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市一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为何遇冷

夏云评商业 2024-03-27 22:36:28

今天,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新闻。

18日,在国新办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

从这个新闻或许可以看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高开低走的原因。

自7月16日上线开始交易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已超过一个月,市场呈现出首日交易火爆,但紧接着一个月交易逐渐萎缩,价格也不涨。

作为一个交易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开始公开运行,买卖双方真金白银在交易,但却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交易法规。

买卖双方如果因为交易发生纠纷,或者买卖双方与交易所产生了冲突,该依据什么法则来解决问题?

就像一个菜市场,买菜的和卖菜的因为各种原因争吵起来了,没有相关规则来解决冲突,这个市场肯定是做不大的。

最近两天相关媒体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一个月的情况作了点评,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运行平稳”,说得不好听就是“高开低走,成交遇冷”。

从交易所方面发布的数据来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以来,截至8月17日累计成交总量达到了702万吨,累计成交总金额为3.55亿元。

这是开市超过一个月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合计成交的总数据。

如果对比开市第一天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市场这一个月来的运行规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第一天,也就是7月16日成交单日达到410.4万吨。意味着一个多月来,整个市场58%的交易量是在第一天就完成了。

从公开数据看,近两周挂牌协议交易,一周加起来的成交量分别不到第一天的8%、5%。

昨天,8月17日单日成交下降到只有0.7万吨,甚至连第一天的四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全天成交均价为51.76元/吨,相比首日开市第一笔交易的成交价52.78元,价格不仅没涨,反而还下跌了。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超过一个月,不管是成交量,还是交易价格,整体评估这个市场,很难说这个市场开市后是红火的。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如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目前还没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规,参与市场的交易主体除了两千多家燃煤电厂外,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暂时也没有拿到碳交易市场的入场券。

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少,市场想活跃很难。

另外,对于交易量的不理想,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近期在 “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也公开解释说,交易量比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市场刚刚启动,很多企业还没有完成开户工作。目前企业的交易账户开户率为80%左右,企业的资金账户开户量比较低,影响了企业入市操作。

二是此次纳入交易的企业大多没有参与过地方试点交易。这些企业对碳交易流程、管理方法、管理意识的理解都还有所欠缺。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意愿还有待提高。

但无论怎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一个月不如预期那样受到市场认同,为实现国家“3060”的双碳战略目标,采取建立健全全国碳市场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各环节的监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等措施都是必须的。(林木)

0 阅读:0

夏云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