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开会讨论处置郭松龄及其党羽,张作相为何被气哭了?

东冰看体育 2023-01-13 22:06:03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通告全国,宣布武力讨伐张作霖;1925年12月25日,郭松龄被枪决在离老达房5里许的地方,宣告这场轰轰烈烈的“郭松龄倒戈事件”正式结束。这场战争,郭松龄曾经无限接近于成功,但奈何只是一支孤军,最终还是败给了老辣的张作霖。

▲张作霖、郭松龄照片

战争结束后,围绕处置叛军的问题,奉军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以吴俊生、杨宇霆为首的一拨人坚持要将参与叛乱的主要将领都杀了,理由是这样可以震慑其他想谋反的人,尤其是吴俊生态度最为坚决,他认为“郭松龄非杀不可,追随郭松龄的将领也非杀不可”。

而以张学良、张作相为首的一波人,则认为郭松龄已经被处死了,其他的人就不要追究了。理由是“郭松龄的部队就是张学良的部队,也就是张作霖的部队,都是家乡子弟,不该处理一大片,结下子孙仇”。另外,毕竟郭松龄率领的部队是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如果把这支部队的将领都杀了,对奉军而言是个很大的损失。

▲吴俊生照片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张作霖作为主帅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毕竟想要统治东北还要仰仗他的这些兄弟们。郭松龄倒戈已经让奉军元气大伤了,如果因为处置判断不当,导致奉军内部出现分裂,那奉军损失就更大了。于是张作霖专门召开会议,大家坐到一起讨论一下到底应该怎么处置叛军。

会上,张作相又把自己的观点反复阐述,认为不可牵连过多,否则会动摇奉军元气。现在郭松龄已经死了,不如就把这次动乱当作奉军内部的一次军事演习。除此之外他还表达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参与叛乱的军队,虽说郭松龄领导的,但是名义上也是张学良的部队,如果把这些人都杀了,张学良在奉军内部就没有了根基。

▲张作相照片

然而,张作相口干舌燥的解释了了很久,众人仍是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便是有人态度有所缓和,也表示“总得杀几个”。这让张作相非常苦恼,眼看自己的劝说无效,张作相竟然当场急的哭了起来。他哽咽着表示“那就先杀了我,免得再看发生惨剧”。

要说张作相这个人,在奉军内部是出了名的稳重,对谁都很友好,因此在奉军将领中人缘颇好、威望也颇高(这也是后来张作霖被炸死后,为何推举他为总司令的原因)。大家一看张作相都急哭了,也不好再坚持什么了,态度也就缓和不少。

▲张作相剧照

张作霖看众人都改变了态度,于是表态这件事就让“那就让小六子去看着办吧”。

会议结束后,张作相又拉着张作霖,给在新民的张学良打了一个电话,让张作霖亲口将开会的结果给张学良说了一下。就这样,“郭松龄倒戈事件”后续的事情基本由张学良全权处理,而促成这一结果的最大功臣就是张作相。

其实,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杀掉那些参与叛乱的将领也是无可厚非,甚至来说如果张作相选择和吴俊生等人站在同一立场,还能落下不小的人情。但是他不能这么做,往大了说他这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为奉军保留住元气。往小了说,这是张作相想为张学良保留一点根基,毕竟这些人都是张学良的部下,把他们都杀了,张学良以后还拿什么接过张作霖的帅位。

▲张学良剧照

尤其是张作相拉着张作霖亲自向张学良传达会议讨论结果这件事,可以看出张作相是真的在为奉军、为张学良着想。毕竟他很清楚,吴俊生等人虽然表面同意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说不定背地里还会再找张作霖,劝张作霖杀掉这些人。他这样做就是想让生米煮成熟饭,不给吴俊生等人改变张作霖决定的机会,哪怕这样做可能会得罪很多人。

后来,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接过帅位,当时奉军内部多有不服者,也是张作相带头表示愿意听从张学良的调遣,让奉军没有发生较大的动乱。可以说,如果没有张作相,张学良估计也就只能是“小六子”,想要接手张作霖的位置,还真的不容易。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阅读:102
东冰看体育

东冰看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