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离经叛道,拒绝内耗!林黛玉反抗世俗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南山橘暖红楼 2024-02-07 08:01:52

大家好,今天继续说《林黛玉才是叛逆者》。

2、反抗世俗,抵抗内耗

可能会有读者认为讲林黛玉反抗父权和反抗世俗是一码事,但我认为是相关,但并不是等同。

因为世俗的范围显然更宽泛一些,不止包括书中背景设定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大行其道的道德伦理教条等等,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旁人的误解、偏见、诽谤、诬蔑等等,用现代话说就是“舆论环境”,现在都有网暴逼死人的案例,而古代的舆论环境显然是更加可怕的,真的是一口唾沫星子就能要人命。

金钏为什么跳井?鲍二家的为什么上吊?尤三姐为什么抹了脖子?秦可卿为什么要悬梁?说到底就是四个字“人言可畏”!

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合群与群居的倾向。尤其是古代的女性,无论身份如何高贵都很难独居生活,否则就算李瓶儿喜欢和西门庆连接才舍命倒贴,那孟玉楼守着高额财产也不用改嫁做妾的。

《红楼梦》的背景主地图就是贾府,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规矩森严,尊卑上下都是相当令人窒息的。

在贾府的所有人,除了掌权者之外,想要在这个大宅院里生活下去,首先就是要懂规矩,守本分,不该说的话不能说,不该做的事不能做,不该去的地方不能去。

得宠的赵姨娘因为说错了话被贾母当众啐一脸大骂她是“淫妇”、“混账老婆”;尤二姐婚前失足,名声不雅,被骂她是“贱骨头”,被秋桐骂“先奸后娶”,最后被逼吞金自尽;贾琏的两个通房被王熙凤拿住一点儿错处全都打发;司棋因为和表弟私通被查出来之后撵出大观园……

总之就是这些古代人人要按照封建统治者所要求的道德标准、伦理纲常来说话、做事、生活,掌权者是制定规矩的人,他们明面上也要装出一副仁义礼智信的模样,暗地里那些脏事儿都不算。

要是闹出来了,这些老爷少爷和他们“伥鬼们”自然会找“替死鬼”背恶名顶缸,自己继续保持道貌岸然的模样。

比如前面说的金钏、鲍二家的、秦可卿等倒霉蛋,以及后来的晴雯、芳官、四儿等。甚至有时候得亲儿子上阵,比如张华告状的时候被告上官府的贾蓉。

这大概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时候,心里想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原因,林黛玉是聪明绝顶的人,她又有出身高贵、才华横溢的父亲母亲教导,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并不是个容易住下的地方,哪怕她是贾母请来的贵客,哪怕她和贾府的人有很亲近的血缘关系。

即便是进贾府之后在王夫人愚蠢的言行中,林黛玉很快印证了她的想法,她也没有卑躬屈膝的谄媚逢迎王夫人求疼爱,也没有对贾母撒娇撒痴求庇护,她只是一直对这些长辈保持礼数周全,至于她自己则尽可能的在维持自己的尊严和她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等薛宝钗来贾府之后,很多下人小人背地里说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如薛宝钗,书中写黛玉此时内心“有些悒郁不忿之意”,但是她也没有广施恩惠,买转讨厌她、非议她、诋毁她,但是又格外关注她的小人口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小人的口碑又能是什么有用的好口碑呢?林黛玉既然不屑薛宝钗,更不屑这些小人。

她清高傲世的结果就是等滴翠亭事件的时候,小红等丫鬟已经开始说她:“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史湘云更是对着贾宝玉对林黛玉一阵猛贴标签:“小性儿,行动爱恼,会辖治人”;花袭人说她懒得做针线,爱哭爱耍性子,不如宝钗心地宽大有涵养叫人敬重;大丫鬟琥珀也敢当众说她会嫉妒宝琴得宠。

这些世俗的偏见,不管林黛玉听见了还是没听见,她都依旧没有理会,甚至都没有生气过,更别提她按照这些世俗要求的样子,去刻意立什么温婉贤惠的人设,来给自己博什么美名贤名。

这就是林黛玉已经在明显的拒绝内耗了,她甚至都不再会为这些事“悒郁不忿”了,别人说别人的,她做自己的。出于礼貌对长辈的社交礼节不能省,那是她的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体现,无关的人和事,林黛玉根本就不再理会,这不就是在社交中真正掌握了主动的强者思维吗?

