,那就得穷追猛打,毫不留情,非得把对方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可;可要是碰到那种实力很强悍的对手,那就先避其锋芒,躲得远远的,然后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手。”
赫连勃勃足足等了八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就那么静静地观察着局势一步步地发展变化。而就在这个时候呢,刘义真那边出了状况。刘义真在北府主将的错误引导之下,竟然把王修给杀了。这一举动可不得了,一下子就使得他彻底丧失了关中地区老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当地的民众看到这样的情况后,纷纷选择去支持胡夏一方。如此一来,长安这座重要的城池便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形势变得极为严峻起来。
话说刘裕得知内部争斗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了,那心里就跟火烧似的,焦急万分呐。当下他赶忙做出安排,让朱龄石和朱超石兄弟二人前往长安,同时呢,让刘义真返回洛阳。可谁能想到啊,这刘义真在即将动身离开长安之前,竟然干了这么一件事儿。他把长安城里能搜刮的都搜刮了个遍,把弄来的那些财富全都带着一起行军。这一下可就麻烦了,带着这么多财物,队伍行军的速度那肯定就受到影响了,而且这么做也让当地的百姓们心里很是不满,人心也就这么给弄丢了。
赫连勃勃瞅准时机出兵青泥以及潼关这两处地方,这么一来,就直接把晋军的后勤补给路线给切断了,而且还截断了晋军想要突围出去的路线呢。在这个时候,当地的民众纷纷倒向了胡夏那一方。为啥会这样呢?原来是因为晋军在当地劫掠得太过分啦,这种行为让民众对他们特别反感,原本的晋军一下子就变成了民众眼中的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军的结局其实也就不难想象啦,肯定是凶多吉少喽。
话说当时,有朱龄石、朱超石以及傅弘之等多位将领,他们肩负着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掩护刘义真成功突围。彼时的情况可谓万分危急,他们所面对的是数倍于己方兵力的匈奴骑兵。这些匈奴骑兵来势汹汹,气势汹汹地朝着他们扑了过来。然而,朱龄石、朱超石、傅弘之等将领并没有丝毫的畏惧,他们毅然决然地率领着自己的部队,与那如潮水般涌来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异常惨烈的厮杀。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交错纵横,双方你来我往,战斗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可是,终究敌众我寡,尽管这些将领和士兵们拼尽了全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惋惜,他们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了。不过呢,好在刘义真在他们的奋力掩护之下,成功地突出了重围,跑了回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完成了刘裕交代下来的任务了。
胡夏发起了攻取关中的战役,在这场战役里,刘裕当时安排留守在那里的可是整整一万的精兵,而且还有六位大将呢。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最后这一万精兵以及那六位大将竟然全部都战败身亡了,这损失真的是极其惨重啊。说起来,赫连勃勃其实并没有多强大的实力哦。要是当时晋军内部不出现那些争斗的情况,彼此能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话,胡夏那可真的是一点机会都不会有的。
刘裕在返回江南的时候,其实是存在一种选择的。那就是把北府的将领们一同带回来,然后安排王镇恶、王修等这些来自关中的人马留在当地镇守。要是真这么做了,赫连勃勃就算心里有什么想法,估计也不敢轻易地就采取行动呢。就算他真的出兵了,大概率也会被击败的。可问题就来了,刘裕为什么没有按照这样的做法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