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40岁前读他的书会让你有人生开挂的感觉,但它不是成功学

予锐课程 2024-09-11 14:12:04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当我发现这个时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阅读后,我决定除了推荐童书,也做一些经典作品的推荐与解读,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经典解读。

只有我们自己先丰富了,才有余力带动孩子提升。今天是经典解读的第20本书,我们一起来读经典作品《知行合一王阳明》。

▲来源:当当

推荐版本:读客文化版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浮躁时代,我们一起安静读书,阅读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丰盈的灵魂和宽广的认知。

今天来聊聊王阳明,也是前段时间读者“点播”的解读。

网上讲王阳明的很多,没办法,太出名,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是一个,曾国藩算半个,另一个就是王阳明。

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是王阳明的粉丝,毛主席青年时代就研读《传习录》,每页认真圈点,将其视为精神导师,蒋介石更是一生推崇,败退台湾后,把所居的草山改名阳明山。

有这些牛粉加成,王阳明头上的光环愈加闪耀,正是如此,人们对心学的误会也越来越多。

很多人都是看了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从当年明月笔下读到王阳明龙场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宁王之乱的功绩,读到“五百年来第一人”“千古第一完人”之类的冠冕,就叶公好龙跑去学心学。

抱着“知行合一”“致良知”“心无外物”几个概念翻来覆去地啃,认为王阳明的成功是源自龙场悟道,源自心学,只要学了阳明心学,就能重塑人格,自律并获得成功,而另一方面,真正翻开《传习录》,深入了解王阳明的却寥寥无几。

事实上,阳明心学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对立的。

心学要求“致良知”,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以权力大小和财富积累为标准,想获取权力和财富,很多时候恰恰要以抛弃良知底线为代价,所以,想通过阳明心学来获得世俗成功,这个念头本身就很荒谬。

甚至,王阳明的心学也并不具备重塑人格,使人顿悟的玄幻力量。

学了心学,你依然会熬夜刷手机,依然会有拖延症,面对生存压力,你依然很难对讨厌的工作、讨厌的上级说出一个“不”字。

因为,依靠某种学问来强大内心抑或取得外在成就的想法仍然是“向外求”,这跟阳明心学强调的“向内求”,本质上就是背道而驰的。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了:

“那按你这么说,学它一点好处没有,为啥还要学,听你啰嗦那么多,岂不都是无用的废话?”

对,你若把王阳明当作圣人,把阳明心学暗戳戳当作“成功学”,想从中挖些现实好处,这个思维起点,基本就注定了学不到啥,学到最后无所得还容易生怨恨。

但若能保持平和心态,把阳明心学跟王阳明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读,还是能品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来。

你会发现,王阳明其实跟我们一样,一样会面临难以抵抗的生存压力,一样有无法勘破的生死,不可回避的欲望。他也叛逆过,也会走弯路,“凡人”王阳明,有比“成功人士”王阳明更值得我们观照的地方。

▲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我读到的“凡人”王阳明,从小就不是啥“好”孩子,相反,个性桀骜、一身反骨。

两个事可以看出。

一个是王阳明生母去世后,父亲王华娶了新老婆,继母对王阳明不好,处处刁难,十来岁的王阳明就跑去市场买来鸮鸟,藏在继母被子下面,等继母回屋掀开被子,鸮鸟乱飞,还发出阵阵怪声,吓得继母半天没回过神。

在民间,鸮鸟入室是大凶之兆,王阳明便趁机建议继母请巫祝来驱邪消灾,而私底下早已贿通巫祝,整了一出生母亡灵附体的仪式吓唬继母,此事过后,继母再也不敢对王阳明无礼。

权谋术策,小阳明可谓得心应手,世人遵循的孝道,也没给他造成啥心理负担。

王阳明12岁的时候,鞑靼入侵,明军数次战败,15岁的时候,各地灾难频发,盗贼作乱,起义不断。

少年又坐不住了,小小年纪竟打算上书朝廷,请效终军,削平草寇。

这个狂妄的想法,被他的状元父亲及时阻止,批了七个字:

“书生妄言,取死耳!”

少年这才被迫冷静下来,专心读书。

▲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我读到的“凡人”王阳明,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也一样碰过壁,走过弯路。

最出名的“弯路”,大概就是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后花园格竹”。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中国主流思想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格”就是对着一草一木琢磨,慢慢便会明白其中道理。

正好王华就职的官署后面种了一大片竹子,王阳明就蹲在后花园里格竹,这一格就是七天七夜,结果,除了格出个伴随终生的肺病,一无所获。

这次格竹子对王阳明的身体损害还是其次,最大损害是三观崩塌,他不再相信宋儒理学“格物致知”那一套。

▲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心灰意冷的王阳明干脆放弃儒学,但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潜心神仙养生之道。结婚当天还玩了场“消失的新郎”,第二天清晨,家人终于将他寻到,居然在一座道观中静坐,劝说许久,才不情不愿回了家。

这个时期的王阳明其实是走了弯路的,沉醉于虚无缥缈的神仙之术,常常在道观如同枯木般,一坐就是一天,修习所谓的导引之术。

▲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读到后面你会发现,“凡人”王阳明之所以能成就“不凡”,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坚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性,女娲造人时又没用标准化流水线,基因也是不一而足、各式各样,人怎么可能没个性呢?

