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徐达的长子,建文帝3次“错信”,为什么让朱棣又爱又恨

董卓谈历史 2023-06-10 03:41:06

137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第3个年头,这年11月,寒潮也难阻激动心情,朱元璋亲自出城到龙江迎接凯旋的徐达。

经过将近一年的北伐征战,俘虏元顺帝的嫡子,北元残余势力远遁漠北,此外,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重回中原王朝手中。

数天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右柱国、中书右丞相,年俸5千石,子孙后代世袭罔替,还赏赐免死铁券。

朱元璋曾当众褒奖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由此可见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份量。

徐达在明初朝堂极具影响力,当时能够与徐达相媲美的常遇春已经去世,所有勋贵家族都对徐达礼敬三分,就连开国名将李文忠也是如此。

荣宠加身并没有让徐达骄横跋扈,反而更加谦虚有礼,为人低调谨慎,从不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深谙君臣之道,比如朱元璋赏赐豪华府邸,徐达上奏婉言拒绝,仍然带着家人居住在破旧宅邸。

徐达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属子女要求同样严格,严令子女不准效仿勋贵子弟为非作歹。徐达一生共有4子4女,全部都是朱元璋赐名,3个女儿嫁皇子(三女徐妙锦出家为尼),四位儿子分别是徐辉祖、徐膺绪、徐添福、徐增寿。

慈母多败儿,严父出孝子。徐达的子女都谨遵父教、恪守家训,其中有3位子女最出名,一是长子徐辉祖是智勇双全的名将,忠于皇帝、誓死守卫明朝,最后被禁锢而死;二是四子徐增寿支持朱棣靖难之役,被追封为定国公;三是长女徐妙云嫁给燕王朱棣,辅佐丈夫登基,做22年明君开创永乐盛世。

今天,我们来了解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的“忠贞”人生。

徐辉祖的原名叫徐允恭,因为建文帝名叫朱允炆,为了避讳皇帝名字,这才改名为徐辉祖。从外形上看,徐辉祖身高超过八尺,颇有才气。

《明史·徐辉祖传》记载,“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

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徐辉祖的出生日期,但是在《弇州续稿》中有说到徐辉祖去世的时候,年龄40余岁,据此推算,徐辉祖应该生于1365年,徐达长女徐妙云出生在1362年,因此徐妙云是徐辉祖的姐姐。

在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天下局势并不稳定,徐达常年在外征战,虽然徐妙云年龄更大些,但徐家主事的人还是徐辉祖,史料中用“家众肃然”来形容徐辉祖的管理效果。

后来,徐辉祖又跟随父亲徐达到军营锻炼。在明初“将二代”中,明太祖朱元璋最器重的有两个人,分别是徐辉祖、李景隆,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儿子。

1380年,朱元璋改革中央军事机构,将大都督府分立为五军都督府,徐辉祖在左军都督府继续历练。4年后,朱元璋命令徐辉祖暂管左军都督府事,也就是说,此时徐辉祖已经被朱元璋委以重任。

同一年,即1384年,徐达留守北平期间患了背疽,经过医治好转。朱元璋听说此事,专门命徐辉祖带着手诏前往北平慰问徐达,并且在10月将徐达接回南京治疗。

手诏,是指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是皇帝的墨宝,所以比一般的诏书更珍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朱元璋对徐达的宠爱程度。

1385年4月,名将徐达的病情突然加重,不久之后,徐达在南京病逝,终年54岁。

明太祖朱元璋悲痛万分,仰天哀叹“苍天为什么要这么快夺走我的良将”,亲自到徐达府上参加葬礼,追封徐达为中山王,特别恩赏徐达配享太庙,位列第一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十月,命中山武宁王徐达子允恭袭封魏国公。

1388年,徐辉祖3年守孝期满,以长子身份继承魏国公爵位。从此之后,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忠诚上,徐辉祖继承父亲徐达的风格品质,无愧于朱元璋的刻意磨砺。

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为避皇太孙名讳,正是这时候才改名徐辉祖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徐辉祖的培养持续进行,朱元璋的培养方式大部分以练兵整训的方式进行,可以说,徐辉祖屯住的地方遍布大江南北,比如徐辉祖曾经到陕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等地方练兵,到浙江沿海地区训练军士,增强对抗海上倭寇的边防力量。

《明史》记载,“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

1393年,元朝降将阿鲁帖木儿假意归顺的意图被识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辉祖前往平定,连战连捷,活捉阿鲁帖木儿送回南京。朱元璋大喜,命徐辉祖掌管中军都督府事务。

