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说一下薛宝钗在贾府里抢风头,占C位的另一个名场面:管家理事抢贾府媳妇的活儿干,擅自拿了探春改革收入邀买人心。
其实薛宝钗在临时三人组管家理事的言行作为,咱们已经说过好几次了。所以这次咱们换一个角度,就是不从读者的上帝视角看问题了,而是从贾府管家媳妇王熙凤、李纨和贾府姑娘探春等人的角度来分析。
在阅读分析这一章节的时候,有一个事实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王夫人安排李纨、探春和宝钗组成的“临时管家三人组”,本身不只是临时工,而且权力并不大,而因为小产倒下的王熙凤根本就从头到尾都没有彻底交权放手过。
所以薛宝钗在期间的所做所为,就是王夫人遥控的鹰犬,她胡作非为,不仅动了王熙凤的蛋糕,还坏了贾府的规矩。

书中写: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太医用药。凤姐儿自恃强壮,虽不出门,然筹画计算,想起什么事来,便命平儿去回王夫人,任人谏劝,她只不听。
王熙凤在小产的那个月里都没有完全休息过,而是一直在筹谋算计,虽然后面“王夫人只令他好生服药调养,不令她操心。”
但是书中写的很明白,她不但派了平儿过来协助探春,探春也知道大观园承包的事情要先跟王熙凤商量汇报,而且后面很多事都是李纨和探春踢皮球,也是踢给了平儿和凤姐来处理的。
这说明王熙凤根本就没听王夫人的话!别说小产,就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她是绝不肯轻易放弃管家权的。
王熙凤是袭爵长房的嫡长媳,她既然得贾母安排管家理事的任务,也早和王夫人貌合神离,矛盾重重。她的领导早就不是王夫人了,而是贾母!这次若是她真的听了王夫人的话,彻底放手不管了,贾母就会被王夫人整的很被动,回头王熙凤还能不能捞回这个管家的权柄都难说了,贾母不一定再支持她了
而且就贾府当时的情况和她自己的各项条件来看,王熙凤的确也很需要保住这个权力,这个事儿背后很复杂,值得改天单独说一说。
如今只说在王熙凤眼里,“临时三人组”不是来接她班儿的,而是给她打辅助的,其中的C位毫无疑问就是贾探春。
她跟平儿的那一番话,已经清楚明白的表达了她对李纨、探春和宝钗的看法,这其中甚至还提到了林黛玉。
书中写王熙凤说:“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否定宝钗)。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宝钗是歪人?)……”
王熙凤在管理方面是真的有两把刷子的,她说的句句都在点子上!
她很清楚姑妈王夫人不中用,也知道李纨摸鱼,黛玉体弱,宝钗自私,她最看重的人就是贾探春,她希望探春能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自己千金小姐的体面和读书识字的才学,好好的兴利除弊,破一破贾府长久以来的一些不好的旧例。
“如今她既有这主意,正该和她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什么是膀臂?前面刚说了王熙凤倒下,“王夫人便觉失了膀臂”,可见王熙凤就是希望探春给自己做个有力的辅助。
按照王熙凤一开始的打算应该是:等探春出面做了一系列的变革,把贾府整出来一番新面貌,她王熙凤也养好了身子,正好出来管事,坐享其成。
至于那些因为贾探春兴利除弊被动了利益得罪的人,惹出来的难听骂名,探春背着也无所谓,因为她没两年就要出嫁了,到时候贾母也好,贾政也罢,甚至王夫人,为了探春联姻价值最大化,也会想办法压服这些口声。
凤姐是一点儿也不用操心,而且到时候她这个老领导再做几份人情,施一些恩惠,那些人岂有不死心塌地的?
