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杭州惠世生物医药
在药品质量控制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准确鉴定微生物污染无疑是保障药品安全的关键核心。以往传统的表型鉴定方法,像生化反应、形态学观察等,虽然曾经发挥过作用,但如今却暴露出不少局限性,比如耗时太长,灵敏度不够,面对稀有菌种更是鉴别能力不足。
不过,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16S rRNA 基因测序技术横空出世,已然成为微生物鉴定的“金标准”,更是确定细菌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最佳单一靶点。这种遗传信息构建起了一个系统发育框架,堪称现代微生物分类学的基石(路德维希和克伦克,2001 年)。在微生物系统里,划分微生物物种水平时,16S 核糖体 RNA 序列相似度达到 97%是常用的保守阈值。通过把获得的序列与 DNA 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就能检测序列同源性啦。
一、16S rRNA基因的生物学特性与鉴定原理
1.基因结构特点16S rRNA基因是细菌核糖体小亚基(30S)的组成部分,其序列包含:
保守区:不同菌属间高度保守,可作为PCR引物设计的通用靶点;
可变区(V1-V9):序列差异显著,提供菌种特异性信息。该基因长度约1,500 bp,兼具稳定性和足够的变异度,适用于细菌分类学分析。
2.技术流程
样本处理:从纯培养菌落中提取基因组DNA;
PCR扩增:使用通用引物(如27F/1492R)扩增16S rRNA基因全长或高变区(如V3-V4);
测序与比对:通过Sanger测序或高通量测序获取序列,与NCBI、EzBioCloud等数据库比对,确定菌种分类地位。
二、16S菌种鉴定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核心应用
1.无菌检查与微生物限度检查
当药典规定的常规方法无法明确污染菌身份时(如营养缺陷型菌或罕见环境菌),16S测序可快速鉴定至种水平,辅助评估微生物风险等级。
案例:注射剂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通过16S鉴定确认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提示需追溯水源或包装材料污染。
2.洁净区环境监测
对洁净室沉降菌、浮游菌或表面微生物进行溯源分析,识别潜在污染来源(如人员、设备或空调系统)。
案例:连续多批次环境监测中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结合16S序列同源性分析,锁定污染源为某操作人员手部菌群。
3.偏差调查与污染控制
在药品生产异常事件(如灭菌失败、产品微生物超标)中,16S鉴定可区分污染菌是否为同源克隆,助力根因分析。
三、16S测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1.核心优势
高灵敏度:可鉴定传统方法难以区分的近缘菌种(如Bacillus subtilis与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快速高效:48小时内完成鉴定,显著优于传统方法的5-7天;
标准化: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及USP<1113>对微生物鉴定技术的要求。
2.局限性及应对策略
数据库局限性:部分环境菌或新种可能未被收录,需结合多基因(如gyrB、rpoB)或全基因组测序(WGS)辅助分析;
种内变异度不足:某些菌种(如Escherichia coli)的16S序列高度保守,需依赖其他分子标志物进一步鉴别。
四、未来展望:从鉴定到溯源的技术升级
随着二代测序(NGS)技术的普及,16S扩增子测序可实现对混合微生物群落的直接分析,为药品生产环境建立微生物种群动态数据库。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未来有望实现:
实时污染预警:通过环境菌群特征预测污染风险;
全球化数据共享:建立制药行业微生物基因序列库,提升污染溯源的精准性。
16S rRNA 基因测序技术凭借其高准确性、快速响应能力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已经成为药品微生物实验室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通过精准鉴定污染菌种,企业能够迅速实施针对性的纠偏措施,降低药品召回风险,最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而且随着分子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它在药品质量体系中的应用边界会不断拓展,为整个行业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杭州惠世微生物研究中心,建有独立的微生物检测区域,500 ㎡的生物研究室,完整的洁净功能间,一应俱全,还有 300㎡C + A 级净化区域,硬件设施超一流。中心配备了众多先进仪器:MALDI - TOF、GC - MS、HPLC - MS/MS 三重四极杆、HPLC - MS/MS orbitrap 高分辨质谱等。同时,中心还保藏着洋葱伯克利菌属、霉菌属、杆菌属、球菌属等数十种微生物菌种,能为大家提供一系列专业技术服务:微生物质谱鉴定、产品无菌方法开发验证、培养基的制备及细胞适用性对比测试、环境菌的分离与鉴定、微生物限度方法开发验证等。
如果您在制药过程中遇到任何微生物相关的难题,欢迎随时联系杭州惠世微生物研究中心,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药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