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叛逆者!只为争取爱情、婚姻、人生自由

南山橘暖红楼 2024-02-07 08:01:52

大家好,今天说一下《红楼梦》里真正的叛逆者林黛玉长久被误解的人生。

只因为林黛玉在书中的外在观感太弱了,她弱柳扶风,多愁多病,孤弱无助,寄人篱下,多年困于深宅内院,导致她离经叛道、拒绝内耗、特立独行的种种言行容易被世俗评价为矫情的无病呻吟。

而且说到底她的反抗最终没有完全成功,所以她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不容易广泛的为人称道。

其实,只要细品原著,就会发林黛玉全书都在反抗封建家长的父权、叛逆封建礼教制度、坚持认识并且提升、完善自我,她也最终勇敢承担了因为叛逆世俗所带来的各种沉重代价。

林黛玉的人设前无古人,她的人物形象完整丰满,她的人性犹如无瑕的钻石,犹如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闪着的光,即使渺小,即使遥远,但却永恒。

下面就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细说说为什么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叛逆者。

古代有句话叫做:“父叫子亡,子非死不可”,古代不论男女孩子的小命全在爹妈手里攥着,让他朝东不敢朝西,让他打狗不敢撵鸡,让他去读书不能淘气。

哪怕父母让男孩卖身为奴、阉了当太监,把女儿卖了当丫鬟,送青楼做妓,只为了给全家换二斤大米三斤面一时的温饱,那当儿女的也是绝不敢有一口怨气,敢说出一个“不”字,一顶“忤逆不孝”的大帽子立刻从天而降,千金重量压得他永世不得翻身,比五指山下的孙猴子还要凄惨百倍不止!

所以对古代人来说“叛逆”二字,第一步必然是要敢反抗他的父母,因为古代父母掌握着家庭里说一不二的“父权”嘛。

哪就有读者可能就说了:林黛玉哪里敢反抗父母了?她父母双亡,也不敢和贾母说自己要嫁给宝玉,她反抗了个寂寞哟?

请明确父权和父母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也请不要忽略林黛玉作为古人的时代局限性,指望看她揭竿而起,拍桌子手撕贾母、贾政、王夫人的可以回避一下了,不管是我的视频里,还是《红楼梦》的原文里都没有你想看的爽文情节。

林黛玉的反抗不彻底,但林黛玉的反抗都在细节里。

林黛玉明明从一出场就在反抗,当她的母亲贾敏过世,父亲林如海工作繁忙照顾不过来,外祖母又殷勤派船来接她的时候,她的决定让她先前往贾府去,由贾母教养。可林黛玉的表现是这样的:“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 往。”

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来林黛玉这个人物,小小年纪人家就是有主见的,不是父亲让她去,她就乖乖的去,她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如果从这一刻起林黛玉就能自己说了算,那她的命运就会被彻底改写。可惜她当时只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小女儿,家里的情况就是那么个情况,摆在眼前了,她父亲林如海的确是综合各方面考量才做了这个决定,也是为她的将来做长远的打算,所以这次反抗的结果是失败的,书中写:“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林黛玉进荣国府之后,她也是敢反抗的。荣国府的父权代表人物是贾母、贾政、王夫人。

1、林黛玉反抗王夫人

王夫人初见林黛玉,当着贾母的面就问王熙凤月例发放和安排给黛玉做新衣裳的事情,她这么做就是摆明了让林黛玉知道,她,王夫人是荣国府内宅父权的重要代言人。

但是她一看林黛玉年纪虽小,却丝毫不怯场,她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继续施压。在林黛玉拜见二房的时候,先让婆子们把林黛玉带到了正室,又把黛玉带到了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这两次王夫人都没有露面,直到丫鬟又来请林黛玉去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拜见王夫人。

相比邢夫人的亲切随和,王夫人的表现可谓是丐帮里摆酒席 —— 穷排场是真大呀。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继续用实际行动给林黛玉下马威,潜台词大约是:老娘我在荣国府里你惹不起的“女爹”!接着她顺理成章的对林黛玉说了那一番务必要远着她好大儿贾宝玉的话。

林黛玉当时还未见过贾宝玉,不知道与贾宝玉似曾相识,也不知道宝玉其实天性纯良,只是从大人的言谈中了解到贾宝玉是个惫懒纨绔,懵懂顽童,心里是一百个瞧不上的这个未曾谋面的表哥。

她何等聪明,对这位二舅妈的把戏看的真真的。尽管如今背井离乡,孤身投亲,她也不在怕的,当场回怼王夫人.