只不过,社会这玩意,目标并不是保护个性。

相反,为了稳定为了发展,它的目标往往是“去个性”。

所以,从一出生,个体就要面临“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其显性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现实中碰壁”。

碰壁多了,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时候,人往往就会选择妥协、放弃。

更有甚者,从习得性无助发展为斯德哥尔摩,都不用环境动手,为了安全感为了融合,自个就先把个性灭了。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软弱的人类,为了不面对亲手“杀死个性”的痛苦而制造出的合理性。

但在这浩瀚人群里,终究有少数“漏网之鱼”,死犟也好装懵也罢,扛住了压力,保存了个性,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把一身反骨坚持到底了的,依然是两个事可以看出。

21岁,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中举,获得了去北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当时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成熟,八股文形式基本形成,后来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然而王阳明的科举之路并没有意料中的顺遂,第一次会试就落第了。

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细节~

王阳明落第后,宰相李东阳曾前来鼓励他,说是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

一般人,落第就落第了,哪里轮得到当朝宰相来安慰,王阳明之所以有这个特殊待遇,完全是因为他爹王华当时担任的职务相当于皇帝秘书,虽不直接参政,但也是每天都能跟皇帝打个照面甚至聊聊天的重要人物。

那你再往深处想一想,就这个背景,但凡写的东西稍微合乎要求一点,不说状元,落第绝不至于。

会试每三年一次,王阳明第二次参加已是25岁,这次不但没像宰相点拨的那样成为状元,连科榜都没上。

他当时只说了一句话。

透过这句话,我窥见了王阳明的通透和坚持: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世人都以没考上功名为耻辱,我是以没考上功名而动心动念为耻辱。

然后我去翻历史,看到王阳明早期试卷里的《志士仁人》篇,大为震撼。

这篇其实几乎算是心学大纲了,里面已经提到“心体之光明,以吾身为轻”,但这些理念跟当时的主流儒家思想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他屡次落第的原因。

我震撼、感慨的是,太多人只是用文章作敲门砖,求那金光灿灿的上层大门为自己打开一丝缝隙,而王阳明是真的用了一生去践行。

▲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另一个事,是王阳明后来当了官,被皇帝派到山东主持乡试,作为主考官,考题均由他亲自撰写。

其中一个考题,居然是“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不可则止”是士子对君主“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独立立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我若是价值观不同,我就不肯给你当奴才。

这在当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几乎是杀头言论,当年朱元璋大骂《孟子》,就是因为孟子不遗余力痛批那些不讲道义,苟取富贵,给君王当奴才的人,王阳明这题要出在朱元璋时代,够他全家杀头了。

要知道,陆九渊在宋朝被打压,也就是因为“人人皆可成圣”的提法,让权贵阶层坐立不安。

封建王朝的天下,只能有一个活着的圣贤,那就是皇帝。

像这样把君王拉下神坛,以“人”的身份,让考生随便议论,可见“少年王阳明”从来就没死过。

▲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关于龙场悟道,很多人传得玄之又玄,仿佛王阳明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在这次顿悟里。但真正读历史,你会发现,那也不过是水滴石穿,坚持下来的厚积薄发。

前面我写了,王阳明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和普通人一样走过不少弯路。

只不过,大多数人走上弯路便再也回不了头,还有些更遗憾,明明走上对的路,却因为忍受不了孤独而半途放弃。

孤独有两种。

万山丛中,蛊毒遍野,如同原始社会的贵州龙场,是物理条件上的孤独。

当地夷人难以沟通,王阳明只能孤身一人居住在一个钟乳洞里。他还给这个洞取了个名字,叫“阳明小洞天”,听起来蛮松弛,实际你都可以想象,那种条件不会比明朝大狱好太多。

▲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另一种孤独,比物理条件更让人难以忍受,是社会意义上的彻底孤立。

当时宦官头子刘瑾上台主政,无数文官言官惨遭灭门,被贬龙场的王阳明途中也曾遭遇锦衣卫追杀。

这时候的他,已谈不上任何前途,社会角色基本宣告死亡。

试问,有几个人能承受得起这样的孤独?

但突破,往往就出现在极度孤独之后,如同黎明前的黑暗,会比其它任何时候的黑暗更凝重。

格竹格出肺痨、修佛求道修长生、考学拜官建功名,种种妄念迷障从眼前划过,如今的王阳明,独自面对深渊,一无所有,就连曾经依赖的社会关系也一一清除。之前坚持的“个性”、积累的学问便推着他进入临界状态,真正参透了那句:

心体光明,吾道自足。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拐点,至此,心学理论完成逻辑闭环,儒学从朱熹主导的格物致知路线发生转折,阳明时代正式来临。

▲来源:纪录片《王阳明》

在王阳明的心学经典《传习录》里,我最喜欢这段对话。

弟子问:

“学习没有长进,怎么办呢?”

王阳明回答: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做事的时候别带着得失心,否则便会患得患失,目标达成就欢喜,没达成就沮丧。抱着这样的心态,永远无法获取可持续的内心动力,这样做事,也不是持久之道。

读书、做事、做人都一样,放下即得到,与其外求不如内修,这就是我从“凡人”王阳明身上学到,比“成功”更宝贵,更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和在看”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妈一起读经典”准备解读艾莱娜.费兰特的经典女性成长主题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欢迎来看~

文章封面:纪录片《王阳明》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予锐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