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事厅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相信大家中学时期,都曾背过这么一篇文章,《口技》。
所谓口技,即是用口模仿各种声音,达到令听者陷入奇妙场景的绝佳技艺。口技位列“百戏”,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间艺术,从宋代开始,口技者络绎不绝于大江南北。
一人、一案、一桌,仅靠口齿唇舌,就能模仿各种声音。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男女童稚……你能想到的声音,口技者无所不能。
扯下帷幕静心听赏,声临其境,领略过口技的,无一不拍案惊绝。
2011年,口技被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皮影戏、评剧一般,如今从事该行业者人数稀少,香火几乎断绝。民国时期仍火遍大街小巷当中的口技,如今已经完全被手机、互联网所取代,大家所知的口技表演,也是仅存于网络之中。
那么口技这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各朝各代,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传统文化的消失,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口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上古时代,口技为狩猎之法,必须是模仿叫声
“道法自然”,一点不假。人源于自然,伴生的各种艺术形式,同样源于自然。早在万年之前的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初学口技之法,为了能够成功捕猎,先民们经常需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引诱捕杀。
鉴别于“寻声问路”,口技不是人类交流语言,必须是模仿类的叫声(包括现在不少人都会的吹哨),才能算得上是口技。
在战国时期,四公子大幕宾客,只要有一技之长者,皆可以拜入四公子门下,以备不时之需,而在当时,就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口技专业者。此人姓名无从追寻,文中记载也只是寥寥几笔,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口技的惊艳魅力。
据《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故事记载,齐国的孟尝,君贤名满誉天下,引得各大贤士前去投奔,秦昭襄王恐其成为心腹巨患,加上嫉妒之心,就派遣刺客前去刺杀孟尝君。
孟尝君在收获这个消息之后,便让门下善于口技的门客先学狗叫,偷取了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出门凭证,而后又让他学鸡叫,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成功逃脱,这也是口技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唐宋时期,成为专门的艺术形式
唐朝时,口技已经广为发展,专门培养口技人才的地方,被称之为“学像声社”,在《东京梦华录》等书籍当中,皆有关于口技的记载。
而口技真正的兴盛时期,则是宋朝。宋朝不崇尚武力,经济文化却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居住庙堂之高有苏轼、黄庭坚、宋徽宗赵佶等人的书法字画;处江湖之远则有蹴鞠、口技等民间艺术形式。
《东京梦华录》作为宋朝社会生活的记录本,上面详细记载了关于口技的各种大小表演。八尺屏障,口技人坐于屏障之后,画扇一支、响案一块,躁鼓之声、儿啼哭声、烈火燃声,纷至沓来。说、逗、唱、模仿,只听其声,不见其人;声临其境,神乎其技。
宋徽宗时期,民间有一口技大师叫做“刘百禽”,靠着一张嘴,就能模仿出上百种鸟兽的叫声,他也因为自己的这门技术享誉天下,获得赐名。
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府出现了专门表演口技的团体,至此之后,口技团体行走各个乡里,成为了专门的艺术表演形式。
明清时期,单一口技演变为故事
宋朝时的口技,还是以单一模仿为主,可以比作为去电影院看一场普通电影;而到了明清时期,口技再次发展,一次表演就是一次故事,相当于现在的3D电影,更加引人入胜。
虞出续志郭猫儿,此人擅长模仿猪叫,在当时留下了两则非常出名的作品——《杀猪》、《猪争食》。
清朝初年,口技艺人“画梅杨”擅长学画眉鸟叫,有人甚至看见他与林中的画眉鸟相互交流,对答应和,非常传神,他还将画眉鸟叫编成故事来演,惊现京城,至今口技界仍然有他的代表作品《二鸟争食》所流传。
到了清代之时,口技艺人已经基本能够掌握同时发出各种声音,他们用不同的声音串成一个故事,被皇帝称之为“百戏”,而当时口技界的经典作品《军旅狩猎》、《群猪争食》,无不惟妙惟肖。
民国现代,口技技术炉火纯青
民国时期的北京天桥之下,有着无数“怪人”。其中张昆山,便是“八大怪”之一,他以《百鸟争鸣》为基础,单单靠一张嘴,就能同时模拟出各种鸟类的叫声。
而到了近现代,口技技艺更加如火纯青。口技大师牛玉亮,在传统技术上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殊风格。其创立的“循环运气法”、“循化发声法”,皆是口技历史上重大突破。
而他的徒弟方浩然,也是继承了师父的技术,凭借多年的技术沉淀,将书本之中的《口技》完美展现复演,甚至一度前往欧美等地进行演出,获得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口技典故公冶长知鸟语
孔夫子七十二贤,有一人叫做公冶长。公冶长少年时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公冶长年轻时异常聪明,母亲病重之后,小小年纪的他就独自上山砍柴,十来岁的少年,一人独处山中,公冶长觉得心中孤单害怕,在砍柴之时,竟然嚎啕大哭起来。
他这几声大哭,惊动了整个山林的鸟儿,小鸟们都飞到公冶长的身边仔细地望着他,一只可爱的八哥对着他说道:“小孩,你哭什么?”
