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想谈一个也许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如果夫妻之间没有信任了,如何重建信任呢?
婚姻里的信任感的建立,在于多大程度上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影响改变婚姻内部关系模式以及不被伴侣所影响改变的比重。
这会涉及到两个层面:
第一是和自我相关,即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伴侣。
如果伴侣经常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我说了,他听了也改了,那我对我的能力是很信任的,因为我感知到我可以影响伴侣的行为。
但如果我说了很多次他都不听,他还是动不动不听我的想法就做决定,那我很容易在婚姻里感受到我失去影响他人的能力。
第二是和外界相关,即我在面对伴侣时,我是否可以拒绝被ta影响。
比如如果在争吵时,伴侣要求我认错否则就离开,如果我可以拒绝认错同时他也不会离开,那我就能够对伴侣的要求拥有不被影响的权力,在关系里会感觉到更安全、更熟悉。
但如果拒绝被其影响结果是迎来惩罚,比如言语攻击,那我们就会感觉到不拥有拒绝被对方影响的权力,我们会感觉到挫败、焦虑、抑郁。
婚姻信任感的缺失往往是源自影响对方和不被对方影响感知层面上的失调。我们既感受到无法影响伴侣,又感受到我们在不停地被伴侣影响却没空间喊停,那我们就渐渐失去对婚姻的信任度。
举个例子:
婚姻里的人都经历过意见不合、也不愿意合作的时候,比如装修房子、教育孩子、如何支配金钱、照顾老人,家务分配,这些都很容易爆发冲突。
冲突爆发时你就很容易发现两个人,都在试图说服对方自己这样想是对的,希望对方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这其实很正常,我们每个人都在捍卫我们自己的自我认同感,不一致的想法容易攻击我们长期形成的自我认同感。
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我们渴望把自己的世界观渗透进入对方的体系内,希望融为一体。
但是你也会发现,你有些地方确实可以被伴侣影响,变得和他一样,但有些地方就是很难接受和他一致。
举个极端的例子,当在讨论周末去哪里吃饭时,你有想去的地方,他也有,对方一定要坚持按照ta的需要来,当你说你想去哪里吃,ta认为必须要去ta想去的,不然这顿饭就不吃了。
最终的选项好像是必须要按照ta的来这顿饭才能吃。
这个过程就是你无法影响对方但你必须被对方影响的典型例子。
那些最终婚姻里失去信任的夫妻,他们认为自己在无法影响别人和被别人影响上得分系数都很高,他们都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妥协的、被迫的、无能的、空间狭小的那一方,而对方是强大到无法改变的。
他们只能被对方不断影响而没有能力去影响对方。
所以婚姻信任的消失,是源自当夫妻二人失去坚持去影响他人,并不被他人所影响的那股冒险精神。
如果婚姻里两个人都不再去尝试相互影响,将两个人的世界观彼此碰撞,那么就很容易形成假性亲密关系,看上去两个人都特别独立,但其实两个人也无法建立深厚的联结感,更加无法信任。
可是为什么婚姻里相互影响失调的过程,会导致信任感丧失这么严重的后果?
01失去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涉及对“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我如何看待自己”等问题的回答,婚姻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的自我认同。
如果我们在婚姻里只能不停地通过言语暴力、冷暴力、忽视、沉默才能获得让他人按照我们所想的去行事的可能性时,我们会把自己看作是施虐的、冷漠的、残忍的。
同时如果当对方在提一些我们想拒绝的需求我们却必须服从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是懦弱的、无能的。
这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渐渐失去对自我的把控力,我们就会越来越不愿意把真实的想法、意愿再传递伴侣,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当在关系里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更负面时,我们也会容易用负面的态度看待婚姻,就算我说了我的脆弱感受结果一定是会被看作累赘。
信任是相互的,当我们自己都不信任自己时,我们如何信任别人?当我们都不信任别人时,别人又如何信任我们?
02在关系里更容易感到失控的恐惧当你反复试图让一个人在吵架时,不要总是一下就被点着但ta依然还是做不到时,ta离你心中安全的伴侣就会相去甚远,你会总担心下一次沟通会不会又走向你害怕的未知?
这种担心来自当你不断表达你的需求、需要,表达地已经很具体了,但也许伴侣缺乏心理空间听不进去也做不到时,你就会感觉到你的渴望很容易会拒绝。
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关系里,你无法对伴侣产生易得性的熟悉感,他一秒就会让你失望,变脸。
这会让你感觉到陌生,无法产生恒定的安全感,你永远处在失控的危险里,自然也很难对这样的人流露真实的脆弱,建立长期真挚的信任关系。
有人可能会问:但是婚姻不就是这次按照我的想法来,下次按照你的想法来,这毕竟是两个人的生活啊,照你说的好像只要按照我的想法来对方就会吃亏了?
我们这里要区分一下:单纯的顺从/放弃和开放性的承认被影响的区别。
信任的反面不是不信任,而是放弃(或顺从)——恩,你说什么都对,听你的,好,我没意见。
这样的关系像人和宠物的关系而不是人和人的关系,宠物为什么是宠物,因为他知道他的力量比不过主人,他也影响不到主人,他的想法重要吗,感受重要吗,就算表达了可以被听懂吗?
