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阿姨陪闺蜜看病,竟发现自己患俩癌!检查:五脏六腑全长反了

诗槐聊健康 2025-03-28 09:11:15
一次陪诊,揭开身体里的“秘密炸弹”

陈姨,55岁,浙江嘉兴人,是个地地道道的“热心肠”。她身材微胖,脸上总挂着笑,年轻时在纺织厂干过十几年,后来厂子关了,她就回家做起了全职主妇。丈夫在外跑运输,儿子在杭州打拼,她平时在家种点菜、喂几只鸡,日子过得简单却充实。陈姨身体一直不错,胃口好,能吃能睡,偶尔有点小感冒,吃点药就过去了。她常跟邻居说:“我这人啊,没啥大毛病,硬朗着呢!”

可谁能想到,这份“硬朗”底下,竟藏着两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胃癌和肠癌。更离奇的是,她的五脏六腑竟然全长反了!这事还得从一个月前,她陪闺蜜秦姨去医院检查说起。

那天,秦姨捂着肚子喊不舒服。她女儿在当地医院当护士,劝她去做个胃肠镜。秦姨胆子小,死活不肯一个人去,非拉着陈姨一起壮胆。陈姨起初还不乐意:“我又没啥毛病,肚子不疼也不拉,做这个干啥?遭罪!”可架不住秦姨软磨硬泡,再加上秦姨说现在有无痛胃肠镜,睡一觉就完事,她才勉强答应。

结果这一查,秦姨没事,陈姨却被查出了大事——胃里和肠子里各长了个肿块,病理结果一出,确诊为低分化胃腺癌和中分化肠腺癌。陈姨当场懵了,秦姨也吓得手脚发软。谁能想到,陪人看病,竟把自己查进了手术室?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医生后来发现,陈姨还是个罕见的“镜面人”——她的内脏全长反了,心脏在右边,胃在右边,肝脾也颠了个个儿。这不仅让医生惊呆,也给手术增加了天大的难度。陈姨的故事,像一部悬疑剧,充满了意外和反转。

陈姨的平凡生活与隐藏危机

陈姨是个典型的江南阿姨,嗓门大,心眼好。她和秦姨是30多年的老闺蜜,当年一起在纺织厂上班,后来各自嫁人,却一直没断了联系。陈姨性格开朗,爱操心,邻里谁家有事,她准第一个到。儿子在杭州工作,她隔三差五就炖点鸡汤送过去,嘴里还念叨:“城里人忙,别亏了身子。”

她的健康状况,看起来没啥大问题。年轻时干活累了点,腰有点酸,但从没住过院。体检倒是做过几次,单位组织的那种,查出过血脂高,医生让她少吃油腻,她嘴上答应,转头还是该吃吃该喝喝。她觉得自己身体好得很,连感冒都少得可怜。至于肠胃,她更没在意过,吃得下睡得香,排便也正常,哪会想到癌症这种事?

唯一有点“特别”的,是她多年前体检时,医生说过一句:“你这人内脏长反了。”当时她还乐了:“反了就反了呗,反正不疼不痒,能活就行。”医生也说这不影响生活,她就没放心上。谁知道,这“反长”的内脏,竟在关键时刻成了医生眼里的“大难题”。

病情揭秘:从陪诊到双癌确诊

那天在当地医院,陈姨和秦姨一起做了无痛胃肠镜。检查时,她们还开玩笑:“睡一觉就好了,比做梦还轻松。”可结果出来,医生却一脸严肃地对陈姨说:“你胃里有个3厘米的肿块,回肠里还有个5厘米的,得做病理。”陈姨一听“肿块”,腿都软了。秦姨赶紧扶住她:“别怕,肯定没事,查清楚再说。”

病理报告几天后出来了,胃部是低分化胃腺癌,肠部是中分化肠腺癌。陈姨傻眼了:“我咋会得癌呢?我啥症状都没有啊!”秦姨急得给陈姨儿子打电话,儿子连夜从杭州赶回来,带着她直奔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挂了胃肠外科副主任刘小孙主任医师的专家号。

刘主任接诊后,先给陈姨安排了全面检查。CT一扫,医生们都愣住了——陈姨的内脏分布完全是“镜像”的!正常人的心脏在左边,她的在右边;胃在左边,她的在右边;肝脾位置也全反了。刘主任说:“你是典型的‘镜面人’,也就是完全性内脏反位,这在人群中发生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太罕见了!”

