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看病诊病的第一课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8-31 15:01:12

谢老师起身走向诊所的书架,从中取出一本《中医诊断学》。他将书递给小王,温声说道:“我们今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小王接过书,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立刻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下谢老师的每一句话。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学科,”谢老师缓缓道来,声音中带着沉稳与深思。“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实践。”

小王听得入神,不禁问道:“老师,为什么说它是桥梁呢?”

谢老师抬眼看着小王,眼中露出欣慰的光:“因为它的核心在于诊和断。诊,是我们通过观察、问诊、切脉等方法搜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而断,则是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作出对病症的判断。”

小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这些话快速地记下。

“那么,老师,”小王问道,“在诊断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精准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沉吟片刻,答道:“诊断是一种艺术,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在中医诊断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历书写。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小王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能请老师详细讲解一下吗?”

谢老师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首先是诊法,也就是四诊。望、闻、问、切,这是我们诊断的基本方法。望,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内在病机;闻,是指通过声音、气味来了解病情;问,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则是通过脉诊和按压等手段直接触诊。”

“接下来是诊病,”谢老师接着解释,“诊病是对患者病情的整体把握,包括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等方面的分析。通过诊病,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种和病证。”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这些内容,问道:“那辨证呢?”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谢老师语气中透着严谨,“它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四诊所获得的资料,对病情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其本质和规律,从而作出诊断。”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2、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证名──证的代名词

证候──证的外候(症状、体征)

证型──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

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3、辨病:又称诊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疾病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4、病历书写:又称“病案”,古称“诊籍”

二、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仪器设备,古代中医单靠望闻问切能看好病吗?” 小王的问题直截了当。

谢老师坐回他的办公桌前,把手轻轻搁在桌面上。他看着小王,开始解答这个复杂的问题。

“仪器设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与医疗相关的仪器设备一般是指单独或组合应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还包括所需的软件。它们的作用主要有:用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监护患者,缓解患者的某些症状或达到其他的医学目的;在解剖或生理研究过程中,起到替代或调节的作用。”

小王点点头,示意自己理解了这一部分。

谢老师接着说:“这些功能在西医显然使用得更为广泛。它们就是医生感觉器官的延伸,是医生的 '千里眼' 和 '顺风耳'。但是,以前就没有这些仪器设备,所以以前的中医不需要这些仪器设备。他们用中医的诊断方法。”

小王思考了一下,然后问道:“那么,中医古代是如何诊断疾病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中医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 '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 '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小王听得入迷,继续追问:“那中医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呢?”

谢老师回答道:“传统的中医的诊断并不完全依赖于仪器设备,而是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就像侦探循着线索破案一样。我们并不要求 '眼见为实',而是根据特定的方法进行推理,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这种特定的方法就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比如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和 '因发知受'。”

诊法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谢老师又说:“概括来说,就是通过对表现在外的机体情况推断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正在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微小的变化,比如耳朵、眼睛、脉象、舌象上的一些变化,了解其所反映的相应病情变化;通过与正常人体形态、颜色、功能表现的对比,衡量出是否已发生相应的病变以及病变的情况;通过发病的条件、原因、诱因,知道机体是遭受了怎样的外部或内部的刺激而发生的病变。你要了解这些,必须要认识中医的诊法。” 轻轻地合上手中的书籍,又说道:“小王,你要知道,诊法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它是中医诊断的基石。”

小王略微点了点头,示意自己正在认真倾听。

2 阅读:181
评论列表
  • 中医好历害第一课.中医四大圣人的孙思邈在巜大医精诚》说德不近佛不可为医.但是在明知药有效并且吃的越多效果越大情况。而非要限量(目前沒有一本中医书有說明吃多少会出现什么样毒反).做着明明可以一天治好旦并要治个十天半月.這就是所谓中医四大圣人所标榜的近佛。当然这不算什么.科技水平低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今天中医们还振振有词,自以为是的了不起。中医5000年历史。上亿名中医从业人员没有一位能说出自己如何定药量(包括四大圣人)。药决定能不能治病。而药量更是关系着病人多久能治好。病人需要承受多久的病痛还不夠重要吗。为了标榜中医写着药量又说药量是中医之秘。当是又说不出药量如何来.说临床的.但是中医临床只是表示用这个方子治过病最多证明次个方子有效。而证明不了这个方子的药量达到最大值𡿨已经考虑了有效和有毒〉因为中医沒有一次记录过服用后有什么反应。你怎么证明你考慮过有毒性.西医临床是決定药能不能继续上市。而不是确定药量。西医药量由药企決定。西医生只有选择药品

  • 哈。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的奇才还能教別人如何定药量。真是了不起呀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