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会挣钱VS会哄你,婚姻里哪个更重要?别再傻傻二选一!

陈曼心理 2025-04-02 15:40:46

谈起择偶,没人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又能哄得自己开心,又有足够经济实力可以支撑优渥生活,但全都想要似乎有些贪心了,于是一些精明的人不由得盘算了起来:挑老公的时候,到底是让他提供情绪价值重要,还是他能挣钱更重要?

很遗憾,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单选题。

这两者可以说都重要,也都不重要。

说它们都重要,是因为情绪价值和经济基础在婚姻中缺一不可,而且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说它们都不重要,是因为如果你只紧盯着这两样东西,却把另一半当作榨取情绪价值或金钱的工具人,那么最后你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哪样也得不到。

健康的亲密关系不能被简化为某种具体的功能或指标,无论是情绪价值还是金钱,哪怕两者加起来也不能为幸福婚姻代言。如果你的目的实际上是收获一段称心美满的婚姻,那么你需要的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与伴侣携手一同共创。

所以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本来就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不仅每段婚姻有不同的需求,甚至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阶段的需求也会随着生活动态而调整,有的夫妻急需物质基础来改善生活,也有的夫妻吃喝不愁却少了许多温情。婚姻中最理想的状态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一个“工具人”来满足你的渴望,而是夫妻双方能够根据不同阶段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彼此都能感到满足的平衡点。

毕竟,不管是情绪价值还是挣钱能力,最终都应该服务于你本身的幸福,否则即便多得溢出,也全无意义。

01在感情里做多选题,不要搞对立

当你开始思考“选择情绪价值还是挣钱能力”时,其实已经陷入了一种“单选题错觉”,你毫无必要地把两项素质对立起来,非要逼着自己从中选择一个,却忘了他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男人要么嘴甜能哄人,要么冷漠能赚钱,你要么在宝马车上哭,要么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这样的选择本就是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你花心思去思考,因为你根本没法把男人这么简单划分成“能哄你”和“能赚钱”去选择。

这样的二分法,实质上是一种认知简化,把男人粗略地划分成两种模型,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现实中真实立体的人,他们的“心”和“脑”作为整体运作,不是被割裂的功能模块。这两种能力往往是相互依存且彼此促进的,不能这么粗暴地划分开。

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与赚钱的能力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维度,往往是同一套人格特质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形式:

比如共情能力,一个能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的人通常能敏锐感知他人的需求,理解对方的感受并给予支持,善于管理自身的情绪,能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这样的品质不仅能让你如沐春风,也是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更是高效工作、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比如责任感,有责任感的男人才会觉得自己有必要让你过得开心,为你提供支持,责任感既能体现为对家庭成员的关爱,也可以体现为对工作任务的认真负责。他们作为伴侣时的可靠有担当,同样会促使他们在事业上赢得信任,走得更远;

比如规划与表达能力,能提供高质量情绪价值的人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有条理性的思维,情绪价值不是说点甜言蜜语哄哄你就算,而是要能够在亲密关系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给予伴侣清晰明确的回应,能够冷静分析你们之间的问题,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案。这样的思维正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个能够游刃有余处理家庭中冲突和压力的人,在事业中也能制定长远的规划,稳定推进目标。

如果提供情绪价值和挣钱能力真的是两个对立面,那你在现实中见到的所有成功人士都该极其讨人嫌,对谁都不留一点情面,但你想想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也许各有各的个性,但也都有自身的人格魅力,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管理自己的团队、笼络部下和受众消费者,把所有人都吸引到自己的身边,让人人都以认识他们为荣,结交他们为乐。

真正能挣钱的人从来不是冷漠无情的机器,他们都擅长与他人建立连接,理解别人的需求,与大众走到一起,才能懂得潮流风口的所在,让自己趁势起飞。

另一方面,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却没人说富贵夫妻百事哀,如果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再深厚的情感也难以维系。这不是在教你金钱至上,只是让你把现实也纳入考量。当家庭有足够稳定的经济保障时,你们才能腾出精力去关注彼此的内心世界;反之,如果你们处于长期的财务危机中,那么再多的情绪价值也会被饿肚子受苦时的焦虑和争吵所吞噬。

财务稳定带来的安全感使人在情绪上更稳定,也更能在各方面给予伴侣支持。

所以说,情绪价值和赚钱能力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同构成婚姻幸福的基石。

夫妻相互提供的情绪价值是挣钱能力的倍增器,你们彼此的情绪链接能够提升双方应对压力和挑战的韧性,增强双方在社会和职场中的表现力,比如更自信地面对职场竞争,更无后顾之忧地投入事业发展;挣钱能力也是情绪价值的稳定器,稳定的经济基础会降低家庭焦虑值,让夫妻更容易以平和心态相处。