“镜面人是啥?”陈姨一脸茫然。刘主任解释:“简单说,就是你身体里的器官位置跟正常人相反,像照镜子一样。目前科学还不完全清楚为啥会这样,可能跟胚胎发育时的基因突变有关。不过一般来说,‘镜面人’不影响健康,所以你之前没感觉。”

可问题不只在“镜面人”上。陈姨的胃癌和肠癌才是当务之急。好消息是,这两个癌都发现得早,属于早期,还没扩散。坏消息是,因为内脏反位,手术难度翻倍。

手术挑战:对着“镜子”拆炸弹

刘主任团队仔细研究了陈姨的病情。她的胃癌位于胃体部,肠癌在回肠,两个肿瘤都可以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一次性切除。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微创手术创口小、恢复快,对55岁的陈姨来说是最佳选择。可“镜面人”的特殊结构,让这场手术变得像“对着镜子用反手织毛衣”。

“正常人的解剖结构,我们闭着眼睛都知道。”刘主任说,“可‘镜面人’不一样,不仅器官位置反了,连血管、神经的走行都变了。手术时,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到大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浙大一院胃肠外科主任于吉人教授召集了消化内科、肿瘤内科、放射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开了一场“马拉松式”会诊。

专家们对着陈姨的CT片反复讨论,模拟手术路径,制定了详细预案。最终,他们决定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一次性切除两个肿瘤。手术当天,陈姨被推进手术室时,还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怕疼,你别走远了。”儿子红着眼点头:“妈,你放心,医生说了,这手术很安全。”

手术持续了5个多小时。于教授和刘主任团队配合默契,借助腹腔镜的高清放大功能,小心翼翼地避开反位的血管,把两个肿瘤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胃癌和肠癌都是早期,无淋巴结转移,也没扩散到其他器官。陈姨不需要放化疗,只需定期复查就好。

康复与感悟:从惊吓到庆幸

术后第三天,陈姨就能下床走动了。她摸着肚子上的几个小切口,笑着对秦姨说:“你看,这手术跟没动过似的,连疤都不明显!”秦姨也感慨:“幸亏我拉你去做检查,不然这病拖下去,谁知道会咋样。”

出院那天,陈姨特意找到刘主任道谢:“医生,我这条命是你们捡回来的。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没事,现在才知道,健康这东西,不能靠感觉。”刘主任笑着叮嘱她:“以后别怕检查,尤其是胃肠镜,40岁以上的人都该做一次。”

回到嘉兴后,陈姨的生活有了点变化。她开始注意饮食,少吃油腻,多吃蔬菜,还拉着老伴一起去体检。她逢人就说:“别学我以前那样,觉得自己没事就不查。病这东西,藏得深,不查不出来!”

科普时间:胃肠镜与“镜面人”的健康密码

陈姨的故事,既惊险又幸运。她的经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健康检查有多重要?胃癌和肠癌又该怎么防?

胃癌和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往往没啥明显症状,像陈姨这样“吃得下睡得香”的人,也可能已经中招。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约40万例,肠癌约38万例,死亡率都不低。好在早期发现,治愈率能超过90%。而胃肠镜,就是揪出这些“隐形杀手”的最佳武器。它能直接看到胃肠道里的异常,比如息肉、溃疡,甚至早期癌变,发现后及时处理,就能防患于未然。

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人,哪怕没症状,也该做一次胃肠镜。如果家族里有胃癌或肠癌病史,更要重视。发现息肉的,要按医嘱定期复查,别不当回事。现在的无痛胃肠镜技术很成熟,打一针麻药,睡一觉就完事,痛苦小,效果好。

再说说“镜面人”。这种完全性内脏反位虽然罕见,但本身不算是病。只要没合并其他畸形,生活和正常人没啥两样。不过,如果需要手术,医生得格外小心,因为解剖结构全反了,稍有偏差就可能出大事。陈姨的幸运在于,她遇到了经验丰富的团队,把这场“反手织毛衣”的手术做得滴水不漏。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没事”,忙着工作、带娃、操持家务,哪有空管身体?可陈姨的经历告诉我们,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重视。陪闺蜜看病都能查出双癌,这种事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真实地发生在她身上。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陈姨”呢?

结尾:小检查,大保障

从陪诊到手术,陈姨走了趟“鬼门关”,又被拉了回来。她用自己的故事提醒我们:别怕麻烦,别嫌检查贵,身体的事,再小也得当回事。胃肠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把保护伞,能帮你挡住藏在暗处的“炸弹”。

现在,陈姨逢人就劝:“去做个检查吧,别等病找上门。”她还开玩笑说:“我这‘镜面人’,以后得活得更仔细点,五脏六腑反着长,也得好好护着!”是啊,健康无价,检查无妨。愿你我都能像陈姨一样,及时发现问题,也及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于吉人等,《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年。刘小孙等,《镜面人合并胃癌肠癌的诊治经验》,《浙江医学》,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与结直肠癌筛查指南》,2022年。《杭州网》,《阿姨陪闺蜜看病,竟发现自己得了两种癌》,2025年3月报道。



0 阅读:0
诗槐聊健康

诗槐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