(黛玉)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她这话说的何等清楚明白,掷地有声,中译中翻译一下就是:“谁不知道你有个衔玉而生的好大儿呢?我妈都跟我说了他是个没出息的淘气包。我年纪虽小,却知道男女有别,怎么可能主动去招惹这种浑人?看你吓得那个样儿吧,有本事教育我,怎么不去叫你儿子别厮混内帷,整天在姊妹群里扎窝子呢!”

王夫人还只当林黛玉没听明白她的意思,于是又唠唠叨叨一通,直接把林黛玉唠的无语了,眼见和王夫人无法沟通,林黛玉只得“一一的都答应着”,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林黛玉在贾府住下之后,她本来是不去主动沾惹贾宝玉的,但是拦不住贾宝玉会主动靠近她呀!而且当林黛玉了解到贾宝玉其实是一个非常纯真善良的人,是一个真正能懂她爱她的人,那当宝玉对她主动靠近的时候,林黛玉又怎么会拒绝呢?

书中写,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

看看宝黛在这几年青梅竹马的时光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这是最美好的小儿女情态,也是对王夫人当初的警告最大的嘲讽:当人类男女之间最天然的情感萌芽,是最纯粹的灵魂共鸣。

想来这几年时间,荣国府“女爹”王夫人的后槽牙都要咬碎了好几颗,怪不得不管不顾的把逃逸凶犯外甥收留在家,又纵容薛姨妈和薛宝钗闹什么“金玉良缘”的幺蛾子了。

自从薛宝钗来到贾府,整天戴着黄金大锁殷勤的围着贾宝玉转悠,这个事儿一看就是王夫人指使的。所以有很多拎不清的大聪明觉得薛宝钗和贾宝玉有父母之命么。

但是,林黛玉对王夫人父权的反抗却因此表现的更加明显。就是众所周知的林黛玉开始和宝玉进行了长达几年的闹脾气时期。

这就是越是压制越是逆反,林黛玉对宝玉、对他们的感情的在意、猜疑在宝钗到来之后集中爆发。

她不仅经常和宝玉哭闹,翻脸,吵架,还会当众在清虚观那么大的场面上,讥讽宝玉和薛宝钗以及“金玉良缘”,说薛宝钗:“她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前有端午节赐礼不满,讽刺“什么金什么玉,配得上配不上”,后又和宝玉因为张道士提亲大闹一场,再次讥讽“金玉良缘”,惹得宝玉大怒,第二次摔玉,惊动了贾母和王夫人跑来潇湘馆领走了宝玉。

她还敢不领王夫人给她换太医,寻找丸药的情,直言说:“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又当着王夫人的面给宝玉甩脸色。

林黛玉也不叫宝玉,便起身拉了那丫头就走。那丫头说等着宝玉一块儿走。林黛玉道:“他不吃饭了,咱们走。我先走了。”

并且对追过来挑事儿的薛宝钗戳穿贾宝玉的谎言和王夫人的虚伪:“这也不过是撒谎哄人罢了。”

很多读者呢都会把林黛玉这些言行举止归结于是她刻薄小性儿爱恼心胸狭隘,其实不是的!这都是作者在明写林黛玉勇敢的反抗,因为林黛玉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全书中并没有第二个人敢这么说,敢这么做。

拿最泼辣厉害的王熙凤对比一下,都不用说王熙凤在王夫人面前多么恭顺小心,只说王熙凤对李嬷嬷那都是一口一个妈妈的哄着,但林黛玉却在梨香院里毫不留情的尖刺,并且称李嬷嬷为“老货”;再比如周瑞家的,林黛玉在送宫花事件中直接怼她一脸,完全不管她是王夫人陪房心腹的体面;王熙凤敢对周瑞家的不客气,还得是后期抱上贾母大腿之后的事

林黛玉的反抗还表现在她在这一阶段里主动去找贾宝玉比较频繁。这就完全无视了王夫人当年在她一进荣国府的时候警告的叮嘱。

薛姨妈梨香院宴请宝玉,林黛玉不顾风雪前往;因为史湘云说她像戏子的事情和贾宝玉吵架,是黛玉先来找宝玉和好;因为金麒麟出现,黛玉主动去打探宝玉和史湘云的消息;贾政找宝玉,黛玉傍晚来怡红院看宝玉回来没有;宝玉被贾环烫了,被贾政打了,黛玉都会主动来探望关心……