如果你在择偶时将两者对立看待,反而可能错失那些既具备经济能力又能提供高质量情绪价值的伴侣,被要啥啥没有的男人哄骗了去。

02超越“工具人思维”,用整体视角理解婚姻幸福

别忙着继续去筛选男人,就算你从此醒悟了“我全都要”,你提的这个问题里还有一个陷阱在等着你——那就是一种把伴侣当作“工具人”的思维。

如果你在择偶时把对方的功能性视为首要标准,只把伴侣当作某种资源提供者,只看谁能更好地满足你的需求;把婚姻当作一场资源交易,而不是一段持续成长变化的亲密关系,那么不管你找的谁、选择了什么,最后还是要栽个跟头。

一方固定扮演“提供者”,另一方不过是“索取者”的婚姻,最后注定会崩溃。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

首先,你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方所具备的功能性不可能时刻满足你的需求,这就导致你不管选了什么,最后都会后悔自己没选另一个、没选得更多。

道理很简单,没有任何一种需求是永恒不变且绝对优先的。

随着年龄增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你所处的层次和关注点就会发生变化:

年纪还小时,你想要感受到来自另一个人的热情洋溢的爱,想要恋爱里的“上头”感,所以你喜欢情绪价值;

等你结婚之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扑面而来让你焦头烂额,你又渴望起了金钱带来的稳定与高容错的生活;

当你度过了迷茫的青年期,事业和家庭都安定下来,你便重新聚焦于精神上的追求和自我实现,不甘于如此度过平平无奇的一生……

甚至不光是年纪,生活中各种各样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事件都会促使你当下的需求发生转变:

当夫妻遇到急需用钱的突发事故,例如生了孩子或家人重病时,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就陡然升高,原本恩爱的夫妻也可能因此相互埋怨;

在生产和养育子女的阶段,由于需要付出大量心力,夫妻双方对彼此进行情绪支持显得更为重要,比如男人要安慰承受生育之苦的妻子,平时照顾孩子更多的一方也需要鼓励和夸赞……

即便在同一段婚姻中,不同时间点上你对伴侣功能性的期待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如果你在择偶时过度偏重男人在某一项上功能性,简化伴侣作为完整个体的复杂性,那么“单项选择”的思维模式注定会让你在未来对婚姻产生不满,因为你的需求早已超出了当初择偶时设定的范围。

其次,你在潜意识中将伴侣视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人,在相处中也一定会让对方感到被利用,进而在亲密关系中埋下隐患。

当你完全只依照自己的需求去挑选伴侣时,这种行为里隐含了一种单向期待:我需要幸福,而且我的幸福依赖于对方能否满足我的特定需求。

可你把自己的余生完全寄托在另一个人能不能满足你之上,这只会让你陷入被动的状态,失去了主动创造幸福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就算你真的找到了一个能完全满足你需求的人,若是有一天,人家不愿意再继续提供你想要的东西,你又能怎么办呢?继续再找下一个,指望再来一个男人接盘你的需求吗?

而这种“不想再负担你的需求”的情况几乎是必然发生的。

没有人情愿一直做婚姻的工具人,就像女人不会想被当作生育机器、免费的保姆,男人也厌恶于做供养家庭的提款机,或者不分对错无脑把你哄成宝宝的“幼师”。被当作你的工具人会给男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挫败感,一旦他发现自己只是被当作赚钱机器或情感垃圾桶,男人当然会逐渐失去对这段关系的热情,道德感高一点的也许会逐步敷衍你直到离婚,低一点的或许就不顾你的想法, 找其他女人寻欢作乐了。

这是把伴侣简化为某种功能提供者的大概率结局,工具人思维让你看不到对方也是一个完整独立、有自身需求和感受的个体,这种物化视角会破坏关系中本应有的尊重和平等,使夫妻关系变得脆弱单薄。无论是单方面要求对方提供金钱,还是无止境索取情绪慰藉而不给予回馈,都是对另一半的能量榨取。被工具化的一方被逐渐耗尽,最终要么因不堪重负而离开,或者在关系中变得麻木、怨怼。

试图通过找到一个能满足你的伴侣来一劳永逸解决自身需求,这种思路从根本上违背了亲密关系的底层定律——真正去爱一个人,尊重一个人。不应是索取,而应是双向流动,彼此滋养。

与其盘算自己能向男人索取些什么,不如多想想你能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创造些什么。

情绪价值本就是两个人的互动,而非单方面的提供,一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另一方需要倾听并回应;一方处于低谷时,另一方也要适时给予支持,而不是某一方永远扮演倾听者的角色;经济能力应该是共享,而非施舍,家庭财富应该是夫妻共同努力创造,共同分享的成果,不论多少,两个人都应该有建设共同小家的意识,而不是一个人辛苦挣钱,一个人只管躺平享受。

当你不再把个人幸福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你才能进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自由的亲密关系。

婚姻本该是夫妻齐心、共同创造幸福的合作关系,当你们都能够看到彼此的重要性,给予对方真诚的反馈,此时双方贡献的经济能力和情绪价值都可以自然流动,一同享受,不会成为失衡或者决裂的根源。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8
陈曼心理

陈曼心理

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