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张清华,加起来超10亿!

圈内人的基秘 2022-04-15 17:27:44

基金公司自购,一直外人看热闹,内人看门道。

毕竟,自家产品自己心里最有数。

而且基金公司买基金也不是短期才买的,有些基金是要花上一番功夫和时间的。

外面的人追逐的明星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内部是怎么看的?

自购金额多的,是不是未来就会涨的比较好?

你买的基金,基金公司正好也自购了,好事还是坏事?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1.12.31

注:持有份额为基金公司和管理员工持有份额的合并计算(下同)

1,今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大多跌,从自购金额的前20名来看,易方达,天弘,富国,汇添富都是大手笔。

2,基金公司的自购金额与自购比例不成正相关,主要取决基金规模大小。

比如张坤的易方达蓝筹自购金额为2.38亿,但相比总规模676.2亿,占比也只有0.35%。

而同公司另一只易方达瑞享I,仅有2.1亿的自购金额,但基金规模小,仅2.67亿,所以自购金额占比超80%。

3,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也受“自家人”喜欢。

比如张坤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和陈皓的易方达蓝筹新经济,分别有2.38亿和2.3亿的自购。

谢治宇的兴全合宜,公司和员工加起来,一共自购了1.75亿。

胡昕炜的汇添富消费行业,公司和员工一共买了1.53亿。

4,自购金额大小不预示未来收益的高低,只能算是基金公司的一个态度。

这些自购金额前20的主动权益基金,今年跌的都不少。

自购金额第一名刘国江的天弘港股通精选A,公司自购了3.74亿,但今年跌幅最高,超18%。按照自购金额计算,基金公司已经浮亏6400万左右

张坤的蓝筹精选也有超13个点的跌幅,按照2.38亿的自购金额来算,基金公司大概浮亏3000多万。

去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开启震荡,今年更甚,这一波主动权益基金的大跌,让机构的IPO也纷纷遇冷。

于是你可以看到,今年各家都在推稳健类产品,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大火的固收+。

但固收+更多个营销词汇,主要是为了渠道好卖好解释。

固收指的是基金的债券部分,+指的是股票部分。

这个+的部分,股票仓位一般在10-40%之间,所以有些灵活配置基金也被当做了固收+。

所以斯嘉丽还是按照之前文章中给到的固收+主要范围:混合二级债+偏债混合,再加上被各家基金公司鲜明点出是固收+的灵活配置型基金。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1.12.31

1,自购金额前20的固收+,基金公司一共砸了37亿,基金公司主要分布在易方达,富国,天弘,工银瑞信等固收大厂。

2,张清华的易方达裕丰回报的自购金额最多,基金公司加上内部员工,一共买了7.64亿,不过由于基金已经有超400亿的规模了,自购比例并不多,仅占1.86%亿。

另一只200亿规模的工银瑞信双利,也被工银瑞信和内部员工买了8800万。

其他规模不算大比如天弘益新,天弘睿新三个月,天弘债券发起式,和平安瑞尚六个月,由于规模不大,所有自购比例都在70%以上。

3,固收+明星产品也受到自家人的喜欢。

比如张清华的易方达裕丰回报,易方达安盈回报;刘洋的工银瑞信新得益,工银瑞信聚利18个月等。

4,固收+今年纷纷变固收-。

自购金额前20的固收+基金中,有18只今年以来还是负收益。

亏损最多的是张清华的易方达安盈回报,今年以来超7个点的跌幅。

跌幅较大的原因大概率和股票仓位有关。

斯嘉丽查了下,相比其他固收+基金10-30%的股票仓位,易方达安盈回报去年四季度的股票仓位是46个点,

所以,买基金不能只听基金公司宣传,基金公司宣传的固收+,到你手里可能就变成了固收-。

5,怎么判断固收+里的“+”,不会变成“-”?

斯嘉丽觉得,主要还是看仓位。

仓位更高,在市场迎来较大机会的时候,向上的空间确实大;但一旦遭遇下跌,跌幅也更大。

买固收+基金的人,我相信肯定不是冲着主动权益的收益和风险偏好来的,既然是冲着稳定来的,在放弃部分收益的同时换取一定的安心和舒适感,大多数人应该是愿意的。

所以,如果不想忍受跌幅太夸张的固收-,买一些28仓位的固收+,你的持有感受会好点。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1.12.31

1,前20大规模的基金公司,斯嘉丽统计了各家公司最爱的自家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和固收+基金。

目前,易方达,天弘,富国的自购金额是相对比较高的。

2,易方达上榜的是“双张”,张坤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和张清华的易方达裕丰回报,两只基金加一起的自购金额就超过了10亿。

其他的明星基金经理:

比如广发自购主动权益基金金额最多的是刘格菘的广发行业严选3年,自购金额为4300万;

银华自购最多的是李晓星的银华心怡,自购金额为2800万;

景顺长城自购金额最多的是杨锐文的景顺长城公司治理,自购金额为1600万。

多提一句,杨锐文最近公开表示,自己除了必要的生活费用之外,其他所有活动资金我都投入到自己的基金上;而且自己的父母、家人,几乎所有的储蓄都放在自己的基金上。

再加上公司和内部员工的自购。

其实这种亲人和朋友都在购买的基金,基金经理的压力是真的大;但这也表示基金经理自己确实是有信心的,把自己的利益和基民捆绑,是好事。

不过大家就不用学杨经理和他的父母了,毕竟把全部储蓄放到主动权益基金中,亏的时候,你可能睡不着觉。

1,自购金额大小不预示未来收益的高低,只能算是基金公司的一个态度。

对于自购金额高的基金,不必另看一眼,多看看基金经理才是正事。

2,不论是基金经理自购,还是公司自购,多少反应了基金经理和公司愿意和基民利益捆绑,如果你买的基金,被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买入,也算是件好事。

当然了,基金公司的持有时长远比普通基民要长,你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选基金。

1 阅读:1397

圈内人的基秘

简介:一位神秘的基金圈内人,化名斯嘉丽,从内看穿投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