《明史·徐辉祖传》记载,“元将阿鲁帖木儿隶燕府,有异志,捕诛之。还领中军都督府。”

在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时期,昔日名将功臣遭到大量清算,像傅友德、冯胜等老一代名将全部都淹没在历史长河,徐辉祖作为将二代中重点锤炼对象,此时已经成长起来,在明军中的名声越来越大。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对徐辉祖格外尊重,登基后加封徐辉祖为太子太傅,这是极高的荣誉,当年蓝玉就是因此官职口出狂言。

由于建文帝忌惮藩王权力,登基后听信黄子澄、齐泰的建议,迅速实施削藩计划。众位藩王当中,削藩最难的就是燕王朱棣,建文帝早已提前在北平布置亲信,燕王朱棣也在暗中铸造兵器、囤积粮草。

在朱元璋1周年祭日的时候,燕王和建文帝还没有公开对立,朱棣心虚害怕只能装病,但又害怕朱允炆发现端倪,所以派遣3个儿子代替自己到南京祭祀。

可是,当仅有的三个儿子全部到达南京后,朱棣就后悔了,害怕建文帝扣下儿子做人质,那样的话,朱棣就会投鼠忌器,如果起兵夺取天下就要割弃儿子。

凑巧的是,建文帝身边的谋臣黄子澄、齐泰也为此事争论不休,齐泰极力主张扣留燕王儿子们,黄子澄却认为应该放走,不宜打草惊蛇。建文帝在犹豫不决,专门召徐辉祖前来询问意见。

虽然朱棣是徐辉祖的姐夫,但徐辉祖对建文帝忠心耿耿,他直言“3个外甥当中只有朱高煦勇猛强悍,不但不忠于陛下,还背叛朱棣,此人若不除掉,将来肯定会成为大祸患。”

要知道,此时建文帝和朱棣只是暗中较量,徐辉祖已经“大义灭亲”,建议朱允炆杀死朱高煦,在忠君和护家之间,徐辉祖选择忠于建文帝。

然而,建文帝并没有采纳徐辉祖的建议,又找来弟弟徐增寿,由于徐增寿是支持姐夫朱棣的,所以劝说建文帝放还朱棣的3个儿子。

有时候感觉朱棣能够靖难成功是天意,建文帝错过很多绝佳机会,总是选择相信不该信任之人,这是建文帝的第1次“错信”。

后来,果然如徐辉祖所说,朱高煦在战场上异常勇猛、大杀四方,建文帝只能感叹后悔,“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1399年,建文帝密诏北平亲信捉拿朱棣,结果心腹之人直接向朱棣通风报信,又是一次建文帝的“错信”。燕王朱棣在北平杀死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迅速控制北平城,靖难之役爆发。

战事之初,建文帝派遣耿炳文率领25万大军讨伐“燕王逆贼”,结果在真定之战中损兵折将,建文帝决定更换统帅。当时,明朝开国名将已经所剩不多,除了耿炳文之外,还有郭英疾病缠身,于是朱允炆就将目光放在新成长起来的“将二代”身上,最突出的两个人便是徐辉祖和李景隆。

如果从军事能力和个人威望上来看,徐辉祖要更胜一筹,但是建文帝考虑到徐辉祖与朱棣的亲戚关系,最终派李景隆统帅兵马迎战。这是建文帝的第2次“错信”。

结果,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中大败,此时有人建议换徐辉祖上,但建文帝认为是李景隆的权力太小难以调动军队,于是派人加急送去“黄钺弓矢”,授予李景隆临机独断之权。

第二年,李景隆准备在白沟河大战燕军,建文帝为此征询徐辉祖的意见。徐辉祖坦言,最怕李景隆轻敌冒进,建文帝听后认为有道理,决定派徐辉祖带领3万人策应李景隆。

不曾想,徐辉祖大军还没抵达白河沟,李景隆率领的50万南军已经溃败逃窜。南军这次大败,导致建文帝元气大伤,需要很长时间来提振士气、补充兵源,幸好有铁铉和盛庸固守济南,暂时抵挡住势如破竹的燕军。

虽然李景隆的大军败局已定,但是徐辉祖还是发挥巨大作用,毕竟是3万大军。当徐辉祖赶到德州附近的时候,正好遇见李景隆单骑逃往德州,徐辉祖立即率领大军冲上去,奋力拦截追击的燕军,最后带领大军全身而退。

《明史》记载,“景隆单骑走德州,是战也,魏国公徐辉祖帅军为殿,独全军而还。”