王熙凤紧接着对平儿说的这一篇话,也印证了她的计划。
“……按正理,天理良心上论,咱们有她这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于太太的事也有些益。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回头看了看,再要穷追苦克,人恨极了,暗地里笑里藏刀,咱们两个才四个眼睛,两个心,一时不防,倒弄坏了。趁着紧溜之中,她出头一料理,众人就把往日咱们的恨暂可解了。”
二、王熙凤让平儿帮忙,是测试也是扶持,探春积极的给她反馈王熙凤是个很聪明的人,也是个很有手段的领导,她提拔新人的方式就是先要扶持她,帮助她,对小红是这样,对探春也是。
而王夫人一样只会靠拿身份给人家下马威,外加小恩小惠拿捏,对金钏、玉钏和宝钗、袭人都一样。
我们看到书中王熙凤派了平儿来协助探春管家,摆明了就是要重点栽培探春的。平儿出面就代表了王熙凤,所以这时候平儿就是王熙凤在这里的眼睛,是她的心耳神意,平姑娘看到听到的一切,王熙凤接着都会知道,平姑娘说的话,也是王熙凤的意思。
平姑娘来的时间点非常巧妙,那就是探春因为赵国基丧葬费的事情正闹心,正被赵姨娘找上门撒泼哭闹呢。
李纨急的只管劝,赵姨娘只管还唠叨。忽听有人说:“二奶奶打发平姑娘说话来了。”赵姨娘听说,方把口止住。
赵国基丧葬费这件事明显是王夫人故意给探春下马威试探的,吴新登家的说的明白:“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不定呢给探春挖坑也是王夫人专门授意过的。
平儿没早点来来直接扁吴新登家的一顿,而是等她们都闹够了才出现,也是预先安排好的。凤姐就是要看看贾探春处理事情到底有几分本事?她是不是会以权谋私,配不配被她扶持提拔?
赵姨娘这么一闹,可见探春处事公道。所以平儿一来就说:“奶奶说,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
可见吴新登家的这边给探春出难题的时候,王熙凤那边早有人去回报了消息了,王夫人把问题甩给“临时三人组”。王熙凤却要拿个主意来,让探春看着添一些,她要看看探春到底会不会添?

这一招看着很贴心,其实也是对探春的测试,如果探春顺势就说添二十两打发了赵姨娘,那么王熙凤自然也就明白了自己看错了人呗。
好在探春并没有让凤姐失望的,她拒绝了王熙凤的主意,甚至连珠带炮的朝着平儿说了王熙凤一顿不是。
因为探春明显看透了王熙凤的算计,她一面匀脸,一面向平儿冷笑道:“你迟了一步,还有可笑的:连吴姐姐这么个办老了事的,也不查清楚了,就来混我们。”
平儿也是冰雪聪明,她一听这话也懂了,,也是最有眼色的丫头,她不仅亲自服侍探春洗脸,还捎带着接连几次软硬兼施的压制了那些媳妇婆子。
这里她搬出来坐镇的人也是王熙凤,她说:“你们只管撒野,等奶奶大安了,咱们再说”,这就是代表王熙凤发话:“别以为老娘现在不管事,你们就疯了!我可一直盯着你们呢!等我好了回来,和你们一起算总账!”
平儿这话在场的人自然都听见了,也听懂了。所以接着平儿就传达了王熙凤的意思,就是让探春积极大胆的进行兴利除弊。
(平儿)又陪笑向探春道:“姑娘知道二奶奶本来事多,那里照看的这些,保不住不忽略。俗语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该减的去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头一件于太太的事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的情义了。”
探春此时已经完全明白了,平儿背后王熙凤,王熙凤背后是贾母,而她贾探春正是被他们新选中的、一起扶持起来去做事的那个人。
探春需要这个平台施展才华,也想趁这个机会挽救家业。而那些权势、地位、名声根本都不是三姑娘在乎的,她就是想好好的利用这个时机,用心的为这个家做点事,以后对亲人、家族都有好处,
只有这个大家庭好了,她这个女儿才能好。
所以她接着平儿的话,就要蠲了贾府爷们和哥儿每年学里的八两银子的点心纸笔钱。因为只是小钱,而且与凤姐的利益无关,平儿立刻就借着王熙凤的名义同意了。
接着探春要把大观园承包下去,就让平儿去问王熙凤的意见了,这里也是探春对王熙凤依然还掌握管家权的一种认可。
探春道:“虽如此说,也须得回你奶奶一声。我们这里搜剔小遗,已经不当,皆因你奶奶是个明白人,我才这样行,若是糊涂多蛊多妒的,我也不肯,倒象抓她乖一般。岂可不商议了行?”
到此处,探春已经完全站到了王熙凤、贾母这边的阵营里去了,所以平儿回去跟王熙凤把这边的事情和探春的态度一汇报,两边一拍即合,王熙凤痛快就同意了,而且她还叮嘱平儿,一定要好好配合探春“擒贼先擒王”拿她来立威。
三、王熙凤没想到:“擒贼先擒王”的是薛宝钗如果事情一切都按照王熙凤、贾探春的预设发展,蠲了学里的点心银子、承包了大观园,就算一年只能省下几百两银子,那也算开了个好头。
毕竟连爷们和贵妃的利益都敢动了,那贾府中别人的利益还能动不得吗?难道他就比贾府的爷们和贵妃娘娘还要尊贵不成?
