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三十四、中医学起源于哪个朝代——何谓“中医学”?

金东文化 2024-12-31 15:10:48

三十四、中医学起源于哪个朝代?

——何谓“中医学”?

1、中医学至今有多少年?

网上总有人说,中医学有五千年的历史,果真如此吗?

中医学,汉代谓之“方技”之学,乃“生生之具”,即治病愈疾、康复病体、解除病痛,使生命生存延续之工具、技术与方法。

“中医学自先秦萌芽,历经两汉,在东汉末年(东汉,公元25—220年,距今大约1800年)基本成熟,并形成稳定的体系。”(胡镜清主编《中医学原理通论》)即中医学理论体系定型于汉代,确切地说是东汉时期,其标志则是中医五经的问世,即《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西周时期即有医师之官职,为众医之长,下辖食医(营养科医)、疾医(内科医)、疡医(外科医)、兽医(兽科医)共四科。说: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以内科而言,说: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以五谷、五味、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岁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据《周礼》经文,尚未有中医成熟的理论体系,较原始。如以疾病而言,当时唯有四时流行性传染病,其治法及预后多是附会五行之五谷、五味、五药及五气、五声、五色等;以人体组织而言,唯有九窍、九藏之名,亦较原始,尚无五脏六腑之说。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有“六气致病说”,即阴、阳、风、雨、晦、明,然与《素问》《灵枢》不同,较原始。

据相关史料及传说,中医学有起源于巫的一种说法,故有“毉,从巫”字源之说。春秋及以前时期治病疗疾,除了医疗之外,巫术亦非常盛行,即巫医之巫术、巫祝之祝由术等,春秋末期圣人孔子认同之。如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杨伯峻《论语译注》:“巫医是一词,不应分为卜筮的巫和治病的医两种。古代常以禳祷之术替人治疗,这种人便叫巫医。”

据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传》“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之记载,巫、医分家当在战国时期,而巫祝在汉代之势力仍非常大。

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内有29个祝由方,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使用之医方;而西汉武帝继位十一年(公元前135年),病于鼎湖,终于还是靠了一位巫尊神君病愈,皇家尚且如此,何况黎民百姓,故东汉张仲景对当时居世之士患病后有“降志屈节,钦望巫祝”(《伤寒杂病论序》)者,深表愤慨!

要之,以中医学理论体系治病疗疾,从而脱离了巫祝、巫觋、巫医之求神祈祷、谩骂诅咒等巫术、祝由术,当始于战国秦汉时期,至今有多少年?诸位一算便知,有五千年吗?如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汉初名医仓公淳于意、东汉医圣张仲景、汉末三国神医华佗等。

2、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包括基础理论、临床诊治、预防养生三大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了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汉代谓之“方技”之学,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脉学、本草学的“生生之具”;亦名方术,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说:“余宿尚方术。”

其中“医经”“经方”是“方技”——中医学之主体。医经多论道(重在基础理论、预防养生),经方则崇术(要在临床诊治),中医学是道、术结合的生命医学科学技术。以《汉志·方技略》律之,所谓“医经”者,黄帝学派之《素问》《灵枢》、扁鹊学派之《难经》是也!所谓“经方”者,神农之《本草经》、伊尹之《汤液经》、张仲景(王叔和)之《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也!

“中医”一词,首见于《汉志·方技略·经方》所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中医”指中等水平之医者,非后世所指中医学。

据《汉志·方技略》记载,西汉以前,医经有“黄帝”“扁鹊”“白氏”三个医学学派之分,其中“扁鹊学派”是中国第一个医学学派,故有“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史记·太史公自序》)之说。西汉以后三家大部分医学内容融合为一,见于今本《素问》《灵枢》《难经》,而《难经》《中藏经》则扁鹊学派之余绪耳!西晋以后,经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医经理论,“撰次”经方之《伤寒论》,使医经与经方融合,传承至今。

“中医学”三字是近代医学之产物,以区别于“西洋医学”、“现代医学”而名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

“‘中医’之名立,迄今不逾百年,所以冠以‘中’字者,以别于‘洋’与‘西’也。慎思之,明辨之,斯名之出,无奈耳,或亦时人不甘泯没而特标其犹存之举也。”(《中医古籍整理丛书·许序·内经运气病释》)

胡镜清主编《中医学原理通论·中医学概念》说:

“事实上,中医学这个名词,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人们为区别外来的西医学提出的一个排他性概念。在西医学传入中国之前,医就是治病的人,东汉《说文解字》言‘医,治病工也’,没有中医、西医说辞之分。”

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说:

“中医学是在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世界观及其方法论视角下,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变化规律的一门医学,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实践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学之“中”,即中国之“中”! 目前,“中国”二字,乃中华人民共和国之简称,即“中国华夏”之义。

在汉代,中医学属于“方技”之学,即生命医学、医疗技术,乃“生生之具”——治病愈疾、养生防病、康复病体,使生命生存延续之医疗工具、技术与方法;属古代科学技术之一,既非玄学(道),亦非巫术(易)。汉代学者则不认为中医学是玄学、巫术,读读《汉志》便知方技之学与道(玄)学、易(巫术)学本不是一家。以现代而言中医学,既非现代意义上之科学,亦非伪科学!

西医未入之前,华夏子孙之疾苦、之寿命、之康健,全赖于斯,即中华医术、中医学之术!只不过,西医闯入渗透后,经其验证,此术非科学一词所能释之。因其确有实效,亦所不能否定之,故至今延续。以西医律之,此术确实落伍,理论体系或有谬误,阴阳五行屡遭诟病,生理解剖是其缺陷,非先进可言,非科学可言,且临床每多误诊、误治。殊不知,此术对于许多病证而言,如辨证准确,确实有效,且能补西医之不足、之短板、之缺陷,否则早已被淘汰。

要之,中医学是一项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实用性很强的生命医学、医疗技术,属古代科学技术之一。既非现代意义上之科学,亦非玄学、巫术及伪科学。自古至今,此术愈人无数、愈病无数,否则早被淘汰矣!

以今而言中医学,《素问》《灵枢》《难经》属《汉志》之“医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属《汉志》之“经方”,这五部中医经典编纂成书皆在东汉(或以后)时期,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完整理论体系之形成(唐宋以后之运气学说除外)。此后凡尊崇此中医学经典行医治病愈疾者,皆属正宗中医学之传承。

3、古代中医治病不分科吗?

有人片面认为,中医治病不分科。殊不知,实非如此!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就有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及兽医的分科。

据医学史料,唐代太医署设有“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宋代太医局设有“方脉科、针科、疡科”3个专业,元代太医院设有“大方脉、杂医脉、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等13科,明代太医院亦设有“大方脉、妇人、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科、针灸、祝由、接骨、按摩、金镞、伤寒、疮疡”等13科。

清代太医院医学分科曾多次改制:

顺治间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

嘉庆二年,痘疹科并入小方脉科,口齿咽喉合为一科成为9科。

同治五年,改为大方脉科(伤寒科、妇人科并入)、小方脉科、外科(即疮疡科)、眼科、口齿咽喉科等5科。

读读中国医学史则会发现,古代中医治病是分科的!

0 阅读:1
金东文化

金东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