1402年,朱棣转变思路,决定绕过孤城济南,率军越过它继续南下,在灵璧之战中,悍将平安和何福两人都难以应付,徐辉祖受命支援。在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徐辉祖采用“先虚后实”的战术,亲自率领大军冲击燕军大营,此战斩杀朱棣麾下猛将李斌,导致朱棣大军军心动摇。

不料,徐辉祖正在前线连战连捷的时候,建文帝却一纸诏书将徐辉祖带回京城。

原来,当时南京城有传言,称朱棣已经率领大军向北撤退,而建文帝认为南京都城不能没有名将镇守,于是下诏命令徐辉祖驻守南京。这是建文帝的第3次“错信”。

徐辉祖离开前线后,朱棣重整旗鼓,连创淮北的何福与平安所部,没有徐辉祖的助阵,南军再一次败退。随后,朱棣乘胜追击,接连取得泗州之战、扬州之战的胜利,燕军兵锋直逼南京浦口。

在此关键时刻,建文帝朱允炆终于选择相信徐辉祖,让他带领京师守卫部队放手一搏。浦口之战打得异常惨烈,朱棣的燕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始终不能突破徐辉祖的防守战线。

战场正在胶着的时候,朱棣率先猛攻盛庸的水师,胜利后借助水师战舰的优势,掉头狠揍徐辉祖的防线,瞬间压力倍增。

此外,为了能够夺取浦口,朱棣竟然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朱高煦拼命破敌,将来给予太子之位。有了朱棣的许诺,朱高煦在战场上更加勇猛,激励着燕军将士前赴后继。

徐辉祖在多重压力下难以支撑,朱棣顺利渡江到达南京城的金川门,曾经被建文帝拜为大将军的李景隆,主动为朱棣打开金川门,燕军进入南京。

就算朱棣大军已经进入南京,但是徐辉祖仍然没有放弃抗争,徐辉祖和常升带领军队两路出击迎战燕军,最终因为力量悬殊过大,靠徐辉祖的兵马无力回天。

朱棣在祭拜先祖后,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在朱棣刚登基的时候,建文帝的旧臣并不拥护明成祖朱棣,后来没过多久,在朱棣的恩威并施下,绝大部分旧臣都臣服新帝,而魏国公徐辉祖坚持不降服。

徐辉祖将自己关在徐达的祠堂里,始终不去拜见朱棣,最后被官吏抓到监狱问罪。明成祖朱棣亲自召见徐辉祖,结果徐辉祖始终闭口不言,始终没有拥护朱棣登基的意思。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记载,“惟辉祖不屈,帝亲召问,辉祖不出一语始终无推戴意。法司迫取供招,操笔惟书其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

掌管刑罚的官吏逼迫徐辉祖招供,徐辉祖提笔在纸上写下“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这是朱元璋赏赐给徐达免死铁券上的内容。

朱棣十分愤怒,想要诛杀徐辉祖,但是因为徐辉祖是开国功臣的后代,此外还是国舅,最终才没有处死徐辉祖。

后来,明成祖朱棣降旨命令撤销徐辉祖全部爵位和俸禄,要求他回到魏国公府居住。

《明史》记载,“徘徊久之,竟从宽典,止勒归私第,革其禄米而已。”

几个月后,朱棣将镇守北平的徐皇后接到南京,徐妙云以姐姐的身份亲自上门劝说,但是徐辉祖不为所动,始终认为朱棣是篡权夺位的逆贼。

1407年,徐辉祖在家中病逝,1个月后,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能无后”为理由,命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成为明朝第3代魏国公。

实际上,明成祖朱棣的理由非常“牵强”,因为徐达并非没有儿子,徐达次子徐膺绪在1416年才去世,所以只能说朱棣有意恢复徐辉祖“魏国公”的封号。

因此,朱棣在内心里对徐辉祖是佩服的,甚至可以说是喜爱的,因为徐辉祖这样的忠诚是帝王最喜欢的,可惜的是,徐辉祖始终站在对立面,朱棣是“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

纵观徐辉祖的一生,从1388年承袭魏国公爵位开始,到1407年独居去世,在这20年的时间里,徐辉祖始终不忘父亲徐达的教诲,铭记太祖朱元璋的历练提携之恩,恪守忠君报国思想为建文帝献计献策,可惜一直没有受到朱允炆的信任,即便如此,徐辉祖仍然战至最后一刻。

徐辉祖忠于明朝、忠于皇帝,不管帝王能力和品性怎么样,臣子要做的就是始终不渝、至死方休,徐辉祖的“忠诚”是古代士大夫精神的缩影,这种“忠义”精神的核心内涵仍然值得传承。

0 阅读:190
董卓谈历史

董卓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