那接下来探春继续做开源节流的大事,然后王熙凤再杀回来搞一搞管理,只要贾府别被抄家,说不定还能多维持一二十年。
但是这一切都被薛宝钗给搅合了。薛宝钗和平儿在这段情节里是一个对照,如果说平儿是帮忙的,薛宝钗就是来拆台的。
薛宝钗甚至是紧跟着平儿的脚步来的,就是平儿刚进来传了王熙凤的话,探春驳斥回去,宝钗就来了。
书中写:时值宝钗也从上房中来,探春等忙起身让坐。未及开言,又有一个媳妇进来回事。因探春才哭了,便有三四个小丫鬟捧了沐盆、巾帕、靶镜物来。
注意哦,这一大早上宝钗是从“上房”中来的,十有八九是王夫人让她来的,来干啥呢?来砸场子的!
因为她本不该管这边的事儿,王夫人一开始只安排薛宝钗帮忙照看一下去负责大观园里婆子们值夜喝酒打牌赌钱的事情,就是睡前巡夜一次就可以了。而且这个事情探春和李纨也有权利去管,薛宝钗就是个陪衬。
她每天晚上巡完了,第二天白天一早要去给王夫人汇报工作的。可别指望薛宝钗能给王熙凤汇报,毕竟宝姑娘这么善解人意,怎么可能忍心打扰大表姐二嫂子养病呢?
因为王熙凤和探春要兴利除弊的事情,王夫人早有警觉,她就是害怕往日那些积弊都捅出来,闹到贾母跟前不好看,才破例派亲戚家的女儿薛宝钗给她管事打掩护。
所以,眼看探春撸起袖子就要行动了,王夫人还能不急吗?一旦都省俭起来,兴利除弊了,她还怎么捞钱?又拿什么好东西给她的元春买面子?
急能怎么办呢?她也不好亲自出面制止的,就再让薛宝钗这个最好使的打手来干这个脏活累活。
薛宝钗跑来,正赶上探春和平儿已经明着讨论怎么行动了。
未说完,宝钗李纨皆笑道:“好丫头,真怨不得凤丫头偏疼她!本来无可添减之事,如今听你一说,倒要找出两件来斟酌斟酌,不辜负你这话。
这里李纨就是个纯陪衬,薛宝钗才是说这话的人,好一句“本来无可添减之事”,这意思是说探春是在没事找事吗?是说王熙凤派平儿来瞎胡闹吗?真是好歹毒的发言。
但探春不管这些,她还是开始了行动,她宣布免了学里的点心钱之后,正好就吃饭了。
见薛宝钗不走,心里就有数了,于是探春就想撵薛宝钗滚蛋,还撵了两次。
一次是她对平儿说:“你说完了话干你的去罢,在这里忙什么。”她当然知道平儿是王熙凤派给她的神助攻啦,这里是在暗戳戳撵薛宝钗赶紧去忙自己的事情,别跑来这里看完笑话,还要瞎搅合。
薛宝钗其实没有办公的地方,她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当真指手画脚管家理事,在贾府里也惹人耻笑的,不过是帮王夫人晚上巡夜罢了,白天还真是干自己的活儿,忙自己的事儿。
而书中也写明了:探春同李纨相住间隔,二人近日同事,不比往年,来往回话人等亦不便,故二人议定:每日早晨皆到园门口南边的三间小花厅上去会齐办事,吃过早饭于午错方回房……这三间厅原系预备省亲之时众执事太监起坐之处,故省亲之后也用不着了,每日只有婆子们上夜。……便可他二人起坐。这厅上也有一匾,题着“辅仁谕德”四字,家下俗呼皆只叫“议事厅”儿。如今她二人每日卯正至此,午正方散。凡一应执事媳妇等来往回话者,络绎不绝。
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只有李纨和贾探春的份例饭菜会送到这里摆放,她俩姑嫂在这边用饭,没有薛宝钗
于是,探春又借着吃饭这个茬儿撵了薛宝钗一次。
书中写,探春因问:“宝姑娘的饭怎么不端来一处吃?”丫鬟们听说,忙出至檐外命媳妇去说:“宝姑娘如今在厅上一处吃,叫他们把饭送了这里来。”
薛宝钗她如果是无意来到,并无他事,她这是时候就该赶紧客气客气说不用,自己借坡下驴说要回去吃饭赶紧离开。
毕竟赵姨娘闹贾探春的笑话你也看了,这里是人家贾府的媳妇、姑娘管家理事,你一个外四路的表小姐跟着瞎搅合什么劲呢?人家在家族企业里上班办公呢,你不请自来站在人家总经理办公室里杵着当吉祥物啥意思?