林黛玉这些行为都是顺从自己内心去做的,她喜欢贾宝玉,喜欢他对自己的好,两人彼此视为知己,所以她就是顺应自己的本性想要去关心他,靠近他。

至于王夫人乐意不乐意,她是不管的,王夫人生气不生气,林黛玉根本不在乎。

如果林黛玉生活在现代,这不就是《豪门婆婆瞧不起孤弱女主,出一百万让她离开自己儿子,女主做法霸气》的翻版吗?真是万万想不到,很多豪门婚姻爽剧短视频的古早女主原型竟然是林黛玉。

所以如果觉得那些把银行卡摔在富婆脸上的女主很酷很飒,有什么理由说林黛玉矫情呢?当然肯定也有些人面对这种情况会表示:“只要钱到位,认富婆当亲妈都行,还要什么男朋友”,那也是尊重祝福你的选择,只是这种人呢,恕我直言,阁下是没有资格嘲笑林黛玉的。

就算到了《红楼梦》小说的中后期,林黛玉因为王夫人和贾母关系的逐渐恶化,思想也更成熟,言行方面较之前谨慎很多,并且她和薛姨妈、薛宝钗母女也关系缓和起来。但她也没有和宝玉生分,而是两人更加亲厚,不仅完全不再争吵,而且两人谈恋爱谈不只是相知相许,更是谈出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林黛玉和贾宝玉如何情深相许,如何渴望相守白头,在全书中,林黛玉从来没有一次奉承、巴结、讨好过王夫人,一次也没有。甚至前面说到的林黛玉说话得罪了王夫人,贾宝玉忙着打圆场,林黛玉都根本不屑,得罪了就是得罪了,有什么了不起呢?王夫人不喜欢她就不喜欢呗,讨好有什么用呢?

所以,怪不得“天真烂漫”的王夫人骂晴雯的时候恨的咬牙切齿,说什么:“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这哪里是骂丫鬟晴雯,这是分明就是在骂林黛玉。王夫人执著的亲自撵晴雯,不顾贤德主母的名声,刻薄到只让晴雯穿贴身衣服出去,还亲自下令对死后的晴雯挫骨扬灰,这不过都是在借机狠狠发泄她满心里多年来对林黛玉的怨毒罢了。

因为林黛玉不仅不听她的警告,不畏她的权威,更从来也没把她和她狐假虎威的父权当回事,这其实就和当众打王夫人的耳光没什么区别,而且还一打就打了好多年,连下人们都知道宝二爷和林姑娘是一对儿,王夫人的脸大约都都被林黛玉给打烂了。

所以王夫人真的是要拼了老命也要拦着宝黛的婚事,因为一旦宝黛成婚,以后人人知道她的儿子儿媳婚前就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婚后更是伉俪情深,恩爱无比。那王夫人还怎么出去见人说嘴宣扬礼教,那才真是“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呢!

所以一些现代婆婆心态的人最好不要再自我麻醉代入王夫人立场,说什么她不选黛玉选宝钗是因为林黛玉是个病秧子不好生养儿子,不能好好伺候丈夫婆婆。人家王夫人是个古代的贵妇,伺候她和儿子的丫鬟婆子有的是,不需要专门娶个儿媳妇来给他们当保姆,她最在乎的是她自己的脸面。

也不知道有些人听明白没有,我的意思是说在厌恶林黛玉这件事情上,有些人甚至还达不到王夫人的水平,可就别到我面前来秀了,谢谢!

2、林黛玉反抗贾政

林黛玉对贾政父权的反抗主要体现在她不劝宝玉仕途经济和纵容宝玉给丫鬟们效劳厮混两方面。

我们都知道荣国府需要转型,贾政前期对宝玉读书科举的期望还是很大的,就算后来也常查问功课,而且他一开始反对宝玉喜欢诗词歌赋,说过:“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工夫。”

作为贾政欣赏的外甥女,探花郎家的姑娘,林黛玉如果能获取舅舅的认可,那将来和宝玉成婚的概率将大大增加,按这个思路她应该逢迎贾政的想法,去劝劝宝玉好好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章才是。

但是林黛玉从来没有劝过,她不仅默认,而且支持贾宝玉反抗科举,不做禄蠹的想法。所以我们常看到他们切磋诗词,讨论庄子,共读西厢,而且宝玉亲口证实: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这其实就是林黛玉和宝玉一起对贾政代表的父权的一种反抗。

另一方面是关于贾宝玉整天和丫头们没大没小,给丫头们干活儿,比如陶制胭脂膏子什么的。如傅家的婆子传言说的:“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贾政一贯也是最讨厌宝玉做这些事的,因为宝玉这些做法明显损伤了父权的权威,毕竟荣国府的少爷都给丫鬟做化妆品了,那么贾政作为荣国府的老爷还怎么在丫鬟仆人们面前摆威风?所以,每次听到这些传言,贾政都要教训宝玉一顿。