林黛玉依然是哪个心直口快,牙尖嘴利,有锋芒有棱角的林姑娘,嫌弃刘姥姥就说她是“母蝗虫”、“哪一门子的姥姥”;打趣李纨“这是叫你带着我们作针线教道理呢,你反招我们来大顽大笑的”恨的李纨只说她是“千刁万恶”的小姑子;

打趣宝钗出风头写画画物料:“想必她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调侃贾探春“蕉叶覆鹿”、“命里该招贵婿的”、骂凤姐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当众喊话袭人是“好嫂子”、“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探春改革的时候她对宝玉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迎春被下人欺辱,她不理宝钗使眼色,而是劝迎春说:“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她会为那被贾母、王熙凤嫌恨的尤二姐暗中担心,也会为那被婆子丫鬟们告状诬陷,被舅妈撵逐后挫骨扬灰的丫鬟晴雯改悼词。

她明知道薛宝钗前来无事献殷勤送燕窝,带着目的,依然坦诚相对,表示自己对贾府里的内斗、自己的处境知道的是一清二楚:“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这就是林黛玉,她不顾世俗的条条框框,不顾世俗的偏见眼光生活的样子,就像一个发着光的小太阳。或许这就是众姊妹都喜欢齐聚潇湘馆的原因,生活在阴霾之下的人,总是渴望温暖和光亮,林黛玉就是这样聪明通透有灵气,有棱有角有个性,她不怕礼教打压,不畏世俗流言,活出了众姊妹们最羡慕的样子。

有的读者可能就说了:哎呦,不就是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和他人的看法吗?这有什么难的!让你吹得林黛玉天上有地下无似的。

我个人觉得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和他人的看法,真的是一件挺难的事儿。有本事在这方面做的多快好省的读者欢迎留言指导,真心想学,甚至可以付费咨询。

具体有多难呢?咱就不比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西西弗斯,也不说旧式包办婚姻和女人裹脚。只说个人生活体验,因为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尝试,但也没有完全做到不理会世俗眼光和别人眼光,而我身边也的确是有人一辈子都不能,也不敢摆脱他人的评价和世俗的标准去生活,甚至被PUA的完全失去自我而不自知,甚至不自觉的接着去PUA自己的儿孙们。

或者可以看看现在关于网上婚育观念冲突的激烈讨论以及下面热闹的评论区就知道了嘛。

哪怕是现代的年轻人,当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在与父母、与原生家庭,与世俗文化出现矛盾的时候,有几个人能一笑而过,轻松面对呢?

别说对抗,也别说成功,就说能够阳奉阴违或者圆融处理的又有多少?所以,不奇怪为什么薛宝钗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场价值。

人家薛宝钗虽然人品不行,但在随大流界那是上层精英,在装乖哄老人方面虽然搞不定贾母,但她那一套表面功夫,就算拿到今天应付一些小场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只在于薛宝钗人情世故那一套的本质还是媚俗。

也可以用用林黛玉“喜散不喜聚”的逻辑来代入团建、走亲访友这些令人厌恶的世俗社交应酬试试看,“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不出意外的话,这话拿到现实中来一说,一定会被人说瞎矫情的。

尽管真理未必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但是不合群、不合时宜的勇气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而一直坚持这样的生活态度更是十分难得。

当然了,林黛玉是下凡后的绛珠仙子,也不可能纤尘不染,林黛玉对世俗的反抗也是有局限性的,她拒绝内耗也是不那么彻底的,她和世俗之间是有一定融合的。

因为是探花郎盐政大人的千金,林黛玉在贾元春的省亲大典上“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因为元春只让她们女孩一人做一首,她甚至还专门帮宝玉代笔的一首《稻香村》,毫无疑问压倒全场。

这就是典型的古代文人士子做派,喜欢在各种场合显示自己的学问与才能,获得赞誉和名望,就算不为了博功名,也达成了他们精神方面的满足。因为林黛玉是个女孩子,她面对的贵妃娘娘已经是最高级别的才华展示对象了,如果她是个男孩子,相当于是在皇帝面前写诗,绝大多数古代读书人都想考状元。

后来因为林黛玉年龄渐长,需要照顾更多人的情绪和贾府各方面的关系平衡,后期林黛玉在人情世故方面的处理明显圆融很多。比如她应酬赵姨娘,应酬薛姨妈和薛宝钗,都显得与前期明显不同。

她在这一时期里写出了:“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诗句,体现出林黛玉“世事洞明”的大智慧,也是她对世俗生活的接纳的态度,就是很多读者喜欢提到的一个词,叫做“入世”。