真当自己是宝二奶奶了?可是这里连她薛宝钗的饭桌都没有啊!她真的不会尴尬吗?既不走也不说把自己的饭拿来吃,难道只是瞪着眼看李纨、探春吃饭,还是想趁机等谁请她一起吃,蹭一点别人碗里的饭更香?
探春还特意让平儿去支使人传宝钗的饭来,平儿还真去了,顺便在外面等着的功夫教训了那些婆子们一顿,更搞笑的是,书中写:接着宝钗的饭至,平儿忙进来伏侍。
宝钗的饭送来了,平儿就赶紧进来了,她来服侍谁呀?她的主子也不在,李纨探春宝钗的丫鬟都在里面服侍呢。平儿简直是生怕错过了什么好戏,回头没法跟王熙凤学全套才赶紧回来看热闹的吧。
这个地方三个人吃饭的座位也很有意思:“那时赵姨娘已去,三人在板床上吃饭。宝钗面南,探春面西,李纨面东。”
探春坐在东边,李纨坐在西边,正好是对应了贾府里小姑子家庭地位高于嫂子,薛宝钗是坐北朝南,坐这个位置吃饭,在很多地方讲究起来,这是个主位。
所以作者特写一下座位安排,是说薛宝钗已经是明着要来当家做主了吗?
吃完饭之后,探春提出了承包大观园的建议,又去问了王熙凤得到认可,接着就承包给了那些婆子们。
薛宝钗在这期间做了4件事:1、显摆自己有见识,嘲笑贬踩探春纨绔没见过大世面,没进过正事大节目事;2、大讲学问卖弄自己会学以致用,讥讽探春只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只看到钱;3、表面装清高,转眼以权谋私,给茗烟的娘谋肥差;4、否决了探春年终在里面归账的建议,直接一言堂决定让婆子们年终不用找凤姐算账。她拿这些收益做人情,收买了一把大观园所有底层婆子们。
好家伙,这才是“擒贼先擒王”,不仅擒了“王熙凤”,还分了本该进入王熙凤腰包的钱和归贾府所有的钱。

薛宝钗在此处的所作所为,可谓是不合理也不合规。从薛宝钗说出那句:“依我说,里头也不用归帐。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这句话之后,李纨和探春就都不说话了。
因为薛宝钗所谓的“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已经算是把王熙凤、探春、李纨都包含在内了,因为“在内归账”,就是跟王熙凤算账,李纨和探春可能也会参与,她们再说话就好像要把钱往自己腰包里捞一样。
平儿不敢不说话,因为王熙凤是很看重钱的,所以只有平儿明示了一句:“这几宗虽小,一年通共算了,也省的下四百两银子。”既然婆子们送来的东西值得这些,那些没送来去拿去变卖的可能也值几百两,一年近千两银子的收入,就在薛宝钗谈笑间灰飞烟灭了。
王熙凤提心吊胆背骂名放高利贷一年也就赚这些钱而已啊!可是人家薛宝钗拿人家的钱做人情可大方的很。
可三翻四次强调亲姨妈王夫人让她帮忙管事,又拿贾府这样人家的体面说事:“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
薛宝钗每提一次王夫人,就等于亮一次“尚方宝剑”!她是在警告李纨、探春、平儿!
别看她名不正言不顺的,不该乱掺和,但她是“钦差”呢,就能当家做主的!除非有人搬出是老太太来,否则没人能镇得住她了。
人家薛宝钗站在这里是王夫人的替身!是王夫人让她来的,让她这么说的!敢反对她就是反对王夫人。
所以,平儿也不能说话了,她没有再说一个字,李纨和探春更是不说。
然后只看到薛宝钗在那里继续巴拉巴拉长篇大论,婆子们个个眉开眼笑。
书中写: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又去了帐房受辖制,又不与凤姐儿去算帐,一年不过多拿出若干贯钱来,各各欢喜异常,都齐说:“愿意。强如出去被他揉搓着,还得拿出钱来呢。”那不得管地的听了每年终又无故得分钱,也都喜欢起来。
这一切的细节平儿回去都会跟王熙凤一字不落,甚至添油加醋的汇报,咱就说王熙凤听了会怎么想呢?大概只能就是:真甜蜜的,心累!这个家药丸,赶紧毁灭吧!
