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新课标,为教师用好新教材“划重点”

识课程 2024-07-05 09:45:18

本文共4857字,仔细阅读13分钟

编辑/余恩惠 统筹/孙习涵

2024年秋季学期新教材的启用,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育人蓝图的充分实践,也将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值此节点,我们有必要重读2022年版新课标,进一步内化课标理念及要求。本文梳理了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课标的权威解读精华及实践要领,旨在帮助广大教师借助假期深研基于新课标的教学样态,为秋季学期迎接新教材背景下的新教学未雨绸缪。

2024年9月,依据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将正式进入课堂,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新一轮深化。而新教材的编写与新课标的理念紧密相关,教学指向紧紧围绕着核心素养、注重综合性与实践性,鼓励启发式教学,强化教学指导及明确评价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立足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式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郑国民教授提到,以往二十年来,语文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未发生根本变革,导致教与学的形态受限,没有实现突破性的转变。而这次2022版语文课标重点修设了课程内容,并以六个任务群的方式来呈现与组织,寻求教学模式的突破。

1.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变化?

新课标下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大胆探索,旨在通过创新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为教学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与提升,体现在以下五个创新之处:

坚持以文化人,凸显价值引领;

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强化综合性、实践性学习;

倡导探究合作、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本次的课程内容设置了主题和载体形式,强调语文情境的真实性、学习主题的整体性、实践活动的典型性。

以主题、情境和活动这三大要素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进行呈现。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17年版的基础上构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就体现出三大特点:

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交融。

具体六个任务群的构建体系如下图所示:

总之,本次语文教学追求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科实践的贯通,旨在通过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和内容形态的探索带动教与学方式的创新。

2.立足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教学方式突破?

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教与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更新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教育需求?这里提供了以下几个教学措施:

(1)情境创设要真实:

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源于生活,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关联学生经验,整合关键知识能力,体现语文运用过程。例如,六大学习任务群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来设置,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深入发展。

(2)加强人文教学:

教学目标应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注重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整体提升。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传承,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3)“互联网+”教学模式探索:

“互联网+”这一模式适用于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要求教师关注互联网时代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趋势,并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4)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已成为多学科的共识,建议教师间加强合作,共同实施学习任务群。

(5)过程性评价:

评价应有助于教学改进,关注学习特点与方法,统筹安排评价内容,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数学:依据课标变化,落实教学改革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研制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指出,2022版数学新课标着力提倡用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以更好地深化课程改革。

1.基于学段变化,数学课程如何调整?

本轮课标的修订在学段上发生明显变化,由过去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

1-2年级为一个学段,每周安排3个课时学习;

3-4年级为一个学段,每周安排4个课时学习;

5-6年级为一个学段,每周安排5个课时学习;

7-9年级为一个学段,每周安排6个课时学习。

教育需要合乎孩子的成长规律,依据这一原则来划分学段,意味着不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学习进度,都应基于学生当前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在此基础上,将小学和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完善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比如,小学阶段去除了部分复杂的方程,此次内容的调整一是由于过去小学阶段的方程教学过于简单,未能充分展现代数的本质;二是因为教材从简单方程5-x=2入手,让学生无法感知学习方程的必要性。未来的小学教材将通过增加字母表达性质、关系和规律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代数的抽象性和层次性。

初中阶段则增加了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引入近似计算、代数推理的内容,以及将韦达定理从选学调整为必学。

此外,新课标还将百分数移至“统计与概率”版块,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引导学生建立数据意识、数字素养。这一变化的依据是百分数的引入可以进行随机现象的决策,比如制定学生跳绳的标准,同时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如蓝天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2.依据课标变化,如何落实数学教学?