在第十九回中,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刮破了?”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黛玉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一声)拭了,口内说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

林黛玉只是担心贾宝玉被训斥,因此给他擦了痕迹,又叮嘱他以后不要带出幌子来,却没有让宝玉以后不要再干这些事。此处面对大家长的压迫,宝黛两人是三观相同的盟友。

3、林黛玉不仅敢反抗王夫人和贾政,她也反抗过贾母

林黛玉进贾府之后,被贾母安排和表哥贾宝玉一起住在碧纱橱内外,黛玉当时应该是不太愿意的。

毕竟当时前有黛玉跟王夫人说的兄弟们别院另室的话,接着就是贾宝玉当众摔玉,但这是她寄人篱下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袭人当天晚上去看望林黛玉的时候,林黛玉正在哭,紫鹃的解释未必全面,林黛玉应该不只是担心贾宝玉的玉被摔坏,她更担心的是自己以后在贾府的日子只怕不好过。

对于贾母把她和宝玉养在一起的苦心,林黛玉应该是懂的,那就是让她这个探花郎的女儿,进士知府的学生接替贾元春,教授陪伴贾宝玉读书。

书中曾写贾母见黛玉后问她读什么书,黛玉说只读了四书,贾母就说三春不过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罢了。这里林黛玉和贾母说的其实都是实话。

林黛玉的确读完了四书,人家是充满了骄傲的回答,毕竟才六七岁。三春这时候肯定只是认得几个字罢了,毕竟贾宝玉后面几年还没读完诗经呢,家里的姐妹当时不可能学的比他学的更多更快。

林黛玉的老师是贾雨村,这件事人间皆知,再加上贾政和贾敏林如海的关系,如果贾母不清楚林黛玉的学问教养,可能根本也不会千里迢迢去接她,就算接来也不会非得和宝玉养在一起,毕竟表姊妹嫌疑比亲姊妹大许多。贾母当众问林黛玉读书的事情,其实就是故意的。她就是要让贾府所有人都知道:她这个外孙女林黛玉是个知书达理的小才女,是堪陪她的宝贝孙子贾宝玉读书的。

在学习方面,林黛玉的确是对贾宝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贾宝玉虽然不爱八股文章,厌恶科举条框,但他的文学才华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他聪明有天赋,另一方面那当然是为了和学霸林妹妹有共同语言啊。

但影响归影响,林黛玉可没有为了讨好贾母去督促贾宝玉学习过。而且贾母理想中宝黛的相处模式是这样的:“好,好,好!让他们姊妹们一处顽顽罢。才他老子拘了他这半天,让他开心一会子罢。只别叫他们拌嘴,不许扭了他。”

但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处模式常是生气、赌气、哭闹、不理宝玉四件套,贾宝玉则是因为林黛玉生气就“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打躬作揖,把“好妹妹”叫了几万声,狠命摔玉砸玉、死了一半等等。

这些其实也是林黛玉对贾母的一种反抗,贾母自然也是知道的。

但她默许了林黛玉的反抗,她笑着看林黛玉和贾宝玉发脾气使性子,这不就是很多人喜欢磕的,吹上天的“她在闹,她在笑”吗?怎么外祖母和外孙女之间就磕不动了是吗?

贾母其实也并不想把林黛玉培养成一个千依百顺,委曲求全的童养媳。就算将来不把黛玉嫁给宝玉,贾母也是希望林黛玉有自己的主意,她会拿捏别人的手段。

因为贾母深知道在权贵豪门里当包子只有被吃干抹净的份儿,你不拿捏别人,就会被别人拿捏。这就是贾母的高明之处,她虽然是为了宝玉,利用了黛玉,但也保护着她。在书中很多细细节我们都可以看出,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很多都和贾母如出一辙,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宝黛和贾母之间的感情都没有那么亲厚,只是相对亲密,在贾府这深宅豪门,她们的祖孙情掺杂了太多无可奈何的利益取舍,肯定是不如刘姥姥对板儿青儿那么简单直接和纯粹。

对贾母纵容贾宝玉厮混内帷这件事,林黛玉其实并不完全赞成。

她当然也是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宝玉在内宅,会影响两人的名声,宝玉要是正儿八经出去了,他们再见一面就难了,这可能要比让她死更难受。