这在婚姻里其实是放弃以我真实的面貌来面对你,我虽然言语上在表达我听取你的想法,模仿你的行为,但其实非言语真实的感受其实离伴侣非常远,这里面可能压抑了太多了不易被觉察的愤怒和抗拒。
这也是两个人里只有一个人才可以存在的关系,也就是当有人提出的需求我们必须围绕他来满足,我的需求在那个时刻必须被抹杀。
而开放性的承认被影响是一种我们两个人在关系里都可以同时存在,我承认我在被你影响,同时我也有一份不被你影响到的选项。
比如你可以在婚姻里对我偶尔撒谎,我也可以不戳穿你,但你也别想因为撒谎获得什么好处;
你这次可以不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们共同财产的钱借出去,但我希望你下一次做到先和我商量——这里其实就是婚姻允许相互性的存在。
如果关系里缺乏这种相互性,夫妻相处变成了只能我影响你不能你影响我。
这其实会让关系只能存在一个人,另一个人的空间被剥夺,他自然无法信任关系会给到他支持,也会开始变得警惕。
既然如此,失去信任感的夫妻如何重新建立信任呢?
01确定自我认同的源泉认同感的确立往往不是根据“我是什么”,而是通过“我不是什么”来建立的。
你可以通过询问自己;我在婚姻里的什么样子有哪些并不是我真实的样子?
比如:
习惯下意识的满足伴侣的需求;
就算和伴侣有不同的意见也会下意识的认同;
当被质疑时习惯下意识的妥协;
当你在婚姻意识到你其实已经无法信任伴侣时,其实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至少你是一个会去反思的人,你可以从那些你会逃、僵、战的时刻里去看看当时你真实的感受,也许你会发现当时你的行为并不是你真正想要去做的,你只是在去迎合,但那不是真正的你。
当你确定了你不是什么,你才能在婚姻里找到立得住的根源。
你可以再次尝试和伴侣去沟通你渴望被对待的方式:
比如,当你生气时,你其实是希望可以来问候你一句而不是不管不顾的放任;
当你哭泣时,你希望在事后他可以告诉你鼓励你表达悲伤。
当你一次次地弄清楚:我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你才会知道我是什么人。
你也会更相信自己在亲密关系里的相处能力,更加愿意信任伴侣,把后背交给对方。因为你不再害怕受伤后自己照顾不好自己了。
02在婚姻里,与伴侣一起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我们的大脑其实更喜欢那些前后一致的人。
比如如果当伴侣说他希望我们把话说得直接一些,但是当我们直接表达时他又说:你这也说的太直接了吧。
我们就会很抗拒被这样对待,因为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的其实是一股矛盾的感受,他既希望你表现出那样,又希望你表现出那样,我们对这个人的信任感也会摆荡。
所以言行一致在婚姻亲密关系里非常的重要,如果你你答应了伴侣某件事,那么你可以尝试去尽量做到,就算做不到也尝试和伴侣及时道歉,这会给他一种他在你那里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当伴侣没有做到时你也要尽量去提醒他,提醒他一开始对你的需求是什么,这也会让他意识到自己处在矛盾的境地里。
同时有的时候也并不是我们言行一致了伴侣就会安全,那些不安全感强烈的伴侣也会更容易把我们的行为信息解读为不一致,我们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及时的澄清。
03能够忍受不确定的“他者”的存在当你特别渴望能够控制一个人、影响一个人,而拒绝被其影响,往往是因为你不敢看到对方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事实。
比如我可以在关系里表达愤怒,但你只要一表达就是在指责我、挑战我的自尊。那这就是秉持着“我可以影响你,但你休想影响到我”的态度,这也是在关系里一种变相的情感霸凌。
如果你能意识到或者帮助伴侣意识到你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关系里相互性体验的缺失,这也并不有利于信任感建立,可能对婚姻的信任感建立更有帮助。
比如当你感觉到他一味的要求你但拒绝自己改变时你可以友好地说:“我们情境互换一下,如果是我对你做了这件事,你是什么感受呢?”这也许会促进他意识到他的行为对你的真实影响。
你们需要把对方看作一个和你不一样但依然和你在一起的人,能够接纳不一致的关系才会让人感受到可以松弛地呈现对外界不会呈现出来的自我。
04给自己结束关系的选择如果最后发现对方不值得信任,也请给你自己一份离开关系的选择。
当你发现你做了很多的努力,但依然你无法信任这段关系时,也有可能是对方本身就很难去信任一个人。
很多时候不信任感也是来自于我无法离开这段关系,我只能一味的被改变,被改造,变成我不想成为的样子,我无法相信在这段关系里我可以真正的幸福。
离开关系是攻击性的表达,当你无法在关系里释放攻击性时,你的生命力也会被婚姻所吞噬。
如果你可以把最强的攻击性也就是离开关系纳入你的价值选择体系,你在婚姻关系里的恐惧会更少。
你反而可以放轻松:啊,原来我也有离开的这个选项,我也可以放弃啊,我也可以不努力了。
也许那个时候,新的力量也会出现。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