其实王熙凤对薛宝钗和王夫人的阻挠应该也早有预感的,所以平儿才会在薛宝钗推荐茗烟娘管蘅芜院花草的时候,她当众戳破:“前儿莺儿还认了叶妈做干娘,请吃饭吃酒,两家和厚的好的很呢。”
李纨和探春心里明镜一样,薛宝钗的所作所为根本就是为了完成王夫人交待的任务,不顾一切豁出去了,就是明目张胆的搞破坏,夺权弄权,夹带私货的。
王夫人为了权利,已经不顾什么规矩和底线了,薛宝钗更是如此!这个家不仅越来越穷,而且越来越乱,争权夺利的人也越来越疯狂。
薛宝钗出风头,买人心倒是小事,最可怕的是王夫人在借薛宝钗向凤姐和李纨、探春表明了:有她王夫人活着主持中馈一天,想在荣国府兴利除弊就不可能!那荣国府开源节流就真的没指望了。
还记得王熙凤亲自向王夫人建议裁减丫鬟的时候,王夫人说的话吗?
“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于我心不忍……虽然艰难,难不至此……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曲了他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
所以,薛宝钗在管家理事期间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在王熙凤、李纨、探春、平儿等人眼里,只是犹如一只被王夫人遥控乱啄狂吠的鹰犬,没人真的把她当回事,也没有人出来拦着她,更没有愿意被她叨一口,毕竟古代是真的没有狂犬疫苗的。
此后,李纨借口贾兰生病渐渐隐退,探春更是遇事能推则推,薛宝钗干完这一票也开始继续装死了。这个烂摊子、烫手山芋又被丢给了王熙凤。
好倒霉催的凤丫头呀,忙活一大顿,兴利除弊的好处一点儿没享受到,钱一分也没省下。还要被那些婆子对比薛宝钗恩惠加倍的骂她刻薄寡恩,并且要给王夫人纵容大观园婆子吃酒赌钱的烂账背锅。
要不是贾母实在看不下去了,亲自出手雷霆治赌,王熙凤这一次还真是风箱里的老鼠,照镜子的八戒——里外都不是人!她可真的是太难了,真是要被这一对混账、自私、愚蠢的“好姑妈”,“好表妹”给害死了。
结合王熙凤当时病的那么重来看,合理怀疑薛宝钗有点攻略不动贾宝玉,想要搞死凤姐,给贾琏当填房的打算,否则她干嘛这么拼呀!跟疯了一样,尤其是要和王熙凤撕破脸也无所谓的架势。
在这一回里,她和平儿几次夹枪带棒,你来我往,虽然表面笑嘻嘻,但实际上刀光剑影的,尤其是那一段:
宝钗忙走过来,摸着她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作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的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这会子又是因姑娘住的园子,不好因省钱令人去监管……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
我的天哪!薛宝钗在公然挑拨离间,乱咬王熙凤!不仅骂凤姐没文化,还骂她狡诈虚伪,说她和嫂子、小姑不是真心的和好!
这和村头泼妇骂街有什么区别呢?她在贾府里到底算老几?都狂的没边了是吧!就是王夫人也不会公开这样说王熙凤的不是!
要知道贾母可是曾当众夸过王熙凤是真心对小姑子小叔子们好的,薛宝钗偏说王熙凤是虚情假意,这就是打贾母的脸!是王夫人让她来打贾母的脸!
知道的明白她是王夫人的走狗鹰犬,是在替主子狂吼乱咬。不知道的还以为薛宝钗和王熙凤多大仇恨,是凤辣子倒了贾瑞一身屎尿的事情发生在她金陵一霸家的祠堂里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段话如果薛宝钗敢当着王熙凤本人的面说,凤姐儿会在把薛宝钗当众打成烂羊头和咬碎自己的后槽牙之间选哪个?
薛宝钗都这样了,还不算贾府的瘟神搅家精吗?偏偏作者说她“贤宝钗”“时宝钗”“全大体”,真是阴阳反讽的最高境界了吧。
可见薛宝钗真不愧是厚黑领域高精尖人才,什么挑拨离间、调三窝四、诽谤诬蔑都信手拈来,明里暗里都可以,她好像根本不知道脸皮啊情义是什么东西,为了利益真的是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活儿都敢接,她的底线大概要比陷空山无底洞的地板还要低。
只可惜她生为薛蟠妹子,只能困在贾府内宅,真的是屈了大才了,若是生为男儿身,放她出去立一番事业,就算赶不上曹老板,追一追王黼、元载之流应该没啥大问题。实在当不上奸相,总能当奸相的走狗,总比当王夫人的打手有“前途”吧。至于遗臭万年什么的,人家应该也不在乎,毕竟生前对她都无所谓的东西,何况身后乎?
林黛玉赞探春管家时说的好:“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这不是讽刺薛宝钗又是讽刺哪一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