公冶长惊惧而又疑惑,他不相信鸟会说话,于是朝着八哥喊道:“你是什么鸟,怎么会说人话?”
“我叫八哥,生下来就会说人话”。
和小鸟一番交谈,公冶长就把自己母亲病重,自己独自上山砍柴而感到害怕的事情说了出来。
小鸟们很是善解人意,觉得公冶长可怜,就帮着他衔来一根根树枝,很快就砍好了柴,八哥甚至还送他几串花生。
往后的日子,公冶长日日上山砍柴,他也因此学会了鸟语,能够听懂鸟音。一日砍柴之时,一只乌鸦前来寻找公冶长,告诉他南山下有一只獐子,公冶长去吃肉,它来吃肠子。
公冶长听到乌鸦的话语之后,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南山下,结果真的发现一只刚死的獐子,他将獐子煮熟吃了,却忘记了乌鸦所说的话,将肠子埋掉了。乌鸦觉得公冶长不够朋友,想要报复他。
而后的某一天,乌鸦又告诉公冶长南山下有一只刚死的山羊,公冶长闻言迅速赶到南山下,看到一群人围在那里。
害怕别人和他抢羊,公冶长老远就大喊道:“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可到了跟前一看,死的不是羊,而是人,公冶长也因此被抓入了牢狱之中。
在第二日申辩之时,公冶长与判官讲清了事情原委,判官甚至还捉了一只小燕子让公冶长回答燕子心中想什么,最终确定了公冶长所说为真,将其给放了。公冶长会鸟语这件事情,也是闹得所有人都知晓了。
汉魏驴叫
曹魏时期,才子戴良自视清高,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但都被他拒绝。这等不愿进官场的气势,让戴良成为了大名士,戴良甚至还自吹:
“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后来戴良母亲得了怪病,非要听驴叫。这个名噪一时的大学士,不得不前往驴舍,跟着驴子学驴叫,十分讽刺。
不过更加戏谑的还在后头,戴良学驴叫的样子竟然被人家偷看到了,那人趋炎附势,竟然觉得这是高雅,于是一众读书人都跟着戴良学习驴叫。
有人喜欢叫,自然就有人喜欢听,汉末的大学士王粲就迷恋这种声音。王粲是曹操的幕僚,为曹魏建立了不少的功勋,后来死掉之后,文帝曹丕就来到他的墓前,当着百官的面,叫了几声驴叫。
于是乎,曹丕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学习口技的皇帝。
总结口技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传承过程,就像史书一般,能够从侧面折射出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这既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同样,不单单是口技,像刺绣、皮影戏、糖画、漆雕等等,都是中国特色财富,值得我们去品鉴,值得我们去欣赏。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经被手机网络占据,能够真正关心这些艺术的,却是寥寥无几,这也是近几年传统民间艺术迅速消失、只能成为遗产的重要原因。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华夏文明的对外输出,需要从每个中国人做起。中国向国外展示的,不应该是“某某到此一游”等丑陋行径,而是上述的经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