所以我们既能看到林黛玉早上嫌贾宝玉来的早,并且撵他出去,她和湘云起床。也能看到林黛玉和宝玉在床上脸对脸躺着说话。

林黛玉在和宝玉心意相通,彼此告白之后,她最大的苦恼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这就是她对贾母的不满,于是她就接受了贾宝玉送来的旧手帕,写了《提帕三绝》,是二人私定终身的意思。直接越过了王夫人、贾政和贾母,两个青年男女互相表达了爱意,立下了终身之约。

这在古代是多么惊世骇俗的壮举呢!比那梁祝化蝶、西厢记、牡丹亭其实并不差什么。

看薛宝钗偷听小红和贾芸换手帕的事直接就骂做:“奸淫狗盗”!王夫人一听袭人露口风立刻表示:“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并且她直接认为宝玉一旦有这方面的事情,会导致她自己也难以保全的严重地步!

但是这还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私底下的叛逆行为,林黛玉在贾府元宵夜宴上当众用自己的酒杯喂了贾宝玉一杯酒,那才叫令人赞叹!

当时在场的可是贾府几乎所有的嫡庶亲族以及薛姨妈、李婶娘等亲戚人等,林黛玉这么做,等于当众宣告她和贾宝玉关系十分亲厚。这一次釜底抽薪式的反抗,不仅让王夫人害怕,连贾母也措手不及。

怪不得王熙凤和贾母立刻组合出动,嬉笑怒骂打哈哈,又是别喝冷酒,又是“掰谎记”的一顿输出,愣是给现场光速砌出了十八级台阶给宝黛,给她们自己,也给贾府来下。

正是因为林黛玉这一次反抗实在太过生猛,所以后来紫鹃试玉把宝玉吓个半死,贾母的反应才只是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毕竟贾宝玉并没有真的死,而且这事儿是内宅里没几个人知道好摆平,比林黛玉喂酒那种“要紧大事”的爆破力度差远了!

所以我才说紫鹃她并不聪慧,也不了解林黛玉。她只是自以为是,想当红娘罢了,只可惜林黛玉不是崔莺莺,她不需要红娘,她比崔莺莺清醒,勇敢,果断、智慧太多。

她喂酒事件之后,贾母、王夫人等人也没有主张她和宝玉婚事的意思,林黛玉也渐渐绝望了,这么猛的药下去都拯救不了他们木石前盟的命运,十有八九是要悲剧的,她也不再那么执著了。

所以我们看到后面章节中的林黛玉病的更加重,身体更加瘦弱,形容更加悲戚,她会偷偷秋祭父母,也会跟宝玉对坐抹眼泪,但她却也渐渐变得更加释然通透。

第七十六回,她在荣国府的中秋夜宴上,相比探春乖乖坐等陪席,黛玉根本不顾贾母、王夫人等,就跟史湘云离席去凹晶馆联诗了,并且她说:“不但你我不能趁心,就连老太太,太太以至宝玉探丫头等人,无论事大事小,有理无理,其不能各遂其心者,同一理也,何况你我旅居客寄之人哉!”

这就是林黛玉她反抗父权所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不是质疑、理解、成为,也不是顺势利用。她看透了这些大家长的算计与筹谋,也看透了他们的虚伪与无奈。

她不选择同流合污,也不会屈从认命,也没有怨恨愤懑,而是渐渐放下了执念。

林黛玉的语气中甚至带着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她感慨世人皆苦,可怜封建枷锁下的所有的女人都身不由己,命不由心。

她用仁慈平等的眼光看待贾府所有的女性,包括掌握着父权的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都和她们姊妹,和府中丫鬟都如她埋葬的那些落花一样,开在枝头,风吹雨打,逐水漂流,她已经能够感受到所有人在这末世里的挣扎,以及她们的恐惧与痛苦。

她自己寄人篱下,多灾多难,她的人生和贾宝玉的爱情都是那么不合时宜,难以善终,可是她却能在苦难中保持清醒的观察与思考,明心见性,洞察一切,包容众相,看透因果,心怀慈悲,把命运坎坷、世态炎凉看做了独特的人生体验。

浑身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的林黛玉,她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已经达到了《红楼梦》小说中的天花板级别,她绝不是某些狭隘理解的所谓只知道哭哭啼啼、自怨自怜、无病呻吟的病弱孤女。

在林黛玉病弱的身体里,在她短暂的生命中,《红楼梦》的作者给予了她所有的高光,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八十回还没有写完呢,林黛玉的思想境界早已经在大气层,与那些损人利己、蝇营狗苟的男女禄蠹们简直云泥之别。

0 阅读:9
南山橘暖红楼

南山橘暖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