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友论坛上掀起了一场关于理想汽车和问界汽车的大讨论。有人说理想汽车体验完美,特别适合家庭使用;也有人认为问界的智能化更胜一筹,科技感十足。究竟谁更好用?这场争论似乎永无止境。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特意咨询了一些内行人,结果发现,两者在使用两年后差距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呢?理解两者的本质差异,我们就能找到答案。理想汽车曾由力帆代工,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升级,现已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上非常成熟和稳定。而问界虽然有华为的技术支持,但在整车制造特别是电动车底层技术上并不占优势,主要依赖赛力斯。更重要的是,理想汽车在增程技术上的深厚理解和应用经验,使其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更高。市场数据也显示,理想汽车与问界汽车的差距正在扩大。
理想汽车的前身是力帆代工,这个背景听起来似乎有点寒酸,但别急着下结论。力帆曾经的造车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口碑平平,但自从被理想收购其造车工厂后,经过多年的改造和升级,理想汽车已经“脱胎换骨”。不是说它的造车水平一下子变得多么顶尖,而是说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上,理想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了。毕竟,早在2015年,理想汽车就成立了,经历了8-9年的磨合——不说多牛逼,肯定也比很多从零开始的品牌强。
反观问界,虽然有华为的加持,但华为也不是万能的。说白了,华为的技术再厉害,也主要集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通信、消费电子。而对于整车制造这件事,特别是电动车的底层技术,华为并不占优势。简单点说就是,华为根本就没造过车,对于车辆制造方面,属于外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生产方面的事情,基本全靠赛力斯。考虑到这个现实因素,理想可能会好一些。
此外,不容忽视的问题还在于,没人比理想更懂增程!说白了,在此之前,有车企看好增程技术吗?并没有。甚至很多行业内的资深大佬都表示:增程就是落后的技术,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只有理想相信这个,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带火了增程。某种意义上,谈对增程的理解,理想说第二,就没车企敢说第一。也正因为如此,市面上的增程车,或多或少都在抄袭理想——抄它的思路,它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既然是抄,对这个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肯定没原创强。
说到底,没有理想这个引路者,问界也好、零跑也罢,知道怎么合理的使用这个技术吗?并不知道!这直接决定了,从长远的使用来看,理想无疑会做得更好。特别是在经过理想 one 以后,理想对增程技术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毕竟,经过了4-5年的使用周期,增程车到底有什么痛点、短板,以及在长期使用中可能暴露的问题,理想都摸得一清二楚。问界有吗?并没有!他们至少还需要几年的迭代,等一个车型跑完完整的生命周期,才能真正了解这其中的坑。
更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车的综合配置和用料都不错,并没有明显的短板。无论是车辆的舒适性、空间布局,还是科技配置,理想都表现得比较到位。但问界呢?虽然M6和M9的表现还不错,但M7的用料就太一般了。这不是故意黑,因为别人都用的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结构,结果 M7还用得麦弗逊悬架——差距不要太明显了。更不用说,很多人提到,M7还存在“油改电”的嫌疑——也就是说,它可能是从燃油车平台改过来的,而不是为电车专门设计的。这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电池布局不合理、空间利用率低,以及整车重量分配不均等,这些都是硬伤。考虑到这些因素,显然是缺乏一些诚意的!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问界汽车不够好。从配置和属性上来看,比很多油车要强,性价比可以说是远超“bba”的存在。特别是它的智能驾驶系统,真的非常给力,比理想汽车的要强上不少。但如果综合对比理想来看,问界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追赶。毕竟,买车不仅是买配置和科技,更是买长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理想显然在增程技术的深度和产品的成熟度上,占据了更大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最近半年的数据来看,问界和理想的差距正在扩大,不是吗?
通过对理想汽车和问界汽车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理想汽车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更高,特别是在增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理想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虽然问界汽车在智能驾驶系统上表现出色,但在整车制造和增程技术上仍需时间积累和迭代。市场数据也显示,理想汽车与问界汽车的差距正在扩大,这不仅反映了用户对理想汽车的认可,也说明了技术积累和产品成熟度对品牌成功的重要性。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不仅是看配置和科技,更要考虑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想汽车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希望问界能够在未来的技术迭代中不断提升,缩小与理想汽车的差距,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