书中写林黛玉就会闲着无事帮贾府算开支入不敷出,赞赏探春的兴利除弊,观察到婆子们夜饮聚赌,劝宝玉在家务事上留心……这些细节也是为什么我认为“钗黛合一”并无说服力的原因,林黛玉她根本不是一个纯粹的世外仙姝,但她入世的方式与目的又与薛宝钗完全不同。

那有人就说了,你一会儿说林黛玉反抗世俗,一会儿说她和世俗融合,不是自相矛盾吗?不矛盾,世俗也不完全是不好的一面,古代的世俗有礼教禁锢,有人情世故,还有人间烟火呀。

林黛玉的入世不是与世俗同流合污,跟薛宝钗一样去做经营仕途经济,去做伥鬼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入世的操作性问题,林黛玉入世的底线大约是自己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不影响和伤害他人。

有读者表示:“利己必须损人”!不是的!正常的社会关系中有太多双赢或者互不干涉的利己方式,但如果与他人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损人利己”的本质就是在利己和利他之间选择了利己。

利己是人类的本能,有自我批判是好的,实在没有那也强求不来的,只是不必推诿这是什么环境因素,无可奈何,更不必赞扬这是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关于是非判断的基础逻辑不该被利益所扭曲,我们的道德和良知不该被物欲所蒙蔽。

人家林黛玉的入世就与物欲无关,她也不影响别人,主打一个体验生活。绛珠仙子本来就是下凡历练的,人世间的情爱痴嗔,富贵名利,悲欢离合,一切好的、不好的人生体验,作者都给林黛玉安排上了。

所以说林黛玉才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她的人物设定是全书最完整饱满的,就是贾宝玉也远远比不上她。

林黛玉与世俗大环境反复拉扯的关键就是她和贾宝玉的爱情,这也是林黛玉短暂一生中内耗最大的关键原因。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下,在古代豪门贵族联姻着重考虑利益因素的环境里,只考虑男女双方的情感需求根本是不被允许存在的。

但是林黛玉是心思极为细腻敏感且情感需求极高的女孩子,因为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这份爱情是她生命的重要支柱之一,不只是影响她每天的心情,还直接影响她的身体健康与寿命。

和宝玉未定情时,她是对“金玉良缘”最为在意,前期不停针对薛宝钗,也屡次对宝玉说“金玉之事”,两人因此争吵哭闹。她总是感慨自己比不得宝姑娘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也悲伤自己身世飘零,没有亲生父母兄弟依靠,只能在贾府任由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人权衡利弊决定她的命运,不能保证为她主张和宝玉的婚事。

和宝玉定情后,她又惊又喜,又悲又惧,“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余意绵缠”,掌灯写下提帕三绝大胆表白自己的心意,“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林黛玉凭病弱之躯,多年来顶着来自世俗舆论的压力,来自封建大家长的压力和贾府前途命运的压力来守护和争取她和贾宝玉的爱情。她渴望和宝玉相伴相守,但在没有名正言顺的情况下,为了长远打算,又不得不与宝玉避嫌疏远。

她会在宝玉拉她手时甩开说:“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会在宝玉给她擦眼泪的时候,嗔怪:“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但是当宝玉急出来一头汗来的时候,她却又一面道歉,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她私自秋祭父母,哭的眼睛都肿了,宝玉去看她知道她的心事,却又不敢把话说的太亲密,怕造次了她又气恼,因而转急为悲,早已滚下泪来。黛玉起先原恼宝玉说话不论轻重,如今见此光景,心有所感,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

这才真是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见断肠人,彼此都清楚命吧对方的爱,但不能明说,一说就是错;明明近在咫尺的恋人,不能牵手拥抱,否则就是世俗眼中的作怪丑祸。

封建社会世俗的冷漠与自私,蒙昧与残暴扼杀了最美好的林黛玉和宝黛爱情。

就在这样反复煎熬的拉扯中,林黛玉流干了眼泪,魂归离恨天。

她本愿意与这俗世握手言和,但这俗世却容不下她的高洁,她看透了世俗的真相,但世俗却不愿意给她一点点希望。

林黛玉最后离世是她凡尘修行体验的完结,她放弃了生命,也没有放弃真情,她最终也不肯向世俗谄媚换取婚姻作为她和宝玉爱情的容器。

说到了这里,谁还认为林黛玉是弱者,谁还认为林黛玉输了,只有薛宝钗嫁给宝玉才是笑到最后人生赢家呢?

0 阅读:25
南山橘暖红楼

南山橘暖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