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想要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

鹤观云史 2025-02-20 09:40:32

历史上的李鸿章充满争议,清末一个个屈辱条约上大多都有的身影,很多人骂他是卖国贼,这也不为过。不过这样一个人物,也曾说出一句有前瞻性的话语“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当时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初亲日

早年李鸿章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他组建的淮军以严酷的纪律和强化的火力,有效地镇压了太平军的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一方面证明了李鸿章军事才能的非凡,但另一方面,据《清史稿》记载,此战“民间疮痍,田野荒芜”,也让他的名声带有了血腥色彩。

这种残酷的镇压行为,虽然暂时稳定了清朝的统治,却也埋下了民间的怨气和深重的社会创伤。随着西方列强的逐渐侵入,李鸿章的重心逐渐转向外交舞台。

在面对外敌的威胁时,他主张通过“和戎”策略,即通过外交谈判以避免战争。他曾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强调,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应该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一外交策略表面看似务实,但实际上是一种软弱退让的表现,常常以割地赔款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最初,他对日本持有一种较为友好的态度,曾在1871年的奏折中提出,日本“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外援”。李鸿章的这种思想基于一种现实的政治计算:利用日本作为抗衡西方列强的一种方式。

然而,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军事和经济迅速增强,对外扩张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如同《明治扩张记》中所述,“明治维新不仅是日本内政的一场革命,更是对外侵略策略的巨大转变。”

当时日本的工业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迫切需要寻找出口市场。然而,日本资源稀缺、市场有限,当时的统治者寻求对外扩张来解决内部问题。

为此,日本参谋本部策划了“清国征讨策略”,逐渐发展成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该政策的初步计划包括占领台湾、吞并朝鲜、向满洲和蒙古扩张,最终目标是征服亚洲,实现全球霸权。

甲午中日战争是实施这一政策的关键步骤。由于资源和实力不足,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通过连续战争实现更广泛的战略目标。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人在台湾南部被原住民杀害的事件,派遣军队以“惩罚”名义侵占台湾岛。尽管这一侵略行为最终因国际压力和军事上的困难而暂时撤军,但它标志了日本对外侵略政策的开始。

正如《日本侵略外史》所评述:“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是其帝国扩张图谋的试金石,表明了其军国主义的崛起。”

1879年,日本以“内政整顿”为名,宣布将琉球王国正式并入日本,改名为冲绳县。这日本侵略性扩张政策的直接体现。

琉球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政治联系。此举不仅引起了琉球本土的强烈反抗,也使得清朝官方感到震惊,但对策却显得无力和犹豫。

对日警觉,仍求和为主

随着日本野心的暴露,李鸿章开始意识到,日本已不再是可以利用的“外援”,而是一种威胁。

李鸿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到:“日本自维新以来,积极学习西方,强化军备,其志昭昭欲与中国争衡。”

他对日本的认识从最初的策略性利用,转为戒备与警觉,后来的洋务运动算是最后的努力。

1875年,李鸿章开始筹办北洋海军事宜, 他主导了北洋舰队的建设,这是清朝唯一一支尝试现代化的海军力量,却因为资金不足和训练不足而效率低下。

他曾经对其幕僚说:“要想与日本抗衡,非整顿海军不可,然北洋军舰虽多,真正能战者寥寥。” 清朝海军终归是虚有其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李鸿章的对日政策有了调整,他的基本外交路线——避免直接冲突,仍未根本改变。

1885年《中日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就是很好例证。当时日本向清朝提出签订条约,希望正式获得在中国的通商权利和一定的地位,李鸿章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日本变成一个外交上的缓冲盾牌,用以抵御西方的进一步侵蚀。

因此,在条约谈判中,他几乎没有过多抵抗日本的无理要求,甚至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向日方妥协。

条约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境内享有与最惠国相同的待遇,这无异于开启了中国大门,让日本人得以依附西方列强在华的特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战争,彻底清醒

他的这种短视政策,使得清朝在随后的甲午战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日本得以利用条约积累的利益和地位,进一步扩张其在亚洲的影响力。

1894年,朝鲜出现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朝援助以镇压此事。

然而,日本以保护在朝鲜的日本人安全为由,也派遣军队至朝鲜,并迅速控制了朝鲜王宫,强迫朝鲜国王接受其改革方案。

7月25日,清朝与日本在朝鲜水域爆发丰岛海战。日本的现代化海军迅速击败了技术落后、管理混乱的北洋舰队。

此时李鸿章悔不当初,《甲午战争前夕》一书中,提到他在战争爆发前曾长叹:“我当初未能深识日本之野心,致使局势至此。”但一切为时已晚。

随后的战争中,日本陆海军发起全面进攻。陆军部队在朝鲜半岛迅速推进,清军在平壤的大败使得朝鲜半岛的清军事力量崩溃。

海上,日本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再次大败北洋舰队,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清朝政府在军事上的无力和,战略上的混乱被完全暴露,战败后,李鸿章被派往日本进行和谈。

谈判前夕,李鸿章在日本马关遭到一名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刺杀,虽然受伤但存活下来。此刺杀事件震惊了国际社会,也间接影响了谈判的氛围,此刻此刻的李鸿章只想赶紧回国。

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李鸿章接受了日本的苛刻条件,包括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支付巨额赔款以及将辽东半岛租借给日本。

条约的签订在中国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弹和国内的政治危机,晚清政府的威信跌至谷底。

此时的李鸿章深知自己政策的失败和后果的严重性,对日本的威胁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曾叹息地对其助手说:“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

但他的这些告诫未能改变清政府的整体外交策略。其结果是,即使在他去世后,清朝政府仍未能有效应对日本及其他列强的威胁,继续沿着他曾经铺就的道路走向衰落,而中国日本在若干年后爆发战争。

0 阅读:19
鹤观云史

鹤观云史

讲讲历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