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通过一些史料,我们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抗战时期,许世友将军在主持胶东根据地时,是住在老乡家里的。而他住的那间房,夜晚是不关门的,即便是睡觉时也是如此。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人们形容盛世时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在当时的胶东地区,日寇和特务活动猖獗。许世友将军晚上睡觉不关门,就不怕有危险吗?他这样做,又有何特别的意义?
要说危险,他还真不怕。这一点,和他的成长经历和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
许世友将军出生于河南省新县许家洼村,是一个贫苦出身。少年时,他曾经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来爱上了武术。在机缘巧合下,他来到少林寺学了好几年的功夫。但是在一次回家时,他因为行侠仗义而弄出了人命,只能进入军阀军队躲避。但是,偏偏他又看不上旧军阀的习气,换了好几支队伍仍然心情郁闷。
1926年8月,许世友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当了一名连长。此时,他从兵运活动中接受了革命思想,遂投身革命。1927年8月,在革命形势并不乐观时,许世友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紧接着,他参加了黄麻起义,打响了自己革命生涯的第一枪。接着,许世友参加了各个苏区的多次反“围剿”,他7次参加敢死队,4次身负重伤,但是革命意志始终坚定无比。
1935年,许世友随红四军团参加长征。当他们走出草地时,突然遭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许世友接到命令,带领第四军与敌军鏖战两天两夜,最终战而胜之,打开了通向甘南的道路,为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
1936年,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这本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是,许世友却因为有人批评红四军团而发作,大闹课堂。此后,许世友和三十几个老战友气不过,竟然想要私自离开陕北,回川陕地区去打游击,不过此事最后未能成行。这之后,毛主席亲自做许世友的工作,总算让他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也被改编为八路军,许世友也重上战场,成了129师386旅的副旅长。在和日寇打了几仗之后,他又被调回延安参加学习。这次学成之后,他进入山东,开始创建胶东抗日根据地。从此之后,他在那里工作了5年,成了山东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胶东战斗时,许世友将军一直租住在老乡家里。正如前面所说,他在此期间始终是“夜不闭户”,晚上睡觉也不关门。他对此的解释,非常具有人情味。他认为自己有时候回来得太晚,频繁地开门关门,可能会影响到房东的休息。所以,他才经常开着门睡觉。他还吩咐过自己的警卫员,来回走动时脚步要轻一些,晚上睡觉也要开着门。所以,他的“夜不闭户”,是一种对百姓的爱护。
在抗战时期,即使是根据地,人员的组成也非常复杂。除了日本、汪伪的特务之外,军统特务也经常使用各种手段,在根据地频繁活动。除了刺探情报之外, 他们还会找机会刺杀抗日军民,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另外,还有一些土匪,也对人民政府很不友好,打劫、绑票的事情不少。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许世友将军还敢开门睡觉,底气是从何而来的呢?
以个人的角度看,许世友将军的“底气”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他深厚的武术功底:
前面已经说过,许世友曾经在少林寺学过武术,而且还闯荡过江湖,武艺高强是可以想象的。从军之后,他虽然成了军事指挥员,但是武功一直没有搁下。许世友将军每天都会使用一些器械,练习自己的功夫。就在山东抗战期间,他还曾经找当地的一个著名高手切磋。甚至到了晚年,他仍然多次下基层,向士兵们展示自己的武功。有一身过硬的功夫傍身,他又如何会去害怕那些宵小之辈呢?
第二,是许世友行事的光明磊落,和自己廉洁自律的品格:
许世友将军自参加红军以来,把自己的全部投入到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去。他身为将军, 却两袖清风,过得如同普通一兵。他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更反对那些无聊的摆阔。他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家无余财,所有的吃穿用度全部自己解决。对于公家的财产,他能做到既不张口,也不伸手,绝不侵占。他还从不接受群众馈赠,也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如果损坏东西,他会十分坚决地照价赔偿。这样一位公私分明、清正廉明的司令员,当然不怕敞开自家的大门,向群众亮明自己的家底。
第三,是许世友和胶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胶东的战斗岁月里, 许世友对于战士们可能会发脾气,但是对于老百姓,却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把群众当成亲人,为他们谋福利,为他们解决问题,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山东省的海阳县,虽然群众的抗日热情很高,但是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不少。当地有潘、杨、邹、王四大姓,他们彼此间因为土地、财产问题多有纠纷。许世友进入胶东后,就让干部将这些家族的村民召集到一起,按照辈分,进行春节大团拜。许世友自己则带领干部们,对着家谱进行了三鞠躬,表现出了极大地尊重。接着,他又讲起了中国人是一家,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道理。经过许世友的安排,四大家族变得和睦起来,一起支持八路军抗击侵略者。
在战争之余,许世友还会参加村民们的劳动,增进彼此的感情。有一次,许世友帮助老百姓打水浇菜。当时的村民使用撑杆从井里提水,许世友试了试,发现确实不错,于是便自言自语地说了不少话。村民们听不懂他的口音,只听明白了 “好,省劲”几个字。但是,许世友将军帮他们劳动的情谊,他们却是记住了。
许世友“亲民”的故事,在胶东流传得非常广。有的时候,他会和村民下棋,互相如同老朋友一样开着玩笑;他的夫人田普,与房东杨吉南关系非常好,甚至还认了杨吉南的姐姐做干女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许世友对人民好,人民也会自觉地为他筑起一面抵抗特务的高墙。这道墙,比任何坚固的门窗都要更加管用。
在中国古代,曾经有唐朝名将郭子仪夜不闭户的故事流芳百世。而许世友将军的夜不闭户,在具有古代名将遗风的同时,还有着更多积极的意义。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这既是许世友的底气,也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保障。时至今日,这个故事仍然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