(1)两个关键原则指导主题整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在数学课程中保持不变,但新课标要求对这四个主题进行整合,并提出了两个关键原则加以指导。

一是基于抽象结构的主题整合原则。强调教师应当超越传统的概念教学,而要同时深入探讨其性质、关系和运算,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路径。

二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主题整合原则。通过主题整合,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结合概念、性质、运算及关系的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2)三个基本特征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标鼓励教师进行整体备课,要求数学教师(不论是学年教师、学段教师还是学校教师)需明确自身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理解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确保教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即落实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保持内涵的一致性。小学、初中与高中的核心素养不能割裂,这意味着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应朝着共同的核心素养目标努力,这些素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且持续追求的。

第二,呈现过程的阶段性。每一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是不同的,与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密切相关。

第三,表述应该有整体性。核心素养的表述既要有数学的特征,又有数学教育的特征。进一步而言,既要体现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等学科特征,又要融入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变化。

例如,对于小学数学一致性,课标要求:

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优化学科育人观

核心素养时代,英语课程继承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性质,并且进行了整合升级,英语教学从理念到教学方法、育人方法都要发生根本的变化。

1.2022版英语新课标凸显哪些特点?

教育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指出,2022年新课标围绕着育人这样一个核心环节,有五大主要变化和突破:

突出育人价值;

优化育人资源;

优化学科育人路径;

确保育人目标的落实;

构建学科育人课程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同时,从英语课程本身来看,新课标主要有三个变化:

课程性质上,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统一。

课程目标上,强调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立意。

课程内容上,优化分级体系设计,重构课程内容。

总体来说,目前的英语教学正在从表层走向深度,从碎片化走向概念化教学,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从单一语篇教学走向单元整体教学。

2.新课标导向下英语教学如何转型?

(1)明确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基于课标特点,文化育人是英语课程的一个核心。但在素养立意下,教师需要兼顾各个维度,将语言、文化、知识和思维都融合在一起,以语言能力为学科基础,让文化意识体现价值取向,用思维品质表现心智特征,最后让学习能力构成整个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

(2)主题引领+语篇深析,构建英语大单元教学体系

新课标下,英语学科教学紧密围绕“主题、语篇与大单元”展开,强调以鲜明且有价值的主题为核心,融合语篇作为知识传递的桥梁,巧妙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六大要素,构建紧密相连、互促共进的教学体系。此体系以单元为单位,旨在全方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此外,教师在选择主题时需体现价值导向,让主题与语篇发挥统领作用,并与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形成互动,同时注重主题大观念与语言大观念的整合学习。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语篇,关注其形式、语境、表达及功能,围绕“What-Why-How”三维度展开分析,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将语言、思维、文化融为一体,通过主题与语篇,学习语言技能,运用学习策略,探索文化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确保学科育人目标落地课堂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将评价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开展单元整体评价,收集学生学习发生的证据,基于低阶到高阶到素养的连续性,设计单元持续性评价。

设计单元育人蓝图时,教师可以用评价作为监控,来保证整个单元教学的有效落实。即在设计时同步思考在每一个大观念的建构后面,增加表现性活动,或者输出活动,将学生素养外显,让学生用所学进行真实情境下的创造性的表达,完成知识-理解-行动的闭环。

科学:教研评合力,贯彻核心概念教学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而科学教育最核心的是课程。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全面考量和深入改革。

1.2022版科学新课标呈现哪些特点?

基于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综合组成员,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的深度解读,新课标整体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核心素养体系化:课程聚焦于科学观念、思维、探究实践及态度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相互融合,形成完整育人框架。

育人内容多元化:强化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等,同时融入科技史教育,促进文化认同与科学素养并重。

课程设计与实施精细化:调整课程结构,精简内容,设置学习进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具体教学指导,确保教学质量与效果。

2.依据新课标,教师如何优化教学?

(1)基于素养理解,贯彻核心概念教学

本轮课标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进行了调整,因此深刻理解每一个核心概念及学科核心概念是第一步。此外,由于部分学科核心概念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领域,教师需要考虑从跨学科的视角来更新、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具体来说,需要抓牢以下四点要求:

第一,基于核心概念,系统规划学年、单元至课时目标,依据学生认知特点体现目标的进阶性;

第二,围绕核心概念,以真实情境为背景组织教学内容;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习进阶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思维、合作的教学活动;

第四,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各种教学方式的基本要求,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2)发挥导向作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因此,教师需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与考试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教学改进功能,强化教-学-评一体化:

综合评价、考试命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主体多元,方法多样,以诊断问题为手段;

强化过程,重视增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同时注重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倡导跨学科融合、校内外结合,体现评价的综合性、增值性和过程性,并遵循以下原则:

以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评价改进和优化教学;

评价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编辑 | 余恩惠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9

识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